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真狠!

馬斯克,真狠。

馬斯克頻頻上熱搜,先是發佈了沒有方向盤和踏板的無人駕駛出租車Cybercab,接着又實現了SpaceX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星艦”發射升空,併成功做到了機械臂夾住助推器的設想,也被網友戲稱“筷子夾火箭”。

這些舉措,讓很多人驚呼震撼,感慨人類又離科幻片更進一步。

但就在十幾年前,馬斯克成立SpaceX時,面臨很多人的質疑,連曾經的偶像阿姆斯特朗也不看好。

當時,三次火箭發射失敗後,美國老牌媒體主持人對馬斯克說,“你有想過放棄嗎?”

馬斯克紅着眼眶回答道,“絕不放棄,我認爲,要麼死得安然,要麼活得絢爛。”

馬斯克的成功並非偶然,在他輝煌成就的背後,是對失敗的深刻反思和果敢行動。

正如李小雙所說:“成功是偶然的,失敗是必須的。人的價值的成功,是終極的成功。”

當一個人能夠像馬斯克一樣面對失敗且坦然的時候,成功就在向他招手。

李詠昇在北大智慧之道課程裡提到:“所有的紅利都會給參與者,而不會給觀望者,要做場域的體驗者,最好是場域的實驗者。” 馬斯克正是這樣一個敢於嘗試、敢於體驗的人,他在導向未來的場域中不斷實驗,爲人類的未來開拓新的可能。

傑出人物或許失敗,但絕不崩壞。蘇德超教授在筆記俠西哲坊講過:“從不投降、敢於失敗的人才能幹大事。”

我們尊重馬斯克,正是因爲他在失敗面前的不屈不撓,始終堅守着自己的信念和願景。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一起看看馬斯克的背後,究竟有着什麼樣的做事方式和思考方式。

一、價值觀的成功,

從來能接受實踐的失敗

我一直有種存在的危機感,很想找出生命的意義何在、萬物存在的目的是什麼。

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如果我們有辦法讓全世界的知識愈來愈進步,那麼,我們將更有能力提出更好的問題,提高全人類的智慧,爲更高層次的集體文明而努力一生,這就是活着的意義。

所以,我決定攻讀物理和商業。因爲要達成這樣遠大的目標,就必須瞭解宇宙如何運行、經濟如何運作,而且還要找到最厲害的人才團隊,一起發明東西。

1995年,我來到加州(進入斯坦福大學念博士),想要找出提高電動車能量密度的方法,例如,有沒有更好的電容器可以當作電池的替代。

但那時,互聯網興起,我面臨了兩個選擇:繼續研究成功機率不大的電容器技術,或者投身網絡事業。最後,我選擇輟學,參與網絡創業,其中一家就是PayPal。

創立PayPal最重要的領悟,來自於它的誕生過程。我們原先打算用PayPal來提供整合性的金融服務,這是個很大、很複雜的系統。

結果,每次在跟別人介紹這套系統時,大家都沒什麼興趣。等到我們再介紹,系統裡面有個電子郵件付款的小功能,所有人都變得好有興趣。

於是,我們決定把重點放在電子郵件付款,PayPal果然一炮而紅。

但是,當初要不是注意到了別人的反應,做出改變,我們或許不會這麼成功。所以,蒐集回饋很重要,要用它來修正你先前的假設。

PayPal成功後,我開始想,眼前有哪些問題,最可能影響人類的未來?我認爲,地球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可持續能源,也就是如何用可持續的方式,生產和消費能源。

如果不能在二十一世紀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將災難臨頭。而另一個可能影響人類生存的大問題,是如何移居到其他星球。

