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猛人:如何在4年內搞定四個學位

看點 考上世界名校是衆多學子的夢想,但名校終究是提供了一個平臺,如何利用學校的核心資源,爲自己賦能,是一項更爲重要的本領。麻省理工學神Agni Kumar4年內獲得四個學位,她是怎麼做到的?“爲什麼不”的思維模式、提前規劃的能力,以及超強的執行力,都書寫着她傳奇經歷的答案。

本文轉載自公衆號:跟博文兒聊乾貨(ID: genbowenerliaoganhuo)

文丨Agni Kumar 編丨May

2020年五月,我完成了在麻省理工學院的4年學習生涯,其中前3年和第4年分別是本科生和研究生。

作爲一名MIT2020屆畢業生,我獲得如下學位:

· 工程碩士,電子工程專業(EECS)

· 理科學士,計算機科學和工程——MIT工程學院

· 理科學士,數學——MT理學院

· 經濟學專業(輔修)——MIT人文和社會科學學院

入學後幾個星期,我無數次聽到有人把MIT的學習過程形容爲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沒錯,麻省理工學院給予的無數機遇和課程數量令人深感敬畏。

我不可能做到來者不拒,而且顯而易見地,我要做的選擇對塑造自己本科經歷至關重要,因此我得打造一個篩選機制。

一直以來,我喜歡的是那些不用死記硬背的課程。

高中階段,我曾經參加過包括奧數在內的很多數學競賽,還拿到了說過得去的成績。

順理成章地,計算機科學和數學專業讓我頗感心動。

我最初的考慮是:數學令人樂在其中,而計算機科學的工作前景一片光明。但隨後我又想,爲什麼不能兩者兼顧呢?當時我對此茫無頭緒。

但自此以後,這種“爲什麼不”的思維模式推動我設定一系列自己也無法確定能否完成的目標。

我能做的只是比以往更加堅定不移地相信自己。遠大的目標似乎高不可攀,唯有一系列的成功方能得到始終。

一旦意識到自己有望獲得雙專業,我開始考慮輔修專業的可能性,再後來又得寸進尺地攻讀了一個碩士學位。

同樣重要的是,在整個過程中我沒有犧牲過多同窗相聚、室友打鬧以及課外活動的美好時光,這樣不至於讓自己變得鬱鬱寡歡;我也沒有放棄與同屆校友一起畢業的機會。

因此,所有這些目標是經過精心設定並得到認真執行的。

以下,我分別就自己的計劃過程以及學術體驗分享一些見解供讀者朋友參考。

搞明白攻讀

多個學位是否值得

評估雙專業是否值得,投資時間至關重要。

儘管有時候能改善就業前景或提升收入潛力,但雙專業在技術領域往往無法達到上述目的。

不過,雙專業確定能夠提供的是更廣泛和深厚的知識水平。這也是我選擇攻讀兩個獨立本科學位,而不是MIT的數學和計算機科學混合專業的原因所在。

我把自己的計算機科學專業重點定位於應用方向,而數學專業則更多偏向理論層面。

這兩大學科領域需要不同的思維模式,綜合而言,爲我提供向更多MIT教授求教的機會。

在某種程度上,我的決定源自特立獨行的願望,也可能是期待自己在畢業時獲得更高的成就感。

無論如何,4年內獲得四個學位所投入的努力極大地提高了我的技術能力和自信心。

研究課程目錄和學院

層面的要求

高等教育機構經常公開發布其學科目錄。儘早(甚至可能在大一上學期開學前)釐清這些目錄大有裨益。

在麻省理工學院,開學第一週學生就將與自己的學術顧問見面初步討論學習計劃。

在這次見面前,應做好充分準備並對學校整體學術要求具備一定程度的瞭解。

如有可能,應對相關專業的具體要求瞭然於胸,這樣有助於學術顧問從一開始就能夠向學生提供更爲個性化的支持。

顧問將協助學生決定“選修”哪些課程,並澄清各專業具體課程運作的細微差別。

在與顧問首次會面時,我獲悉麻省理工學院的EECS工程碩士這個基於論文的研究生項目,其入學要求僅需達到MIT計算機科學或電氣工程的合格GPA標準。

這不由激發我在本科階段就抓住研究機遇的雄心壯志,從而更好地瞭解自己在研究生階段所從事的研究方向。

善加利用以前的課程學分

如同很多其他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要求學生達到學院綜合課程要求(GIRs)後方能畢業。

