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生丨韓逸寧:與矛盾切磋,找到創作的靈感

樂於成爲揭露矛盾的表達者

中國美術學院,於我,是靈魂深處的摯愛,亦是夢寐以求的藝術聖殿。

作爲中國美院建築藝術學院的本科生,這裡的學術氛圍和創新思維激發了我的創作潛力,其中一些學術經歷和項目更是對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大三之際,我有幸投身纖維藝術三年展的觸摸互動區的團隊項目,這個互動區旨在彰顯纖維材質之多元,兼融觀衆互動。我負責空間設計板塊,經作品調校、佈局考量、流線規劃,營構開放而混沌的互動天地,令我逐漸理解空間、人與藝術三者之關係。

纖維三年展互動空間過程方案

大四課程設計中,我深入城中村,發現其中建築自發生長且個性鮮明。例如,有些住宅明顯能夠看出左右或上下兩部分不是在同一時期建的,誰家添了新成員可能就會往上造一層臥室,誰家有老人腿腳不方便可能就會在一樓橫向建造一間廚房或浴室;不同於城市千篇一律的商品房,在城中村我們見到了層層高聳如金字塔形狀的階梯,碉堡一樣的厚牆體、小窗戶,伴隨着音樂的紅色鐵皮大門……這些看似混亂的住宅結構,其實蘊含了居民生活的邏輯,以至於我們覺得,任何自上而下的規劃或建造都是在“抹殺”這些個性。因此我們強化了這兩個特徵,設計了26個形態各異的裝置,將建築視爲角色、城市視爲舞臺,以此來表達對城市化的反叛。

X的非定向事件Undetermined characters

這些經歷,使得我逐漸明白比起成爲解決問題的設計者,我更樂於成爲揭露矛盾的表達者,也讓我明白單一學科的視角已不足以應對複雜的現實問題,因此我選擇繼續在國美深造,進一步探索藝術的多維領域,結合跨學科的知識,推動我的創作達到新的高度。

此外,杭州的獨特魅力也是我選擇繼續留在國美的原因之一。這個城市既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又充滿現代創新的氣息。我希望能夠在這片充滿智慧和創造力的沃土上,不斷汲取靈感,豐富我的藝術視野,進行更加豐富且富有成效的藝術探索。

創造意味着回到事物的起源

媒介展演強調媒介敘事能力和空間敘事能力,通過多種媒介實現藝術的空間化與體驗化,這與建築學對空間的理解和設計實踐有很大的契合點,媒介展演能夠結合我本科專業的內容,探索更多創作上的可能性。追溯本科時期,我始終對跨媒介展覽保持濃厚興趣。印象深刻的是,大二時在西湖創意谷看了媒介展演系的一個跨媒介巨構——“失控最後一局”,當時我在城市系修有關於巨構的課程,目睹跨媒介巨構概念的巧妙運用,對敘事性與史詩感的交織感到非常震撼。

橫濱三年展看展現場

媒介展演系專注於媒介源流的梳理和形式語言的轉化,強調以紀念節點爲設計驅動,正如馬蒂斯曾說:“創造意味着回到事物的起源。”我希望通過源流的梳理,以史爲鑑,探索出與時代相契合的全新表達方式,“到源頭飲水,與偉大同行”。

與媒介展演系牟森老師的合影

夢想離不開勇氣和知識的雙重驅動

跨專業、跨學科需以勇氣爲舵,知識爲槳。如若志在跨專業考研,瞭解跨考專業相關的知識是至關重要的。在國美這樣一個開放的平臺,講座、展覽、公衆號等都是可以學習的渠道,也可以通過選修相關的課程、閱讀相關文獻、參與多學科的討論和項目等方式來完善自己的跨學科知識儲備。

