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評鑑標準變了 找一星餐廳或許有意外驚喜

▲ 《臺灣米其林指南2024》發佈會8月27日下午2點在臺北萬豪酒店舉行。(圖/記者蔡玟君攝)

● 文/馬卡人妻血淚廚房歷險記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連續這兩年高雄的米其林,有差不多一半都是開店不到半年的新店在拿星星,臺北也是一樣,還在試營運就可以拿星了。我覺得這算是一個比較奇妙的現象,也代表米其林跟過去的標準不太一樣了。

最早的米其林, 需要密探再三確定餐廳的品質穩定度、食材、服務,有的時候要去個七、八次才能夠決定要不要給星星。所以餐廳的品質要維持個幾年才能夠拿星是很正常的。如果他們決定一間餐廳要從三星調成二星, 也要訪查多次才能決定(掉星星是很嚴重的事,有廚師會因爲這樣子就想不開)。

米其林密探通常都是從餐飲業,或者是廚師出身, 他們一年可能要吃200間餐廳(感覺職業傷害很重),可是很奇妙的是,在2004年出版的一本關於米其林指南的書,上面寫說在法國當時也只有六個米其林探訪員,那他們到底有沒有辦法把每一間餐廳都吃得很仔細呢? 我覺得是有一點累的,人手很不夠。

▲ 《金融時報》曾指出, 做米其林指南其實賠很多錢,所以2010年開始,米其林指南換了新方向,開始跟觀光單位,各種飯店品牌合作。(圖/記者李毓康攝)

之前《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有指出, 米其林指南其實是賠錢的, 而且賠很多錢。 因爲他們需要付錢請這些探員飛到世界各地去吃高價的餐廳, 而米其林指南的銷售量跟以前已經不能比了(我覺得是所有的出版業都是一樣),所以2010年開始,米其林指南換了新方向,開始跟觀光單位,各種飯店品牌合作, 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爲公司總是要維持下去。

米其林指南在泰國、新加坡、韓國、香港等等,其實都是有品牌跟觀光單位在後面支撐的,而公司爲了要生存下去,就開始跟很多城市的觀光單位合作, 譬如說2019年,Visit California這個機構付了600,000美金給米其林指南。

所以這也產生了一些疑問:這樣子難道不會有不公平的問題嗎?因爲一個城市的觀光單位,當然是希望他的城市有越多顆星越好,對吧?雖然說我真的很開心臺灣有越來越多顆星星, 開店就拿星也是很令人振奮的, 對於臺灣的經濟也非常的有幫助,大家也有新的方向可以去嚐鮮,是滿好的啦!可是這也代表時代在改變,米其林跟以前是不一樣了。

▲ 時代在改變,米其林也跟以前不一樣了。(圖/記者黃士原攝)

是說我自己也曾經在巴黎吃過一家三顆星的餐廳, 雷到一個不行,服務也很糟,我記得該店家那時候還是全世界排名第八的餐廳喔!所以米其林指南我覺得大家就是參考,一起歡樂一下就好囉!

如果今天是在國外的話,我比較喜歡吃那種一顆星的。 因爲主廚還有動力,想要多拿星,這種餐廳會充滿生命力,想辦法進步,而且通常比較便宜。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馬卡人妻血淚廚房歷險記」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