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對中轉軟 側重管控風險

(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從過去8個月美國總統拜登就任以來的美中互動,可以發現兩大特色:一、美國採戰略主動,而中共陷於戰略被動,美國總是站在議題發球方,而中共則是接球者;二、美身段在今年上半年強硬,然近期出現由硬轉軟,雖然持續趨軟的可能性較小,但「管控衝突、創造美國利益」可能是拜登政府接下來對中政策操作方向。

拜登上任後,各界研判對中續採「競爭路線」似有共識,不過同樣是競爭關係,究竟拜登與川普在程度上的差異以及具體作法爲何,仍難拿捏。2月4日拜登在首場外交政策演說上:「視中國爲最令人嚴陣以待的對手」「倘北京能迎合美國利益,美國仍有意願與之合作。」然競爭與合作間的距離如此寬廣,觀察拜登的「中國政策」仍系霧裡看花。

2月10日,美中元首進行拜登上任以來首次通話,美國拋出的議題不算客氣,直指對香港的鎮壓、在新疆侵犯人權,以及對包括臺灣在內區域的作爲。就議題層面而言,美國主動,就態度而言,對中強硬。習近平的迴應:「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合作是雙方唯一正確選擇。」對於美國關心的臺灣、香港、新疆等議題,習近平重申屬中國內政,美方應尊重中方核心利益。凸顯中共被動接招,僅重申立場。

3月拜登的重要閣員進行國會聽證程序,他們的對中立場一致強硬。在3月18日美中阿拉斯加會談上,中共外長王毅特別對臺灣問題提出警告,要求美國不要玩火、越界。美國在4月16日及5月21日,利用鮮少討論臺灣議題的美日與美韓平臺,各發表聯合聲明把「臺海安全」納入,中共僅對美、日提出嚴正交涉,對南韓則口頭警告。美對中仍主動、強硬,而中共再次被動因應。

7月,美方出現轉變,7月6日白宮印太事務總監坎伯指出,「美國支持臺灣尊嚴、維持堅實的美臺非官方關係,不支持臺獨。」「不支持臺獨」從川普以來,已有許久未被以這樣的方式提出。同月,美副國務卿雪蔓對訪中行程,出現不尋常的急切感,這使得美國有一點陷於被動,且身段開始轉軟。8月18日拜登公開把臺灣描述成如日本、南韓及北約一樣的盟國,白宮官員嗣後跳出澄清,如果美對中依舊強硬,此舉大可不必。9月9日拜登與習近平第二次通話時,重點轉向「有責任確保兩國競爭不會陷入衝突」,美中競爭的味道至此轉向「風險管控」。

理論上,拜登執政的美中關係,應可參考歐巴馬時期的美中互動模式。當時美中競爭關係也存在,但美方較注重「衝突管控」,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由此而生,而今「拜習二次通話」之精神與此吻合,倘此係拜登處理對中關係的潛意識,則美中競爭可能再度趨緩,然其目的並非與中共妥協,僅是更加留意「管控風險」。此發展,仍爲雙方元首峰會正向因素,只是何時會面,仍須視美國如何界定「對美有利」。(作者爲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