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闖入人形機器人領域

繼工業機器人後,美的在機器人賽道再落一子——人形機器人,並將繼續推動工業機器人與AI融合。

10月24日,美的集團副總裁兼CTO衛昶告訴界面新聞記者,美的中央研究院設有具身智能的研發團隊,正在對人形機器人進行探索性研究,主要聚焦於核心零部件領域。美的還會持續向機器人與自動化領域加大投入,如探索工業機器人領域的下一代重載機器人技術。

另據美的內部人士透露,目前美的對於人形機器人的嘗試以先行研究爲主。當前人形機器人離大規模家用還有較大距離,掌握零部件核心技術是進入這個賽道的第一步。

美的早在2017年便開始涉足機器人業務。當時該公司通過收購機器人公司“庫卡”正式進入機器人與自動化市場。2022年四季度,美的完成了對庫卡的全面收購併私有化。目前,庫卡集團負責美的機器人與自動化業務的具體經營。

此後美的的機器人與自動化業務經歷了快速增長,並逐漸成爲美的集團重要的業務板塊之一。

2022年至2023年,這部分業務的營收佔比在10%左右。但在2024年上半年,該業務收入同比下滑9%至139億元,主要是因爲國內汽車廠商產能擴張計劃暫緩及海外汽車廠商產品策略調整。

目前,美的在工業機器人領域的客戶主要集中在汽車、3C電子、金屬加工等行業,這些行業的自動化需求較大,但也有可能存在客戶集中度高的風險。美的需要在客戶多元化上多下功夫,以提高自身的抵禦風險能力。

儘管市場有波動,美的仍看好這一賽道。

9月17日,美的成功赴港上市。界面新聞記者注意到,美的招股書顯示,其希望在上市後三年內分拆美智光電、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相關業務,但目前暫無具體的分拆計劃與時間表。

今年以來,美的與多家公司在工業機器人領域達成合作,包括大衆汽車、汽車供應商BOOSTER Precision Components GmbH、蔚來、亞威股份等。截至2024年6月,美的機器人使用密度已超過620臺/萬人,較2023年底的570臺/萬人有不小增長。

在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方面,美的已完成高扭矩、短筒、集成式、定製化等四大系列諧波減速機的產品開發。該公司表示,其產品性能可滿足多關節工業機器人、SCARA機器人、協作機器人和人形機器人等使用需求,目前已具備年產8萬臺諧波減速機的智能製造能力。

其已在工業機器人領域積累了不少經驗,但在人形機器人上,美的顯然還是個“新手”。

現階段,美的只佈局人形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不過該公司表態稱,未來當市場更加明朗後,不排除進入人形機器人整機制造賽道的可能性。在此之前,美的還將面臨技術、市場需求有限、同行競爭激烈等挑戰。

人形機器人是各種技術的集大成者。相較於工業機器人,人形機器人需要模擬人類的外形、動作和交流方式,這涉及到複雜的仿生學、動力學,以及更高精度的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能力,更強的學習能力和自主決策能力等。

如今已有不少科技公司涉足人形機器人,但在體能、技能、智能等關鍵技術上的突破仍存在困難。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大人形機器人研究院科技委員會主任丁漢表示,與國外相比,國內大多數單項技術不落後,但交叉創新技術水平落後明顯。

在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方面,國外廠商起步更早,已搶先佔據市場。例如行星減速器市場以日本新寶、紐卡特、威騰斯坦等日德廠商爲主;近八成空心杯電機市場被瑞士MAXON、德國FAULHABER和瑞士PORTESCAP這三家海外廠商瓜分。

“人形機器人走進家庭是終極目標,也是最難的。”丁漢認爲,對於一項技術而言,強大的市場需求是很重要的。相較於人形機器人在家庭領域的應用,其在工業領域的應用會相對更快,特別是一些剛需行業。

這意味着,如果美的的首款人形機器人產品用於家庭,其面臨的挑戰會更大,要考慮到技術的成熟度、產品性價比等種種因素。

除美的外,不少家電企業也已佈局機器人領域。其中,格力電器較早進入這一賽道,由其全資子公司格力智能裝備有限公司負責相關業務。

相較於美的的收購策略,格力更側重於“自研、自產、自用”,會根據自身產業鏈需求開發機器人產品,並達成核心零部件的自我供應。目前,在新能源汽車零部件製造領域及船舶、鋼構焊接領域,格力工業機器人的市場認可度較高,其合作企業有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國家電投等。

格力也在積極探索更多行業的工業機器人及自動化業務。今年7月和9月,格力智能裝備接連與歐姆龍自動化、優傲機器人達成合作,合作業務涉及軌道交通、光伏鋰電、家電、協作機器人等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格力還會通過旗下產業投資和資本運營主體平臺“格力金投”,直接或間接投資機器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包括縱目科技、北醒光子、達闥機器人、深淺優視、杉川諧波等。

不過,格力更關注國內市場,在工業機器人業務的國際化上不如美的。通過收購庫卡,美的獲得了庫卡的海外渠道與市場準入優勢。美的透露,今年上半年,庫卡中國的海外訂單同比有顯著提升,其中移動機器人業務的海外收入佔比已接近50%。

還有部分家電企業則瞄準人形機器人業務。海爾智家在今年的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AWE)上,聯合樂聚機器人推出了面向家庭場景的服務通用人形機器人“夸父”(Kuavo)。7月,四川長虹與四川省自動化所聯合研製的首款人形機器人在綿陽投入試生產。

但在機器人業務成爲行業新增長點與轉型契機前,家電企業要先挺過眼前的去庫存週期。據MIR睿工業預測,2024年下半年,工業機器人的市場需求仍將面臨壓力,庫存高企、均價下行、機器人企業增收不增利的情況仍將持續,行業競爭與淘汰將進一步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