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周志懷:馬英九登陸之旅凸顯兩岸3個聯結

前總統馬英九日前「登陸」祭祖,前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所長周志懷撰文指出,這場「遲到的訪問」凸顯了兩岸間的歷史、和平與未來的聯結,其未來影響仍有3個面向的問題值得深入觀察。(本報資料照片)

前總統馬英九日前「登陸」祭祖,並帶領檯灣青年學生在大陸交流與參訪,前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所長周志懷撰文指出,這場「遲到的訪問」政治意涵豐富,張力巨大,回答了「我從哪兒來」的根本問題,凸顯了兩岸間的歷史、和平與未來的聯結,其未來影響仍有3個面向的問題值得深入觀察。

大陸《環球時報》10日刊出周志懷的專文表示,馬英九「登陸」首先回答了一個根本問題,即「我是誰」、「我從哪兒來」。他指出,身爲中國人,兩岸血脈相連,根在兩岸親情,根在中華大地,根在中華文化,這是海峽兩岸「和」的力量之源,任何人都無法切割,不能阻擋。慎終追遠,中華傳統文化的力量,值得兩岸民衆省思。

周志懷進一步稱,馬英九訪陸與蔡英文總統訪美,反映了和平與對立的兩條不同路線,「時間將會證明一切,歷史終將站在和平一邊」。而歷史、和平與未來貫穿馬英九的整個大陸之行,凸顯了兩岸間的3個聯結。

周志懷錶示,首先是與歷史的聯結、與中國近現代史特別是抗戰史的聯結。馬英九此訪不僅僅是觸摸老一代以及中華民族的共同歷史記憶,更重要的是在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教育的背景下,帶領檯灣青年學子追根溯源,還原歷史,並能夠建立起新的兩岸共同記憶,從而使他們成爲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生代和中堅力量。

周志懷說,其次是與和平的聯結。馬英九一直堅持爲兩岸和平鼓與呼,而此次啓程前在機場發表簡短講話時,仍希望通過訪問改善兩岸目前的氛圍,爭取讓和平更快更早地到來。如何讓兩岸歷史悲劇不再重演,臺灣民衆對此充滿期待。爲守護和平而上下求索,「是兩岸中國人不可迴避的責任」,也是馬英九不能迴避的歷史責任。

周志懷指出,再次是與未來的聯結。青年是民族的未來和希望。馬英九先後安排與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和復旦大學的學生座談,助力兩岸青年學子建立並擴大朋友圈,互學互鑑,知人知心。在南京中山陵致祭後,馬英九提出面向未來的「和平奮鬥、振興中華」努力目標,並在其後的訪問行程中多次強調致力於振興中華,這有利於兩岸攜手打拼,共創中華民族的綿長福祉。

周志懷認爲,從馬英九「登陸」的影響看,仍有3個值得觀察的面向。一是中國國民黨能否在臺灣成爲兩岸對話的推動者與主導者。儘快恢復疫後兩岸的全方位交流並推動兩岸對話是臺灣主流民意,國民黨應該借馬英九「登陸」的東風,推動兩岸政治對話在黨內得到最大程度認同,確立經由兩岸對話緩和臺海形勢、實現臺海和平的階段性目標。能否把握這個機會進而成爲兩岸對話的引領者、彰顯維護臺海和平的能力,關乎國民黨未來的成敗與興亡。

周志懷補充說,馬英九此次「登陸」也是觀察民進黨未來兩岸政策的重要風向標。民進黨在馬英九「登陸」後是順應民意、順應潮流被迫給兩岸交流開綠燈,還是再一次錯過機會之窗,繼續設置障礙阻擋和緊縮兩岸交流,其選擇不僅顯示的是國、民兩黨之分際,也必然與未來的臺海和平息息相關。

二是能否推動臺灣更多政治菁英以及在野政黨甚至綠營人士參與到與大陸的良性交流循環中來,形成新一輪交流熱潮。兩岸的基層交流最近正變得絡繹於途,但臺灣一些政治人物囿於種種原因仍然有所顧忌。馬英九不計譭譽「登陸」,能否登高一呼迴應者衆,仍須看臺灣民意的流動方向。

三是馬英九的兩岸和平路線能否延續,如何取得臺灣選民的呼應與支持,值得觀察。與此同時,馬英九如何進一步深化其兩岸論述與實踐,從「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和沒有「兩個中國」「一中一臺」、從不排除統一到追求與推動統一,也需實現自我超越。馬如果能實現對大陸的常態化訪問,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加強與大陸的良性互動,持續深化雙方互信,相信馬英九路線可以成爲兩岸的重要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