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化解俄烏戰爭 丁隆:吉達會議凸顯新特徵

由沙烏地阿拉伯主辦的烏克蘭和平會議6日在吉達落幕。圖爲出席會議的中國代表李輝。(中國外交部官網)

由沙烏地阿拉伯主辦的烏克蘭和平會議6日在吉達落幕,40多個國家的代表就烏克蘭危機解決途徑展開討論。如會前大多數分析所料,這次會議僅重申了尊重烏克蘭主權和領土完整等若干基本原則,並就維護全球糧食安全等具體問題建立後續磋商機制達成一致,這些成果距離全面解決俄烏戰爭仍有距離。

本次會議未邀請俄羅斯代表出席,這決定了會議難以取得實質性突破。然而,這次會議作爲哥本哈根烏克蘭和平會議的延續,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不乏可圈可點之處。最突出的特點是參與規模有所擴大,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大國參加了此次會議。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丁隆今天在《環球時報》撰文稱,總體來看,吉達會議反映了3大新特徵。

第一,這是首次由非西方國家——沙烏地阿拉伯主辦的烏克蘭和平會議,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俄烏戰爭導致全球石油供應短缺和油價暴漲,沙烏地阿拉伯國際地位提升,促使其戰略自主性和自信心上升。與伊朗實現外交和解後,沙國正在卸下葉門戰爭的包袱,以更加自信的姿態走向國際舞臺。無論是蘇丹衝突,還是烏克蘭危機,沙國正在通過扮演國際衝突調解人角色,更加廣泛、深入地參與國際事務,提升國際影響力,力圖實現國家強盛。

此外,土耳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等中東國家也在烏克蘭危機、阿富汗和平等國際熱點問題上發揮着重要作用。中東「和解潮」之後,地區衝突降溫,爲中東國家扮演勸和促談提供了可能。這無疑是該地區及國際安全領域一個積極的變化。

第二,此次會議一個重要寓意是「全球南方」的崛起。

烏克蘭危機爆發後,衆多「全球南方」國家未選邊站,也未屈從於美國的壓力,加入譴責和制裁俄羅斯的陣營。這標誌着多數發展中國家開始擺脫大國控制,重新定位自身國際地位和作用。發展中國家位於大國之間的中間地帶,在大國博弈下獲得騰挪空間,政治影響力迅速上升。「全球南方」在烏克蘭危機背景下保持外交獨立與戰略自主,走出一條中間道路,作爲世界政治新興力量加速崛起。

與冷戰期間許多發展中國家被大國擺佈,被裹挾進大國博弈的被動局面相比,「全球南方」國家秉持俄烏衝突的是非曲直與歷史經緯,從維護獨立自主與國家利益出發,客觀看待俄烏衝突。迄今爲止,幾乎所有和平解決俄烏衝突的方案均由發展中國家提出,中國、沙烏地阿拉伯、非洲國家的外交斡旋彰顯「全球南方」國家和平力量的強大,獲得國際社會普遍讚譽。

第三,會議在聚集和平力量、探尋止戰方案、減少戰爭次生災害等方面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也不可忽視主辦國和參與國的變化難改美西方國家主導的外交行動的性質。

排除衝突一方俄羅斯、以烏克蘭版的和平方案作爲討論藍本,使這次會議帶有一些預設立場和侷限性,決定其難取得實質性突破。美國之所以推動沙烏地阿拉伯舉辦和平會議,其真正目的是借沙烏地阿拉伯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吸引更多「全球南方」國家參加,以此拉攏後者一同向俄羅斯施壓。因此,要警惕美西方一些人試圖各種手段,加劇俄羅斯的國際孤立。

中方代表參會是此次會議的重要看點。中方此次應沙烏地阿拉伯邀請參會,一則出於中沙關係的特殊性,二則中方客觀看待此次會議,充分肯定其積極意義。

中方對於烏克蘭危機的態度一以貫之,支持一切旨在推動烏克蘭危機和平解決的外交努力。「一線希望便值得百倍努力」詮釋了中方與國際社會一道勸和促談、推動烏克蘭危機早日解決的誠意。

當然,這並不意味着中方同意吉達會議的所有內容。中方支持所有真心實意的和平方案,認爲包容平衡、客觀務實的和平進程纔是烏克蘭危機解決的方向。而那些借「和平會議」爲達到相反目的的「僞和平」方案,將把這場危機無限期拖延下去,這樣的方案不會得到中國和其他「全球南方」國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