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袁隆平

他把水稻比作核武器,對手是飢餓,他贏了。

新華社消息,「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因病醫治無效,於2021年北京時間5月22日13時07分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袁隆平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直到今年年初,他還堅持在海南三亞南繁基地開展科研工作。

你們年輕人不知道啊,饑荒的時候,沒飯吃真難受啊,會餓死人的

袁隆平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1930年出生於北京。從1930年到2021年,這個橫跨舊時代和新時代的老人將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獻給了「田間地頭」,黝黑的皮膚使他看起來更像一位老農,而非一位科學家。但正是這位「老農」,讓十幾億人擺脫了飢餓。

1953年8月,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農學系。畢業後,他服從全國統一分配,到湖南省懷化地區的安江農校任教,同年被分配到偏遠落後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農校教書。1953年8月—1971年1月,袁隆平任湖南省安江農業學校教員。

1960年7月,袁隆平在農校試驗田中意外發現一株特殊性狀的水稻。他利用該株水稻試種,發現其子代有不同性質。因爲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會出現性狀分離,所以他推論該水稻爲天然雜交水稻。隨後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個品種的花粉,嘗試產生雜交品種。1961年春天,袁隆平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創業試驗田裡,結果證明了1960年發現的那個「鶴立雞羣」的植株,是「天然雜交稻」。他當時是一個安江民校的教師,但面對當時嚴重饑荒,他立志用農業科學技術擊敗飢餓威脅,從事水稻雄性不育試驗。1964年7月5日,袁隆平在試驗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經人工授粉,結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種子。1965年7月,袁隆平又在14000多個稻穗中逐穗檢查到6株不育株,並在此後兩年播種中,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其研究徹底推翻由傳統經典理論米丘林、李森科的「無性雜交」學說,並推論水稻亦有雜交優勢。通過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復系的三系法途徑來培育雜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之後的幾年,袁隆平研究出的雜交水稻被大範圍推廣。1975年冬,國務院作出了迅速擴大試種和大量推廣雜交水稻的決定,國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一年三代地進行繁殖制種,以最快的速度推廣。1976年定點示範208萬畝,在全國範圍開始應用於生產,到1988年全國雜交稻面積1.94億畝,佔水稻面積的39.6%,而總產量佔18.5%。10年全國累計種植雜交稻面積12.56億畝,累計增產稻穀1000億公斤以上,增加總產值280億元,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爲了感謝袁隆平在雜交水稻做出的貢獻,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爲袁隆平星。2000年至今,袁隆平先後獲得國家發明特等獎、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20多項國際國內獎勵,並當選爲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國勳章」 。無論在課本還是新聞媒體的報道中,袁隆平都是一個和藹可親的形象。2017年,有人在網上製作了一個關於袁隆平的表情包,並配文:「這輩子最大的錯誤,就是讓你們吃得太飽了」。之後,也有人就這件事情詢問過袁隆平的看法。在紀錄片《時代 我》裡,袁老認真地迴應了這件事,他語重心長地說道:還是吃得太飽了,你們年輕人不知道啊,饑荒時代的時候,沒飯吃真難受啊,會餓死人的!而在2019年7月7日央視採訪報道中,袁隆平更是說了一段發人深省的話:「一粒糧食能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是糧食的重要性。上世紀六十年代,饑荒的時候餓死人,我都親眼見過。大家都沒有飯吃,叫花子過去討飯,飯都沒有,你討誰?」正是因爲有過這樣慘痛的經歷,袁隆平對糧食格外珍視,不止一次地談愛糧節糧。在他看來,雖然現在中國的糧食狀況已經大幅好轉,不至於再因爲糧食不夠而餓死人,但還沒有到「不缺糧食」的程度:「中國差不多14億人口,中國糧食是不夠吃的,要進口的,要進口一部分。我舉個例子:大豆也是不夠吃,我們中國人吃豆腐,每年進口大豆七八千萬噸……現在國家還有錢買糧食,如果人家一卡你,不賣糧,那就麻煩了要餓肚子。這個是問題,是大問題。」這種居安思危的生活態度我們在很多老人身上都看到過。他們不是「摳門」,只是經歷過苦難。那些苦難過於沉重,讓他們不得不窮盡一生去嘗試改變。

[90後]袁隆平:我最關心的,就是水稻和糧食相關的事

作爲全世界首屈一指的水稻專家,袁隆平的治學和領導生涯一直保持着謙恭的態度。自60年代初期矮杆水稻誕生後,袁隆平就一直奮鬥在水稻研究的第一線,從雜交水稻實現百姓溫飽的最初目標,到後來的超級稻計劃令糧食大幅度增產,都是在他的主持之下完成的。對於袁隆平的功績,我們實在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因爲他不僅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世界,更改變了千千萬萬人民的生活。

袁隆平不光有着科學鑽研的精神,而且還着力培養第二代水稻研究生力軍。在他的努力之下,中國產生了一大批優秀的水稻領域人才,爲我國水稻增產研究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據統計,在袁隆平的培養之下,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現有高、中科技人員81名,他們都是我國水稻研究領域的技術骨幹,也是新中國農業技術發展的中堅力量。2019年,恰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袁隆平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我的兩個夢》,回憶了自己幾十年來的雜交水稻研究之路,並稱自己已經是名副其實的「90後」。

他說自己一直以來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我夢見水稻長得有高粱那麼高,穗子像掃把那麼長,顆粒像花生那麼大,而我則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涼。其實我這個夢想的實質,就是水稻高產夢,讓人們吃上更多的米飯,永遠都不用再餓肚子。」讓雜交水稻走向世界的夢想,也正在逐步實現:「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我們堅持開辦雜交水稻技術國際培訓班,爲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了14000多名雜交水稻技術人才,我還受邀擔任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幫助其他國家發展雜交水稻。目前,雜交水稻已在印度、越南、菲律賓、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美國、巴西等國實現大面積種植。」袁隆平帶領的團隊,幾天前剛剛有了最新成果。據報道,5月14日,「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試驗示範」項目在三亞測產獲得最新數據,袁隆平團隊的「超優千號」雜交水稻在試驗示範片平均畝產926.5公斤,這是上週測得平均畝產1004.38公斤後,該稻種再次在三亞創穫佳績。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表示,該品種在三亞首次實現了大面積種植畝產超1000公斤,在育種和栽培技術上實現了重大突破,具有進一步高產潛力挖掘和較好推廣前景。

帶博士生不如下田

工作之外,袁隆平也有另一面。面對記者提問,他坦言自己並不特別精通於人事的管理,個人性格是「自由散漫」:「人事關係比較複雜,不如我的研究對象植物,比較單純。」袁隆平的主業是雜交水稻研究,副業也有很多,比如小提琴、排球。60歲之前,袁隆平保持着冬泳的習慣。2019年,年近90歲的袁隆平還因爲流利的英文演講上了熱搜。袁老吐槽帶博士生工作的一段話也廣爲人知:「你要指導他搞試驗,要修改他的論文,麻煩得很,要逐字逐句研究,死腦細胞的。」談到「永葆青春」的方法,他說:「開朗一點,樂觀一點,生活有規律一點。」讓我們記住這位讓中國人「端牢飯碗」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