2018級城市設計本科生與答辯教師組合影

另外,要學會運用自己本科學習的內容,把跨學科的背景轉化爲自己的優勢。以我選擇的跨媒體藝術學院媒介展演係爲例,建築學的背景能夠爲我提供獨特的視角,建築學中對於空間和形式的理解,對於邏輯思維的注重都能夠運用到跨媒體的創作中。分享一個實用的小技巧,在深入瞭解跨媒體藝術的基本概念、歷史背景及其主要形式後,可以針對性地利用跨媒體藝術中媒介的特點或創作方式爲原學科的作品集營造一個新的語境,從而實現多學科之間的交匯碰撞,在這個過程中發掘自己的優勢,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未來規劃。

未來考研路上,願你們以勇氣爲翼,知識爲帆,穩馭學海,直抵夢想彼岸。

畢業創作《水城邊界——連接城市片段的市井化護城河水岸》答辯現場

深植於生活和思想中的藝術

在國美的研究生階段,挑戰與機遇並存,尤其是從建築學跨入跨媒體藝術,我明白自己需要更加紮實地提升專業本領。

藝術並不再現可見的事物,而是使事物可見,我希望通過跨學科的融合,將建築的空間語言與跨媒體的多維表達結合起來,創作出的不僅僅是悅目的作品,而是能夠深植於生活和思想中的藝術。

國美砌築課程小組與作品合影

在學術方面,我計劃擴大自己的閱讀範圍,以彌補過去研究中過於注重實地調研與形式分析的不足。康德曾說:“沒有感性的思維是空洞的,沒有理性的思維是盲目的。”這句話啓發我在研究中不僅要追求形式的美感,更要融入深刻的思想。我想通過廣泛地閱讀和思考,使我的研究更加深刻和立體,爲創作注入新的靈感和動力。

時隔一年回到熟悉的國美,面對未來全新領域的深入研究與知識探索,我既懷揣着對新知的渴望,也有對未知的忐忑。在這個熟悉而又全新的環境中,開啓一段令人振奮的旅程。

協助浙東唐詩之路沿線古橋勘查

2024年 參與新苗人才計劃“數字化語境下的歷史空間敘事語言研究——以紹興歷史文化街區的創造性保護爲例”

2024年 調查報告《 “存古致新”當代公共藝術應用於紹興地區古橋保護的研究》刊登於電子期刊《中國古橋學》三十七期

2022年 參與第四屆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日常植造on&un”團隊項目

2022年 參與編寫《詩路文化中浙東段古橋建築遺產的數字化整理與活態傳承研究》一書,協助浙東唐詩之路沿線古橋勘查與數字化復原

2022年 參與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詩路文化中浙東運河段古橋建築——遺產的數字化整理與活態傳承研究》

2021年 參加第十七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競賽,作品“存古致新——當代公共藝術應用於紹興地區古橋保護的研究”獲省三等獎

2021年 作品《先鋒》參與“慶祝建黨100週年主題系列活動——百名身邊的黨員故事”主題創作展覽

2021年 參加浙江省第十七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競賽紅色專項,作品《先鋒——探訪紹興市越城區綜合服務點》入選國賽

2020年 參與浙江省新苗人才計劃“裝置藝術在江南水鄉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與研究——以紹興地區古代橋樑的創造性保護爲例”

2023年 中國美術學院優秀畢業生

2023年 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創作暨林風眠創作獎銀獎

2022年 中國美術學院學年單項獎學金

2021年 中國美術學院“三好學生”

2021年 浙江省政府獎學金

2021年 作品“存古致新——當代公共藝術應用於紹興地區古橋保護的研究”獲第十七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浙江省三等獎

2020年 中國美術學院學年三等獎學金

2019年 中國美術學院學年二等獎學金

X的非定向事件Undetermined characters

水城邊界——連接城市片段的市井化護城河水岸

(畢業創作銀獎)

湖濱製造

來 源|中國美術學院研究生會

編 輯|黃筱柔 倪義臣

責 編|童戈辛 賈毓秀

審 核|徐 元

中國美術學院官方微信號

投稿郵箱:caanews@caa.edu.cn

“國美學術通訊”官方微信號

投稿郵箱:caarmt@caa.edu.cn

出品:

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宣傳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CAA融媒體中心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