這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以及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HASS)等通識課程。

雖然部分高校允許入學新生將其大學理事會先修考試(AP)成績轉爲大學學分,但麻省理工學院在授予學分時僅認可極少部分的科目考試。

然而,校方向學生提供這樣一種機會,只要(無需註冊課程)期末考試成績合格即可視爲滿足GIRs要求。

很多學生學習GIRs課程目的在於探索並確定自己的興趣而非獲得學分。

但對於那些確定自己專業方向或需要爲攻讀多個專業騰出課程空間的學生而言,通過期末考試完成GIRs要求實屬上佳之選。

通過迎新階段參加GIRs考試和轉換一些高中階段課程學分,在開學第一天我就完成了數門課程的學分要求。

我申請將高中時期在佐治亞理工學院上過的一些數學課程來滿足學校綜合課程的要求。

由於很早就鎖定了轉換學分,我發現自己享有充分的學習自由度(學什麼、怎麼學、何時學)。

大一開始就對課程線路圖

心中有數

描繪出四年的課程路線是我解決的第一個複雜優化問題。(有趣的是,我的碩士論文同樣有關優化問題)。

我花了好幾天時間做出這張路線圖,修改了數十次後才基本感覺滿意,但這項工作的結果令人無比興奮。

我發現好數學系和計算機科學系聯合開設了好幾門課程,這意味着這些課程的學分適用上述兩個專業。

甚至還有一門網絡課程可同時滿足計算機科學、經濟學和HASS課程要求。

雖然設計課程路線圖是一項重要的時間投資,我還將其視爲一個與學術顧問的溝通工具,告知TA每個學期我的計劃進度要比正常情況多上一兩門課。

麻省理工學院的學術顧問負責覈准學生的課程註冊,他們通常會鼓勵學生以適合自己的進度投入學習,不要大幅度改變各學期之間的選課數量。

爲了以自己希望的進度選課,我向學術顧問提交了一份與此相似的課程計劃表。

我在MIT上過的學分課程

儘管如此,由於MIT沒有暑期課程,並且只能在春季或秋季學期選修部分課程等限制,路線圖無法做到完美優化。

其中有幾門高級課程只能安排在較爲基礎的課程之前。爲了彌補這些問題,我利用寒假時間學習了一些基礎知識。

路線圖上還有部分課程得安排在早於正常進度的學期。

不過結果令人喜出望外,因爲和高年級同學一起上課讓我得到結交新朋友的機會。

參與各種課外實習

超負荷的課程數量引發的一個挑戰是,由於時間有限我不得不犧牲一些看上去非常有意思的課程。

我隨後發現各種實習帶來的實操經驗彌補了這一缺憾。

在MIT爲期四周的年度獨立活動階段(IAPs)和暑假期間,我投身於機器學習、數據科學和軟件工程等實習工作,以及一些創業活動。

貫徹執行和及時調整

以達到最佳平衡

設計課程線路圖是邁向正確方向的第一步,但貫徹執行則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策略性決定每學期選修的技術以及非技術課程數量,於此同時還需要爲倦怠等因素所致調整預留空間。

當感到課程路線圖有悖自己願景時,我對調整選課方案秉持開放態度。

大三秋季學期末,當收到蘋果公司健康AI部門的春季學期實習邀請時,我毫不猶豫地決定接受,儘管深知這將導致該學期課程計劃無法按時完成。

我採取的解決方案是有所取捨、輕裝上陣,在那個學期只修一門課程並從西雅圖飛回波士頓參加每次考試。

黃昏時分的MIT校園

大學生活充滿驚喜。

我從未期待自己能夠取得這樣顯著的進步,達到如此高度的自律,並在MIT短短四年間激發出對計算機科學的熱愛。

更加難以想象的是自己能夠打造出如此深厚的友誼和人脈、並且得到堅定不移的支持和鼓勵。

這種包容和善意毫無保留且觸手可及。

謝謝你,麻省理工學院!

參考資料:

https://medium.com/age-of-awareness/how-i-graduated-from-mit-with-4-degrees-in-4-years-bc78e0875355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