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縱論/遠離仇恨動員的黑洞
暗殺候選人的企圖,暴露仇恨橫行的美國政治真貌。正如「文化戰爭」所說,華府政治圍繞性別、移民、墮胎權、福利政策等反覆出現的反目。二○一六年川普上臺後,更加刺激的言辭成了日常。川普嘲弄批評者,煽動憎惡,隨着對話和妥協的消失,民主逐漸窒息。諷刺的是,政治低劣的軸心川普遭到仇恨的子彈。
美國變成極化政治樣板,研究稱是「情感極化」和「負面黨性」的交互作用,二○二○年拜登勝選,就是太多選民討厭川普,選擇票投拜登。
拜登說川普遇刺令人氣憤,「這是這個國家必須團結的原因」。但是他好像忘了自己說過「川普是個無論如何都要阻止的法西斯分子」。仇恨造成的悲劇,從沒少過。兩年前日本前首相安倍遇刺身亡,數月後岸田文雄被扔炸彈,今年二月韓國在野領袖李在明在釜山被兇器攻擊。
臺灣社會的情感極化比美國更早,侯文詠在二○○四年總統大選曾寫下「五十%的水餃攤」,提到水餃本不分藍綠,結果顧客連吃水餃都選邊站,就是極化政治效應,研究發現,二十年來負面政黨認同的影響愈來愈大。
賴清德上臺,人們想像六成民意可以監督執政。然而賴清德不這麼想。無論就任首次的敞廳記者會、對抗國會改革方案,到最近罷樑的動員,無役不與,更經常發動整個全黨煽動憎恨、分化人心,社會更加浮動。
去年底民衆黨傳出提名陸配徐春鸞爲不分區立委,竟遭到鋪天蓋地的網軍側翼攻擊,「紅色背景」、「統戰說」紛至沓來。好像只有某種條件的人才有資格愛臺灣。臺灣變成「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的動物農莊。
兩個月前,柯建銘在一項表決失利後,竟說出「臺灣國會由習近平控制」的抹紅語言,目的不外煽動仇恨,要民衆「恨屋及烏」,以獲取政治利益,完全挑戰文明底線。不久前綠營透過媒體放話,說政論節目被中共記者監控操縱,可到現在也沒一絲證據。「都是阿共陰謀」套路玩幾十年不膩,讓人嘆息。
其實賴清德上臺之前,臺灣已是「民主內傷」的顯例。在沒完沒了的意識形態紛爭,以及政黨、財團、利益團體與偏綠媒體無孔不入的操縱下,很多國人早已相信,反中是愛臺灣的表現,藍白兩黨不好是因爲「傾中」。隨着政治走向極端,健康的公共輿論正在崩潰。
民進黨帶頭,現在沸沸揚揚的罷免運動,關鍵字就是「仇恨值」,用仇恨動員,從不是正面的能量,全世界罕見,臺灣卻能成爲投票翻桌的手段,也讓人無言。
西方政治學者憂心歐美崛起的民粹主義,正在質變成部落主義。
何謂部落主義?就是認爲反體制的領導人上臺後(如近年的巴西、匈牙利、波蘭)自認擁有正義權力,眼中只有不同部落的黑與白,善與惡的終極戰爭沒有妥協。
這類領導人明顯展現反民主反多元態度,用排他的民粹語言搞鬥雞式變革。他們運作羣體識別和羣體衝突,可能破壞民主規範和道德,一切手段爲部落生存和勝利。自由民主國家面臨更危險的不是民粹主義,而是以民主爲名、破壞民主政治的部落主義。
部落主義推動虛假資訊的製作和傳播。部落的盲信,使人們輕易接受誤導和假訊息。此外,部落主義會爲暴力辯護,正如匈牙利和波蘭。如果臺灣真的進一步走向部落主義,我們的民主政治岌岌可危。
史蒂芬茨威格的名言:「無知的一代人的戰爭,恰恰由於各國人民相信自己這一方完全是正義的,才鑄成了戰爭的最大危險。」不是嗎?(作者爲政大傳播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