第一個問題,促使我成立了特斯拉和SolarCity(美國最大的屋頂太陽能系統供應商);第二個問題,則讓我創立了太空科技公司SpaceX。

2002年,爲了解決太空運輸問題,我成立了SpaceX。當時跟我談過的人,都勸我不要做,有個朋友還特別去找了火箭爆炸的影片給我看。

他其實也沒錯,我從來沒做過實體的產品,所以一開始真的很困難,火箭發射連續失敗了三次,非常煎熬。

但我們從每次失敗中學習,終於在2008年的第四次發射成功,讓獵鷹一號進入地球軌道,那時我已經用光了所有資金,幸好成功了。

之後,我們的運輸火箭從獵鷹一號做到了獵鷹九號,又開發出飛龍號太空船。最近,飛龍號在發射升空後,成功與國際太空站連接,再返回地球。我真的捏了一把冷汗,不敢相信我們做到了。

2003年,爲了證明電動車的潛力,我創立特斯拉公司。以往很多人都認爲,電動車速度太慢、跑不遠、外型又醜。爲了改變人們的印象,我們開發出了特斯拉Roadster,一款速度快、跑得遠、造型拉風的電動跑車。

Roadster面世後,又有人說,“就算做得出昂貴的限量跑車,你們有本事做真正的量產汽車嗎?”沒問題,我們就推出四門房車Model S,證明給大家看。

這就是我一路走來的創業歷程。我想說的是,你們都是二十一世紀的魔法師,想像力是沒有極限的,別讓任何事情阻止你,盡情地變魔法吧。

瞄準月亮,如果你失敗,至少可以落到雲彩上面。

二、接受失敗,但不接受放棄

1.從失敗中咀嚼事物的本質

一個人的一生,如果沒有經歷幾次失敗,就會錯過自我挑戰極限的機會。

人們太害怕失敗了。人們過於放大對失敗的恐懼。想象一下,失敗會怎麼樣?

可能會飢餓、會失去住所,但我覺得要有勇氣去嘗試。有的時候,人們自我限定了自己的能力,他們實際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能力有多大。

人生的歷程中總是伴隨着無數次的成功與失敗。既然我們選擇了創新,就不能畏懼失敗,而是從每次的失敗中去咀嚼事物的本質。通過不斷地試驗,終能成功。

就我而言,我永遠不會放棄,我的意思是:接受失敗,但不接受放棄。

你的目標很重要:如果我純粹是想優化我的身家價值,我不會選擇這些企業。我會在房地產或金融業,或者,坦率地說,在石油業。

但我們需要考慮的是,人活着到底是爲了什麼。人活着的意義是什麼。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是不是在擴張人類的智慧版圖?

我在大學時,總是想什麼最能影響人類的未來。事實上,唯一有意義去做的事,就是努力提高全人類的智慧,爲更高層次的集體文明而努力一生,這就是活着的意義。

從PayPal一路走來,我一直在想:“好吧,什麼是最有可能影響人類未來的因素?”而不是考慮“什麼是最好的賺錢方法?”

對我來說,我要做的是有意義的事情,盡我的所能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這是我想做的事情。我想改變世界,希望能夠盡我的努力,創立一個新世界,使人們享受生活,這是我想做的事情。爲此,我不介意冒險。

我希望我做的事,能對人的生活起着深遠的影響。要麼不做,要做就做歷史性的。

2.10%目標定律

我的成功得益於養成了一種很絕的心態,它叫做10%目標定律。

無論你在生活中想要什麼,你都要做10次嘗試。但問題在於大多數人都不會嘗試10次,可怕的真相是:大多數人連一次都不想嘗試。

讓他們嘗試比登天還難,而10%目標定律的意義就在於學會積極面對90%的失敗。現在我敢向你保證,如果你今後做任何事情都願意先嚐試10次,那麼,其中一個必定會成功。

要麼,你會得到你想要的東西;要麼,你會得到一你從來都不知道自己人生中能得到的東西。

但通常人們總想後退一步,這是正常的,也是大多數人會做的選擇。原因就是因爲他們實際上從來沒有真正去爭取。

先嚐試10次,就甩開90%的人類了。

人類的基因有這樣一種設定,對模糊不清、不可名狀的東西感到害怕,那些現實生活中行動力很糟糕的人,他們並不是懶惰、好吃懶做,也並不是害怕要處理的事情本身,

他們的恐懼是來自於任務的模糊性,如果你要一件事情發生,就只需要去集齊這件事情要發生的所有的要素就行了,就像造火箭,關鍵步驟也只有27個,當你提高了對客觀世界評估的精準性,一切你覺得遙不可及的事情都會很簡單。

