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拿什麼留住年輕人
近年,臺灣社會對於青年朋友頗多批判之詞,論點集中於:高教學生人數爆炸、大學畢業生素質不佳,並作成結論:目前全國157所大學,即使大砍至100家以內也無可厚非。另外一類批判則是誇大就業起薪22K的說法,無限上綱。如果中小企業真的想以22K招人,恐怕只有相當有限的大學畢業生會去面試;而上市上櫃公司更不敢以月薪22K起聘大學畢業生,來挑戰人力市場。大學畢業生的能力應可超過30K,甚至到35K的實際行情。
今天年輕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是找不到高薪工作、買不起房子、結不起婚、養不起孩子,也看不到未來的前景。這些困擾及挑戰,是不是因爲臺灣年輕人做錯了什麼事,或是違反哪些法律規定,使得社會國家一定要處罰年輕人?
社會上許多既得利益者,用極爲負面的「草莓族」來形容年輕人,暗示年輕人不努力、自做自受。而那些批評青年人的人,似乎自己都沒有任何責任一樣。大學課堂上,不少教授都被學生問過,現在大學生是否品質上不如4、5年級的上一代?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爲今天的臺灣青年,在接觸新知識、新科技、新訊息上,都遠遠超過上一代。
回想60、70年代,當時的政府集中一切力量,動員各種資源支持主要大學,全力補助經費,擴充設備和教學資源,而且也沒有切斷或是阻絕青年留學的管道,那樣的做法和氣度使臺灣的出國菁英感念於心,終於在80年代後期紛紛回臺參與高科技產業,尤其是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創造了臺灣高度繁榮的黃金時代。這個過去的事實說明了,人才培育的過程是艱苦的,政府要創造吸引年輕人願意投入,爲國家社會貢獻己力的機會。
然而,現在臺灣的學生竟想去港澳以及中國大陸就學、就業。其中可能影響臺灣人才培育最爲嚴重的是,臺灣高中生只要學測總分達到「均標」,即可直接申請大陸地區的大學。更不用說,面對前途看好、薪水比較高、發展創業機會比較好的大陸工作市場,父母、師長應該勸阻臺灣青年前往嗎?
面對北京的政策,臺灣政治人物實在不應負面看待,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改革國內的高教體系,以更開放的心態提升公私立大學的品質。高教體系所面對的挑戰並不是只有中國大陸,如果不加倍努力,提升競爭力,再多的保護措施都挽回不了出走的年輕人。(作者爲臺北市立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