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無人機業務也在出海,首站迪拜已有商業化落地|獨家

文|任彩茹

編輯|喬芊 楊軒

美團的出海進程緊鑼密鼓,最新動態來自無人機業務。有些意外的是,此次的首站並非外賣首站落地的沙特。

36氪獨家獲悉,美團的無人機業務已正式出海,首站選在阿聯酋人口最多的城市——迪拜,且目前已完成了商業化應用的落地。該業務在海外的名稱是“Keeta Drone”,從初期的虛擬項目組形式到目前已經建立新業務部門,由美團副總裁、無人機業務部負責人毛一年牽頭,目前產研團隊和業務條線均有一定規模,並在海外設有全職員工。

據知情人士透露,Keeta Drone初期的運營狀態類似“3PL”(第三方物流)——與一些餐飲連鎖企業達成合作,承接其在迪拜特定區域內的配送服務,不過可配送的區域還不多,以RIT校區(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和DDP區域(Dubai Digital Park)爲主。此外,Keeta Drone還在與當地醫院洽談,後續將拓展藥品配送等醫藥場景,逐漸將餐飲、生鮮、藥品等品類都接入供給。

實際上,美團無人機業務此前就在迪拜有過動作。在2023年10月舉辦的“Gitex Global 2023”活動上,美團進行了無人機配送的試飛展示,這也是迪拜首次允許無人機在人羣密集的場所起飛。

一位內部人士告訴36氪,美團的無人機團隊在去年春節之後便開始做一些“向外看”的動作。而之所以選擇中東,是因爲對無人機業務而言,政策開放度十分重要,同時當地外賣市場也要具備一定基礎。“幾個因素疊加後,跟其他業務做了大差不差的判斷,優先考慮了中東。”

據其透露,毛一年本人在去年5月份曾去往阿聯酋考察,回國後定下“10月份參展Gitex並進行試飛展示”的目標。在該人士看來,這一目標在當時十分“激進”,因爲需要取得多項特殊審批,且當地此前並沒有無人機在市中心起飛的先例。

這一嘗試的最新進展是,Keeta Drone已在迪拜時間12月17日取得迪拜民航局頒發的BVLOS無人機配送商業運營資質證書(這是該地區頒發的首張證書),這也意味着美團正式擁有了在阿聯酋開展無人機商業化運營的資格。上述人士稱,毛一年在2024年內已經至少前往迪拜三次。

無人機配送是美團對於補充配送方式的探索,也是其踐行“零售+科技”戰略的重要舉措。公開信息顯示,截至2024年12月,美團無人機已在中國的北京、深圳、上海、廣州等城市開通53條航線,歷史累計完成訂單超40萬單。測算下來,無人機配送在國內的日均訂單量約1000單,還有極大的提升空間。

現階段,無人機配送的滲透率難以快速提升的原因多樣,既受到政策和基建的影響,也與配送成本還相對較高、“最後一公里”不夠完備有關。因此,尋找增量的最好方式,便是一邊下探成本,一邊尋找更多應用場景。

中東無疑是個不錯的場景。從需求端來看,中東天氣過於炎熱,會導致夏季中午到下午的時間段內,人力配送的環境惡劣,外賣供給也會受限。另外,中東國家的區域連片性和道路連貫度相對較低,可發揮無人機配送優勢的區域也更多。

一位接近美團人士對我們舉例道,迪拜有不少人工島嶼,島上單向進出的路較多,看似相近的兩點之間,通常需要繞行很遠才能到達,且交通擁堵也是常態,“對無人機而言,可能只需要跨過幾百米,這也是把路修到天上的優勢”。

另一個問題在於,美團的外賣將出海首站選在沙特,這也意味着無人機配送的首個海外應用場景本應是在沙特。此次爲何從迪拜開始試水?原因可能與政策開放度有關。

據我們瞭解,阿聯酋在低空經濟方面的開放度整體高於沙特,迪拜的優勢則更強——迪拜有自己的民航局DCAA,且在2021年發起了“the Dubai Programme to Enable Drone Transportation”(迪拜無人機運輸計劃)。另外,DCAA和當地的DFF組織(Dubai Future Foundation)也在推出“BVLOS無人機送貨計劃”等積極舉措。考慮到無人機相關的基建和法律法規尚不完善,政策環境應當會是無人機業務後續拓展區域的一大影響因素。

上述接近美團人士透露,在商業化層面,Keeta Drone未來的主要形態還是與Keeta平臺協同,兩者是綁定在一起的,毛一年曾在內部提到過,“Keeta在哪裡,我們就在哪裡。”而該業務在短期3~5年內的理想狀態,是覆蓋Keeta配送訂單的百分之十幾。

在“最後一公里”的配送問題上,從國內試點的情形來看,無人機配送外賣的一般流程是:外賣員進行店內取餐後,到最近的起飛場地將其裝載至無人機,無人機按照既定航線行駛,降落至社區機場,卸載至機場的取餐櫃,用戶再完成掃碼取餐。

36氪瞭解到,迪拜目前的情況與之相似,採用起降和存餐一體化的自動化機場。與人力直接配送到家相比,這種形式的便捷度較低,上述人士告訴36氪,“內部在探索一些技術迭代,後續大概率不是靠起降機場來覆蓋更多區域。”

從單純的商業視角看,無人機配送普適化的故事一直很難被市場相信,一大原因便在於高昂的成本。但上述人士對36氪透露,美團無人機配送成本在近幾年中都有較大比例的逐年下降,且內部的判斷是“未來三到五年內,無人機配送成本可以達到與路面配送相比較的程度。”

一位接近美團人士也告訴36氪,長期而言Keeta Drone需要在商業化上找到一條可行路徑,但現階段,找到更多無人機具備優勢的場景、提升系統穩定性和產品適配力仍是該業務的重心。好處在於,“中東的人力成本高,這是利好無人機業務的,從毛利轉正視角看,最終可能會比國內快。”

確定無疑的是,對於今天的美團無人機業務而言,無論在國內還是海外,談論如何算賬或是如何影響配送UE的話題,都還爲時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