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務實友好關係將爲中歐提供戰略機遇
參考消息網5月8日報道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5月5日刊登題爲《習近平訪問歐洲,尋求戰略機遇》的文章,作者是羅傑·科恩、儲百亮。文章摘編如下: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選擇訪問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三國,這些國家或多或少都對美國製定的戰後世界秩序不滿,認爲中國是一種必要的制衡力量,並且渴望加強對華經濟關係。
習近平5日抵達法國。他希望展示中國在歐洲大陸日益增強的影響力並且尋求務實的友好關係。
對歐洲來說,此訪將考驗其在中美之間微妙的平衡之舉。
習近平此訪第二站是塞爾維亞,訪問時間恰逢北約在科索沃戰爭期間轟炸中國駐貝爾格萊德使館25週年。中國政府持續紀念貝爾格萊德使館被炸事件,並譴責西方的“虛僞和霸凌”。
由27個成員國組成的歐盟已在官方政策文件中將中國定位爲“合作伙伴、經濟競爭者、制度性對手”。如果這種說法長而拗口,還可能自相矛盾,那是因爲歐洲大陸在如何平衡中國提供的經濟機遇與國家安全風險、網絡安全風險以及各行業的經濟風險之間左右爲難。
3月,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對記者說,歐洲對中國的這種定位行不通。他說:“就好比汽車開到十字路口,紅燈、黃燈、綠燈三種信號燈同時亮起,這車還怎麼開?”
現在,中國領導人希望把燈向綠色的方向調節。
爲此,習近平此行第一站選擇了法國。法國總統馬克龍經常發表戴高樂主義的觀點,稱歐洲“決不能淪爲美國的附庸”。這位法國領導人堅稱,歐盟的存亡取決於“戰略自主”和發展軍事適應性以成爲“強大的歐洲”。
法國著名對華關係專家陸克說:“馬克龍試圖在當前的全球混亂中開闢第三條道路。他試圖在兩個主要超級大國之間找到一種微妙的平衡。”
就在一年多前,馬克龍訪問中國並受到盛情款待。訪問結束時,中法宣佈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係”。這位法國領導人重複了中國人經常提及的“多極”世界、擺脫“陣營”和“冷戰思維”等詞語。
馬克龍最近也警告說,“我們的歐洲並非永生”,只有成爲“主權體”才能得救。
中法之間的默契本質上似乎在於某種共同看法,即戰後秩序已經瀕於崩潰,必須用一個考慮到力量變化的新架構取而代之。
訪問法國之後,習近平將受到塞爾維亞和匈牙利的熱情歡迎。中國是塞爾維亞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維克托則熱情擁抱中國的投資,並且利用匈牙利歐盟成員國的地位沖淡對中國的批評。這兩個國家都對美國施加的壓力感到不滿。(編譯/趙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