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族改姓,吉利轉型,如何從商業的角度看待吉利收購魅族?

吉利集團旗下手機公司星紀時代與魅族接觸洽談收購,在媒體迅速傳播。

自去年9月吉利以7億多元成立星紀時代以來,媒體一直關注吉利將如何製造手機。可以看出,吉利這次仍然採用了併購的模式。

如果交易最終達成,無疑將成爲2022年科技圈的第一件大事。對吉利而言,其向智能化時代推進的戰略又近了一步。這意味着不是隻有小米這類廠商跨界造車,車企同樣有可能造手機。同樣,對魅族而言,或將掙脫泥沼,等來了它的蓋世英雄。

魅族的尷尬前景

相比於國內其它手機廠商,魅族是最早佈局智能手機的國產手機品牌,魅族M8是國內第一款大屏幕全觸屏智能手機,也曾創下過銷量2200萬臺的輝煌。而且魅族在手機上也有自己的堅持,巔峰時期,魅族的市場估值曾達到129.7億元,卻最終因爲封閉而偏離跑道,市場份額一度跌剩0.1%。

實際上,魅族最終只做成了“黃章的魅族”。黃章對手機極致的追求曾經成就了魅族,他也將這家公司帶向了另一個極端。

原本魅族M8開了個好頭,讓魅族領跑行業,至少比小米1快2年。但2010年雷軍帶着林斌等人在北京成立了小米,而黃章則在M9發佈後,選擇“隱退”,將公司交給魅族另一位創始人白永祥。

此後,魅族的發展持續受挫。白永祥曾表示,小米的崛起震撼了魅族,魅族錯過了智能手機的井噴時期。“智能手機行業不能支撐小而美的產品,魅族就這樣掉隊了。”

然而,隨着魅族孤注一擲,進攻高端,砍掉低端品牌魅藍,高管離職,魅族加快了進入死衚衕的步伐。

魅族18系列發佈會上,魅族表示將放棄新產品的互聯網廣告營收,打造零廣告、零推送、零預裝的“三零”手機。然而,現實很快絆倒了魅族的“三零”理想,魅族在微博上宣佈:時隔1269 天,魅藍迴歸。

作爲魅族主打性價比的子品牌,魅藍憑藉低售價、高性價比,售價在699-899元區間,被定義爲“智能手機基礎款”。這與黃章時期魅族聚焦中高端的定位已經相去甚遠。

過去十年,魅族也曾多次努力求變。

曾經,魅族接受了阿里巴巴5.9億美元的投資,也開始了與海爾的戰略合作。

但顯然,在魅族與阿里的合作中,阿里在魅族手機中植入大量應用,即魅族成爲阿里巴巴在移動端的入口。於是阿里與魅族的合作也在2017年不歡而散。

陸續增加智能家居品類是魅族主動求變的另一個重要動作。不過,這項與手機關係不大的業務在黃章第二次迴歸後被砍掉了。被裁減之前,魅族智能家居已接入20餘家品牌,可控制約百餘款產品。

直到2020年年底,魅族重提智能家居業務,甚至高調宣佈智能家居產品接入鴻蒙系統。但其智能家居產品的品類極少,一度被市場認爲這是在“蹭”華爲鴻蒙熱度。 《》

數字經濟應用實踐專家駱仁童認爲,魅族在中國消費者中有一定口碑,如想重返市場頭部,只有從垂直市場發力,但單靠魅族自己發力,難度已經很大,也許吉利的收購是魅族續命的最佳歸宿。

吉利的魅族拼圖

吉利瞄準魅族背後的邏輯並不瘋狂。2021年,蘋果、華爲、小米等均在智能汽車賽道上發力,不造車的手機公司不是好科技公司。

智能手機被視爲現階段的智能終端,而隨着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智能汽車也被視爲繼PC、手機後的第三代智能移動終端,吉利造手機的聲浪早已在媒體有所曝光。

但是吉利如何製造手機的模式還不清楚。尤其是在製造業巨頭格力已經無法打造自主品牌的情況下,同爲製造業身份的吉利如何選擇是一個很難的選擇題。

吉利的手機路線以“買買買”收購之路,顯然比自己打造手機品牌要聰明得多。

首先是品牌知名度。 魅族從2007年開始做手機,在國人心中建立了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和信譽度。即使現在銷量不景氣,依然有幾百萬部的存量基礎,這是格力白手起家做手機比不了的。

其次,是魅族背後的手機R&D團隊。 手機本身就是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尋找最佳的組合方案,所以一個成熟的團隊比手機本身更重要。吉利收購魅族也看中R&D以及背後的運維團隊。也就是收購是用金錢換時間。

吉利手機最大的方向目標是車機協同,就是手機和汽車搭建的物聯網業務。 這就需要魅族此前在智能家居進行的佈局,以及與華爲鴻蒙對標的Flyme OS。

2020年底,魅族將重心轉向智能家居,正式發佈了高端智能家居品牌Lipro,在之後的Flyme 9中,語音助手已經能控制智能家居。

2016年還有一家億咖通科技公司成立,通過層層股權穿透後,億咖通的實際控制人就是李書福和吉利。據公開信息顯示,億咖通的主營業務包括車載芯片、智能座艙、智能駕駛、高精度地圖、大數據及車聯網雲平臺等核心技術產品。此外,它還聚焦智能網聯生態開放平臺的打造。

2018年,億咖通提出了智能汽車的構想:基於全球在線雲服務,讓手機、車機時時在線,通過同一個賬戶,讓車輛與手機互相識別,數據共享。這就意味着,必須補上智能手機業務這半塊“拼圖”,這就不難理解吉利進軍手機領域的意圖了。

吉利必然會邁出這一步,才能延續李書福生態鏈的規劃。

吉利的宏圖大業

也許吉利現在很難歸類爲純汽車公司了。

實際上,吉利在併購沃爾沃十年後,一直高歌猛進。2018年,吉利戰略投資航天科技公司“時空道宇”,成爲中國第一家自主研發低軌衛星的汽車公司。

2021年,吉利科技旗下的星空智聯衛星工廠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准的商業衛星製造項目許可,工廠年產衛星500顆,標誌着吉利商用衛星進入量產階段。

吉利還與力帆科技聯合成立睿藍汽車,開始佈局換電市場。到2025年,合資睿藍公司計劃建設5000多個變速電站,覆蓋100多個核心城市。除了換電,睿藍汽車的經營範圍還包括電池運營、退役電池儲能利用、廢舊電池回收等電池生態。

吉利集團的業務板塊裡,從汽車,手機到衛星,還有飛車、無人機;此外,吉利還投資了曹操出行、錢江摩托車。《》

如果說以上還是和汽車有關係的話,那麼吉利旗下的銘泰集團在做賽道設計、體育和文旅,完全是業務擴張。除此之外,李書福還熱衷於教育。目前,吉利已經建立了10所院校。

數字經濟應用實踐專家駱仁童表示,吉利已經成長爲一頭超級大象,因此需要警惕的是,同樣喜歡多元化和“買買買”的“大象”是恆大的前車之鑑。

構建跨界生態模式絕非易事。不僅是吉利,還有很多巨頭在建造智能生態的龐大體系時,投資巨大,還在投資後陷入各種不利,作爲傳統制造巨頭的吉利,未來的發展值得啓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