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最新報告:未來3至5年中國車市將出現更多的兼併購和深度合作
2月27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召開專家媒體交流會,來自業內的權威人士出席併發言,圍繞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全球新能源汽車形勢和智能網聯汽車變局等多個話題分享觀點。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歐陽明高在會上表示,伴隨城市導航輔助駕駛落地、快充和冬季加熱等技術優化擴展使用場景,2026年之前新能源汽車市佔率將持續快速突破。
具體而言,我國新能源汽車市佔率將在2024年突破40%,2025年接近50%,2026年超過50%並佔據主導地位。
歐陽明高表示,目前市場從豪華電動轎車和經濟型轎車兩端發展演變爲向緊湊型家用轎車集中。當前,混動車型風頭正勁,市佔率可能在短期內上升至純電同等水平。但從長遠來看,歐陽明高認爲純電汽車仍將在2035年迴歸成爲車市主體。
高昂的售價一度阻滯了純電汽車普及的步伐,但這一局面預計將伴隨着電池成本下降而逐漸改善。百人會與麥肯錫聯合發佈的研究報告《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格局與展望》指出,到2030年,鋰電池成本預計再降低25%,進一步推動油電同價。
智能駕駛的消費偏好也將隨着電動汽車滲透率的提升不斷強化,甚至影響全球車市潮流。報告顯示,中國車主表現出爲更好的自動駕駛功能付費的意願,高達53%的高端新能源車主願意爲這項功能更換品牌。未來智能駕駛功能,尤其是基於智駕的個性化場景應用將成爲影響購車決策的核心項。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進一步指出,隨着智能化功能在海內外市場的普及,歐美車市也將被中國消費趨勢引領。
展望2030年,報告認爲智能駕駛和生成式AI等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將促使高階智能化功能從25萬元左右的價格區間逐漸下探到15萬左右。
供應鏈方面,報告判斷當前的跨國協同發展格局將繼續維持。判斷依據之一在於,全球汽車專利提交量排名前五的汽車公司分屬四個不同國家,這意味着沒有任何國家能夠實現汽車技術的完全自給自足。
但中國在汽車行業的跨國設計、製造、銷售環節中扮演的角色已經發生變化。事實上,中國製造商對全球汽車市場格局的顛覆在去年已經初見端倪,比亞迪年度銷量首次躋身世界前十。
報告指出,隨着中國汽車工業的成熟,未來3至5年中國車市將出現更多的兼併購和深度合作。以成熟汽車工業國家作爲參考,排行前十公司市場份額基本穩定在九成以上,中國車市有可能延續相似軌跡。
報告稱,到2030年中國汽車公司有望在全球前十中佔據2至3個席位,前提條件是自主品牌在本土市佔率達到60%至75%,在海外核心市場也佔據一至兩成份額。
與此同時,過去將中國視作生產基地的跨國汽車製造商也正在轉變態度,越來越多的公司爭相佈局研發,由“在華製造”轉變爲“在華創造”。
爲更快迎合中國乃至全世界新能源消費者的需求,大衆集團去年4月宣佈計劃投資約10億歐元在安徽合肥建立純電動智能網聯汽車研發、創新和部件採購中心;同年,豐田針對在華最大研發基地推出系列變革,以加快推進智能座艙的本地化設計和開發。
報告預計,到2023年全球乘用車銷量將超過8千萬輛,新能源佔比將達到50%。未來領跑全球汽車行業的區域主要是中國和歐盟,這兩個市場的新能源佔比將超過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