我從來都不相信這個世界上有什麼行動力不足的事情,因爲所有行動力的問題,都來源於精確性的不足。

普通人生活中幾乎所有的不幸,都是由精確性的喪失開始的。

總之,你就是千萬不能停。只要你停下了,能量和智商就會開始下降。

你要想變得超乎常人的強大,就必須在某個3-5年裡瘋狂的行動,高密度的鍛鍊,這個鍛鍊可能包含了人性上的鍛鍊、勇氣上的鍛鍊、心力上的鍛鍊、專業技能上的鍛鍊,這些都是關係你命運最核心的鍛鍊。

三、要麼死得安然,要麼活得絢爛

1.對真相極度癡迷

你必須嘗試那些會錯誤的方法,然後你的目標就是儘量少地犯錯。

當你第一次創業的時候,你很可能,一切的事情都很好,你的幸福指數很高,然後你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幸福會不斷下降,然後你會經歷一整個世界的傷害。

所以,在遇到問題時,儘可能收集多的證據,根據證據制定公理,並嘗試爲每個公理設定一個可能性的概率值。

根據有效性得出結論,以便確定:這些公理是否正確,是否相關,是否必然導致這個結論,以及有多大概率?

試圖推翻結論,尋求別人的反駁,進一步幫助打破你的結論。如果沒有人可以使你的結論無效,那麼你可能是對的,但你並不一定是對的。

這就是科學的方法,而這對於搞清楚棘手的事情真的很有幫助。

但是大多數人不會使用它,他們更願意一廂情願,他們無視反駁,他們根據別人正在做什麼和沒有做出什麼的結果來形成結論。

這樣的推理就會導致“這是真的,因爲我說的是真的”,但不是因爲它客觀上是真實的。

2.所有難題,都能回到第一性原理解決

想理解那些反直覺的新事物,我覺得物理學提供了一個最理想的研究框架。

比如說,量子力學就是違背直覺的,現實世界似乎並不是那樣運轉,而事實就是,並可以通過實驗高度精確地驗證。

物理學之所以能夠在這些反直覺領域取得進展,就是因爲它將事物拆分到最基本的實質,再往上推。

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方法,事實上也是瞭解新事物、探索未知領域的唯一有效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非常善用類推方法,我們做別人正在做的事情,做些微小調整。類推提供了捷徑,不需要大量思考,這在日常生活中沒什麼問題。

我們不可能萬事都用物理學第一原理,那需要太多計算。但第一原理對於瞭解新事物極其重要。

現在,物理課的教學方式不對。我們通常讓學生背各種枯燥的公式,卻沒有傳遞公式的基本含義。

這些公式在現實中代表什麼呢?一個公式所能描述的美妙現實世界是令人難以置信的。

另外,我覺得我們的教學應該以問題爲重點,而不是以工具爲重點。

比方說,我們想了解內燃機的工作原理,那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拆開,把每個零部件都研究一下,然後再組裝起來。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什麼工具呢?我們需要螺絲刀,扳手,以及其他各類工具。當你把內燃機拆開再組裝起來的時候,你就知道這些工具的作用了。

但如果反過來,讓你先去上一堂關於螺絲刀和扳手的課,那效果就很差了,你很難記住。

我們大腦的進化方式是記住跟我們相關的事物,所以一定要建立相關性,不然記憶的過程會很痛苦,也很困難,因爲看上去太抽象而無關緊要。

所以必須有相關性和重要性,要理解事物的原因,才能自然而然地吸收知識。

結語

“如果你沒有失敗過,說明你還不夠創新。”

失敗是成功的必經之路,每一次失敗都是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

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再次嘗試的勇氣。

所以,如果我們能從馬斯克上一次“失敗”的發射和這一次“成功”的發射學到什麼,那就是,重新定義失敗,勇於冒險,勇於創新,勇於失敗。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平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