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要求提高軍費 臺灣應擴大交流

(圖/軍聞社)

不久前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研究員塞克斯發文指出,臺灣應儘速將國防經費增至GDP的5%,以表明嚴肅看待中國威脅。這是近月來第二次美方學者如此要求。上次是美國前總統川普的國安顧問歐布萊恩。

這不能忽視。一個人講可能是個人意見,兩個人都這麼講就表示美國戰略社羣討論過這議題,並形成共識。另一個美國智庫「國防重點」在7月下旬的委託民調中,即有一題詢問美國民衆,是否應要求臺灣在軍事上投入更多資金以作爲美國對臺灣防衛承諾的前提條件,得到66%的美國人同意。這樣的民意氛圍,未來美國總統無論誰當選,臺灣都將難以迴避美方升高的壓力。

然而,美方要臺灣國防經費增至GDP的5%,到底代表什麼?並不是一句網路戲言「花錢交保護費」或「買更多武器」那麼簡單。去年臺灣實質GDP爲新臺幣22兆305億元,5%爲1兆1015億。今年臺灣歲出預算編列2兆8818億,如果按照美方要求,國防經費佔比將高達38.2%,超過現在2倍。

更核心的問題是,增加一倍軍費用來幹什麼?這就不只購買更多武器還包括擴軍,因爲更多武器需有更多軍人操作。志願役待遇將提高以擴大招募,如果不夠,義務役役期可能要延長,甚至女性也可能要服兵役。全民皆兵,女性也服兵役的以色列,國防經費GDP佔比也不過4.5%。臺灣軍費如果增至GDP的5%,衝擊將影響到每一個人。

事實上,那是戰時預算,只有戰爭需求才需要那麼高的軍費。臺海到底發生什麼事,讓美國戰略社羣那麼緊張?

美國國防戰略的核心概念是嚇阻,也就是以強大軍力,嚇阻敵意國家不敢蠢動,這是美軍經常到世界各地演習、秀肌肉的原因。如果嚇阻可能失效,美國就需要調整戰略。

新戰略有三個要點。第一是美國資源有限,要成功保衛美國本土並嚇阻中國,就必須從其他戰區撤出兵力。第二是爲避免世界大戰,美國的盟國和夥伴必須對自己的防禦承擔主要責任,「因爲美國專注於國土防禦和嚇阻中國」。第三是排定優先順序,中國是美國最大威脅,不是北韓,也不是俄羅斯。

這是近年來多篇含蓄、隱晦地分析美國軍力退化的文章後,第一份正式承認美軍實力已經不能明確嚇阻中國的重量級智庫報告。報告甚至擔心,「更糟糕的是,如果嚇阻失敗,中國很可能在臺海戰爭中擊敗美國」。這和臺灣一般認爲「美軍無敵,中國不敢動手」的認知相反。

第二個是「習近平已指示中國軍隊準備在2027年之前入侵臺灣」。這是美國戰略社羣共識,美國學者幾乎都認爲,2027年前中國就會採取行動,而且願意承受代價。不久前來臺訪問的「保衛民主基金會」中國項目主任辛格爾頓即指出:習近平正準備承受經濟與地緣政治衝擊以求統一臺灣。

臺灣如果淪陷,這份報告認爲會以多種方式損害美國利益。包括突破第一島鏈後,中國將更有能力向美國領土投射軍力,也會讓該地區其他國家懷疑美國的意願或能力,當然還有半導體的問題。因此主張:美國最緊迫的就是阻止北京入侵臺灣。

這就是美國戰略社羣的焦慮。他們判斷中國在2027年前準備好後就將動手,臺灣要配合的,就是盡一切可能加強防禦,GDP佔比5%的要求因而產生。2027年距現在已不到3年,急迫感也就難免。

然而這或許符合美國利益卻未必符合臺灣利益。在臺灣自己觀點,中共動武需滿足「臺灣獨立」條件或至少先放棄「和平統一」纔有正當性,否則大陸人民未必支持,目前看來並無跡象。臺灣沒有必要提前進入國防經費GDP佔比5%的戰時體制,否則長期下來不用中共動手,自己經濟就被龐大軍費拖垮,如同當年蘇聯垮臺。因此,緩解兩岸形勢,開放觀光增加交流,印證2027年臺海並沒有那麼危險,或許是解方。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