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G-29對上F/A-18大黃蜂 誰會贏?

馬來西亞空軍同時有F/A-18與MiG-29,他們最清楚兩種戰機的優劣。(圖/馬來西亞空軍)

俄羅斯的MiG-29「支點」戰機,與美國的F/A-18「大黃蜂」戰機,有相當多類似的地方,都是中型、雙垂尾、雙引擎的多功能戰機,而且使用國家也都相當的多,這很容易引出一個問題:「誰比較厲害」,讓我們仔細分析看看。

先來看F/A-18 大黃蜂,這型戰機發展於1970年代後期,當時美國海軍與陸戰隊正在尋找一種可以取代F-4幽靈2式(Phantom II)戰鬥機,和 A-7海盜2式 (Corsair II)攻擊機的後繼者,同時海軍也需要F-14雄貓戰機的低配搭檔;原本他們以爲需要好幾種飛機;結果麥道的F-18大黃蜂戰機,能夠勝任多數任務。

在早期的設想中,大黃蜂戰機還分成防空型的F-18,以及攻擊型的A-18,後來禾發現沒有這個的必要,對大黃蜂這個全能戰機來說,防空與攻擊只是按個鈕切換任務模式的差異;因此它被正式定名爲F/A-18,同時兼具空戰與攻擊。

F/A-18驚人的載彈量,掛載了10枚飛彈,2枚翼尖的AIM-9響尾蛇,以及8枚AIM-120中程飛彈。(圖/美國海軍)

F-18身爲一種中型雙引擎戰機,它搭配了通用動力( GE)所研發的F404渦輪扇發動機,最大推力78.7千牛頓,具有尺寸小、推力大、油耗理想等優點,仗得它之後成爲最暢銷的戰機引擎,許多國家的自研戰機都採用它,其增進版的F414也非常受歡迎。

F/A-18極速1.8馬赫,巡航速度0.8馬赫,航程2000公里,是4代戰機中,少數極速不到2馬赫以上的戰機,不過已經夠用,因爲戰機的最佳纏鬥狀態是很少在超音速進行;F/A-18的固定武裝是在機首的1門M61火神砲,機身與翼下則有12個掛載點,在防空作戰時可攜帶12枚空對空飛彈,非常驚人;在對攻攻擊時,可以攜帶各種攻擊武器,包括傳統炸彈、雷射導引炸彈,陸攻飛彈、反艦飛彈,甚至也能攜帶打擊雷達站的反輻射飛彈,任務非常多元,從利比亞到反恐戰爭,它在40年內幾乎是無役不與。

美國間諜衛星在1977年所拍攝到的MiG-29原型機。(圖/網路)

再來說MiG-29,北約將其命名爲「支點式」(Fulcrum),是蘇聯在1970年代開發的前線防衛戰機,它與國土防衛戰機Su-27採用相同的構型,使得MiG-29與Su-27在外型上頗爲相似。美國的間諜衛星在1977年拍攝到MiG-29的實驗機,首次得知蘇聯正在研發新一代的雙引擎雙垂尾戰機,看起來頗爲先進,於是許多美國軍事小說家,比如湯姆克蘭西(Tom Clancy )的《紅色風暴》(Red Storm Rising,1986年出版),以及戴爾布朗(Dale Brown)的《超級保壘》(Flight of the Old Dog,1987年出版),都把MiG-29形塑上相當厲害的對手。

MiG-29機背的輔助進氣口,在起飛時,主進氣口可關閉蓋板,避免異物吸入。(圖/網路)

MiG-29正式與世界見面,是在1988年的法茵堡航展,蘇聯帶了2架MiG-29參展,確實驚豔到西方,當然蘇聯對它的性能仍然嚴格保密;然而人算不如天算,1989年5月20日,蘇聯飛行員祖耶夫(Alexander M Zuyev)駕着MiG-29叛逃土耳其,要求投奔美國;雖然土耳其很快就把戰機交回,沒有被美國拆解,但是祖耶夫的證詞可以說明MiG-29的性能。到了隔年,更發生戲劇性的東西德統一,原本東德空軍的MiG-29羣,直接被北約集團所獲取,所知所學還比祖耶夫的證詞完整。

MiG-29極速達到2.3馬赫,具有1門20公釐機砲,可攜帶R-73短程飛彈與R-77中程飛彈,早期型的MiG-29也可對進行基礎的對地攻擊。做爲前線防衛戰機,MiG-29可以在未經整理的跑道起飛,爲避免吸入沙土塵埃,MiG-29的進氣道有可活動檔板,在起飛時可關閉,由機背的輔助進氣口吸氣,升空後再把檔板打開。

但是這些結構也佔掉了MiG-29本身就不大的機內空間,這使得MiG-29的航程較小,爲1400公里,這是未掛武器的理想數字,要是再攜掛武器只會更低,使得被譏爲「機場防衛者」,不過後來的改良型MiG-35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航程有所增進。

MiG-29的動力來自卡里莫夫設計局(Klimov)的 RD-33中口徑渦輪扇發動機,最大推力81.3 千牛頓,還比F404稍高,因此也相當暢銷,巴基斯坦與大陸共同研發的FC-1(JF-17)「梟龍/閃電」戰機就使用1具RD-33的改進型RD-93。

那麼,這2型戰機在對決中,誰會獲勝? MiG-29具有速度優勢,但是F/A-18具有更多科技優勢,通過手動油門操縱桿 (HOTAS)和先進的航空電子設備,都能爲飛行員提供更好的態勢感知。因此F/A-18的勝算更大一些。

MiG-29的頭盔瞄準器,護目鏡前的的空心圈就是瞄準框。(圖/網路)

其實美國空軍曾在兩德統一後不久,就請德國空軍的MiG-29與F-16進行對抗賽,當時就發現MiG-29的纏鬥性能相當良好,而且還有「頭盔瞄準器」(雖然相當簡單)可以輔助瞄準,就憑這個特殊設計,MiG-29竟然多次擊敗F-16。

但是F-16的勝算在視距外,F-16有更良好的雷達與操作系統,所以只要不進入纏鬥, F-16有更好的贏面。這個經驗加快了美國空軍對於更先進電子設備、雷達,與中距離射後不理飛彈的研發。因此到了隔年(1991年)的伊拉克戰爭,美國空軍海軍的飛行員們已非常熟悉MiG-29的優缺點,使得伊拉克空軍的MiG-29被打的七零八落。

MiG-29是個性能不錯的戰機,但是俄式戰機都有航電系統、雷達性能較差的毛病,成爲它的致命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