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是5G信號,黃仁勳是6G信號
文 | 佘宗明
容我先拋出判斷:同是來華,如果說,庫克代表的是4G信號,馬斯克是5G信號,那黃仁勳也許就是6G信號。
庫克3月下旬來華,隨後去了印度,他的中國之行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難改蘋果供應鏈外遷的事實。
馬斯克5月底訪華,6月1日返美,“特種兵旅遊”背後是業務加碼部署,在“贏在中國”之後,馬斯克想要贏。
黃仁勳被曝將於6月來訪,在“旋風襲臺”後可能開啓中國大陸行程,是在芯片戰爭打響背景下衝破圍欄的探路。
將庫克、馬斯克和黃仁勳的到來,賦予“過去/現在/未來”的歷史性符號,未必妥當。
但很明顯,三人身後的企業在中國的業務佈局情況,確實反映了三個有代差的全球科技最前沿產業在複雜形勢下對全球化機遇的判斷。
這裡先得說下,我不是信號體的擁躉,太多所謂的“信號”不是“聽風就是雨”,而是“聽到風吹草動就覺得是驚雷將至”,屬於過度闡釋的狂歡,只是爲了滿足被震驚體餵養出來的“不出門而知天下”的秘辛窺伺欲和言必稱“大事發生了”的大詞敘事偏好。
這世界本沒那麼多信號,看風向的人多了,順着固有印象幻化出“顱內風向標”來,也就有了一堆信號。
但毫無疑問,信號是很多人根據過去風雨預測未來旱澇的“結繩記事”,契合無數人對事情進行分類歸置時的路徑依賴傾向。
馬斯克訪華,然後被一個副國級、兩個正部級領導會見,顯然有着不小的信息量,被置於信號體框架下打量在所難免。
在馬斯克用坐私人飛機離開手動終結了1年來爲期最長的“不發推”記錄後,英偉達CEO黃仁勳有望承接起馬斯克離開後的“大佬來華”話題熱度。
“狠人”黃仁勳跟馬斯克一樣都是有故事的人,但兩人的故事又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
具體到來華這事上,馬斯克跟黃仁勳確實有些如出一轍的表現,比如出發前先誇中國。
在訪華前,馬斯克就誇起了中國航天事業,說“中國的航天工程計劃比大多數人意識到的要更加超前”。更早之前,他還誇中國新能源、誇中國工人、誇中國國民級社交產品微信。
黃仁勳在被彭博社“劇透”將來華之際,也說“中國有很多GPU(圖形芯片)的初創公司,不要低估中國在芯片領域的追趕能力。”“公衆必須承認中國在雲計算、互聯網服務、數字支付、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技術方面的技術進步。”
聽上去,這像是求“中國誇誇羣”羣主馬斯克拉他入羣的節奏。
但在來華考量上,雙方儘管有很多相同的看法,都站在了“下一個中國在中國”這邊,都不希望脫鉤斷鏈,但具體訴求上又不盡相同。
畢竟,兩人立足的雖然都是新興產業,可在地緣政治博弈的格局中境遇又有些差異。
在《馬斯克走了,把懸念留給了黃仁勳》中,吳曉波團隊發出了疑問:黃仁勳是更“馬”一點,還是更“庫”一點呢?
庫克、馬斯克、黃仁勳,幾乎是當前美國科技界最具影響力的三個大佬。
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三人都“吟鞭東指”,但庫克向東之後又南下了,馬斯克則是繼續將骰子扔到東邊的竹筒裡。
就目前看,黃仁勳的步調跟馬斯克共振頻度更高,只不過,現實決定了二人走位會有區別。
可以肯定的是,黃仁勳、馬斯克兩人跟庫克掌舵的科技巨頭,在“生態位”上是有清晰代差的。
蘋果開啓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幕,在移動互聯網的窗口下站在了全球塔尖。
但當康波週期的指針指向“AI”,蘋果的技術儲備固然依舊深厚,卻不是“AI這條街最靚的仔”。
最靚的仔,在新能源領域是特斯拉,在算力供應領域是英偉達。
有人說:在新工業革命掀起的時下,特斯拉是“新石油”的代表,英偉達則是“新燃油機”的代表。
某種程度上,庫克代表了“互聯網新貴”裡的“AI 舊貴”,馬斯克跟黃仁勳纔是AI新貴。
拿市值來說,1萬億美金是個分水嶺式標誌,能加入“萬億市值俱樂部”,意味着能站在全球科技產業制高點上。
蘋果市值早就破了1萬億,庫克曾一度將它帶到3萬億的高度,但蘋果屬於強上加強。
而今,在智能手機進入飽和期的當下,蘋果的指數級增長空間會“同比收窄”。
特斯拉與英偉達,在這幾年纔是真正的爆炸式增長。
特斯拉市值2019年6月還在300多億美元的區間徘徊,更早之前,身陷困境的特斯拉還差點被馬斯克賣給庫克。
可到了2021年10月,特斯拉市值就破了1萬億。僅兩年多時間,市值翻了30多倍,如今已將豐田、大衆等老派車企巨頭死死壓在身下,坐穩全球車企市值No.1的交椅。
英偉達呢,則在復刻特斯拉的神話。
雖說創造了“昔日英特爾小弟今日甩英特爾100條街”的神蹟,但就在1年前,英偉達還處在艱難時刻。
高端顯卡GPU很牛?不好意思,大家挖礦的熱度被逼着退潮了,加上市場受限,2022年英偉達GPU庫存嚴重,2023財年整體收入增長未到1%,淨利潤直接腰斬。
但隨着ChatGPT帶動AIGC浪潮爆發,AI“軍火商”英偉達開啓了躺贏模式。美東時間5月25日,英偉達收盤暴漲24%,一天漲出了一個阿里巴巴;5月30日,英偉達開盤即漲超4%,總市值突破1萬億美元,
可以這麼說,在“AI的iPhone時刻到來”的背景下,特斯拉是AI融入產業層的最大贏家,英偉達則是AI算力需求暴漲下的最大贏家。
那爲什麼庫克會“腳踏兩隻船”,而馬斯克跟黃仁勳要抱緊中國市場呢?
