萬科脫困?碧桂園、融創復活了?
房地產江湖表面漸歸平靜,馳道上偶有煙塵揚起。
NO. 1|壹
萬科還在繼續“賣賣賣”,甩賣大總資產回血:
深圳萬科將持有的中信萬科消費基礎設施基金30%認繳份額轉讓給中郵人壽保險,這隻基金所投資的底層邏輯,是深圳龍崗萬科廣場和北京舊宮萬科廣場這兩個商業項目。
幾天前,萬科的第一大股東深圳地鐵發佈第三季度財報,錄得9年來前三季度最大虧損,淨虧損80.74億元。
主要原因,是站城開發和援助萬科。
值得注意的是,萬科今年1-10月的銷售額2025.5億元,同比下滑35.17%,這意味着,萬科的營收和資金鍊會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持續承壓,沒有那麼快脫困。
目前,萬科只解決了小部分融資問題,還在不停甩賣資產以獲取現金流。
對於企業來說,要解決資金問題,短期內可以暫時依靠外部輸血(融資);主要還是要依靠企業自身的內在造血功能,即銷售回款。
但要走得長遠,既要有外部輸血,也要有內部造血功能,二者缺一不可。
所以現在說萬科脫困,爲時尚早,起碼要等萬科的銷售回款修復到3300+億元,且同時融資保持在400-500億元左右,不然資金還是會繼續承壓。
要知道,22年的時候,萬科營收5000億元+,23年的時候,萬科營收4600億元+,且那時候融資相比其他房企,還算順暢。
有些讀者不太懂營收,其實就是營業收入。
營業收入就是幹正事的收入,其他業務收入就是搞副業的收入,營業外收入就是偶然所得的收入。
比如你是農民,種地爲主,種菜種稻谷的收入就是你的主營業務收入;你經常把地裡長的雜草清理裝好,賣給鄰居養兔子,這就是你的其他業務收入;
有一天,一隻兔子撞在樹樁上死了,被你撿回家飽餐一頓,這種偶然所得,就是你的營業外收入。
NO. 2|貳
碧桂園和融創也沒好到哪去,目前的銷售額都是大幅度下滑。
融創整體因爲資產和項目在一二線城市的較多,情況會比碧桂園好很多,今年的銷售額還算不錯,但距離好有很大距離。
碧桂園大量項目在郊區和小城市,現在這種市場,會非常難,資產縮水和銷售困難的情況同時存在。
相同的是,二者目前都在債務重組階段。
9月初時,碧桂園就曾試圖調整兌付方案,將9筆總額近150億元境內債的分期款項,延期6個月;同時,還轉讓了一部分“資產包”,並用項目股權衝抵應付貨款。
融創先是與彰泰地產解除了合作,雙方獨立開發重組目標項目,融創不再繼續支付交易對價款64.19億元,也不用再對其餘40多個項目進行再投入。
然後10月17日,融創做了配股融資12.05億港元,這是房地產行業一年多來的第一次融資方式。
通過解除和彰泰的合作和配股融資,融創明面上可以減少資金壓力75億元。
昨天,融創又公告稱境內債二次重組方案出爐,主要有現金要約收購方案、股票或股票經濟收益權兌付方案、以資抵債方案和全額長展期方案。
我認真看了一下,對於債權人來說,沒一個好選擇,左右都是痛,只是快刀和慢刀的區別。
不過對於融創來說,如果這個境內債二次重組方案能通過並落地,融創有希望減少明面上約50%的債務。
只有碧桂園和融創成功通過債務重組,讓現金流成功重塑,纔有復活的可能。
NO. 3|叄
至於債務重組,需要關注的焦點,一般就兩個:
一個是債務重組出爐時間,另一個是債務重組後,自己能拿回多少錢。
債務想減少一點,不可由一方進行,必須有債權方參與並讓步才行,所以叫債務重組。這個過程需要時間,消除分歧,才能達成協議。
誰也不知道需要多長時間,考驗和消磨的,是投資人的耐心和止損承受度。
而債務重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粉飾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
如上市公司10億元的債務,只需用作價2億元的破爛資產抵債,這樣,8億元的債務就從資產負債表上抹去了,利潤表也相應增加了8億元的利潤。
現實中,很多債務重組存在陰陽合同的情況,交織着“江湖義氣”和利益互換。
看房企的報表是個很有意思的事,對於每個項目,透過它的數字看它的本質:
貨幣資金可以是臨時露個臉的,應收賬款可能不是應收的,存貨可能是泡了很多“水分”的,在建工程可能是固定資產,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可以隨時調整的;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玩的是穿越回原始社會的物物交易,債務重組就是江湖中的義氣了。
至於淨利潤,它就最說明不了賺了多少,那個公允價值計量方法對老百姓來說是最不公允的方法,合併報表就可恥到連人話都不說了。
這些,房企都沒少玩,恆大等更是其中典範。
所以,房企的債務重組方案一再推遲,也實屬正常,估計自己都搞不清楚,天花亂墜、紛繁複雜的財技背後,自己還有什麼。
投資人和供應商等利益相關羣體,只能在暗自祈禱:別把樹林種在我頭上(別綠我)……
就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