有個重要原因是,在全球化時代,蘋果已在盡享全球化紅利中完成了某些資本積累,等到慢全球化或逆全球化時代到來時,已經積累的優勢爲其構築了強勁壁壘。
而特斯拉與英偉達正在迎來的爆炸式增長期,跟全球化紅利被逆流消釋的時間點疊合,他們仍需要在波濤涌洶之時更多地汲取全球化紅利,將機會窗口撐得更大。
那全球化紅利的底部支撐是什麼?說白了,就是歐美企業的技術和人才+中國的供應鏈和市場。
蘋果做大,就在於通過果鏈落地與市場開拓,將蘋果的產品生態優勢發揮到了最大。
“舊貴”們嚐盡了甜頭,特斯拉跟英偉達作爲“新貴”,也想將既有優勢充分發揮,馬斯克跟黃仁勳自然也想抓住中國的供應鏈與市場這兩個“寶藏”,在大大的中國供應鏈市場裡挖啊挖,種大大的種子……(抱歉爛梗串場了)
正因如此,庫克來華,就像個美國遊客,探店、逛街、聽曲、參觀、開會,悠閒得如同參加了夕陽紅旅遊團。
馬斯克則像是“時間管理大師”,2天行程被安排得滿滿當當,領導見了,客戶談了,廠子看了,直奔業務而去。
黃仁勳據說來中國大陸,要拜訪騰訊、字節、比亞迪、理想和小米等,也是廢話不囉嗦,直接奔合作。
對特斯拉來說,它最需要的,就是中國供應鏈。
新能源汽車跟傳統汽車製造大相徑庭,既需要紮實的製造業底子,還需要強大的互聯網技術支撐。
中國製造能替代日德實現躍升,關鍵因由就是數字化增能。在ABCD(AI、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5G等數字技術的加持下,中國成了唯二擁有車身、底板、三電系統等硬件和智能座艙、自動輔助駕駛等軟件也及完整產業鏈的國家,另一個是美國。
拓展到新能源產業,新能源的新也在於嵌入了數字化基因。中國新能源迅猛發展,就跟互聯網技術外溢緊密相關。
特斯拉擁抱上海,原因正在於此。它沒時間等待東南亞培育出深厚的互聯網生態來,但東南亞給不了,中國可以直接給。
對英偉達而言,它最需要的,就是中國市場。
英偉達的GPU的主要應用場,正慢慢延伸到了AI大模型領域。大模型的運行,少不了加速計算基礎設施的支撐。這方面,還得看作爲底層算力供應商的英偉達。
眼下在“玩”大模型的,除了美國科技巨頭OpenAI、Meta等外,就剩中國BAT+TMD+一衆AI企業了。國內大模型熱帶來了巨大算力缺口。
市場在哪,需求就跟到哪。英偉達當然不想錯過龐大的中國AI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英偉達2023財年財報顯示,英偉達在中國市場實現的營收,在整體全球市場營收中的佔比高達47%,說是半壁江山不爲過。
所以黃仁勳強調,中國約佔美國科技行業市場的三分之一,不可能被取代,“因爲世界上沒有其他中國,只有一箇中國。”
馬斯克訪華,被很多人視作中美“政冷經熱”的風向標。
馬斯克沒加入“脫鉤大合唱”,反而跟上海綁得更緊,這的確是站在了脫鉤的反面。
但從風向標層面看,黃仁勳來華的標誌性意義未必弱於馬斯克。
核心原因就一點:中美科技戰確實大幕已啓,可戰爭用在其他領域終究是“隱喻”,用在芯片領域那就是實指——芯片戰爭的炮聲已經打響。
馬斯克深耕的新能源汽車與儲能業務,的確也是美國的未來科技產業,但它並不在技術輸出的“負面清單”內。
儘管白宮此前也有不爽馬斯克在中國加碼佈局的表態,但也只是不爽而已,並沒採取什麼實質性動作。
黃仁勳唸叨着中國市場,則是想把AI芯片和相關產品賣給中國企業。
在美國已出臺“芯片法案”、還着力將日韓和中國臺灣地區拉入“半導體四方聯盟”的時下,這需要黃仁勳想方設法突破封鎖。
在中國AI應用與設備終端市場面前,黃仁勳當然不想放棄。
他面臨的處境包括幾點:
1,美國政府對半導體供應的出口限制,使得英偉達的“雙手被綁在背後”。
黃仁勳曾心痛地說,限令導致“英偉達無法在全球最大市場之一的中國開展業務。”
2,英偉達目前在中國算力供應領域並未遇到比亞迪級別的對手。
特斯拉在中國遭遇了比亞迪和“蔚小理”的挑戰,但英偉達同級別的競爭對手還沒出現。
這次馬斯克訪華見到了合作伙伴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羣,英偉達的“寧德時代”大概要數正搬往美國的臺積電。
3,中國的AI芯片創業公司數量很多、勢頭正勁,呈現追趕之勢。
英偉達當前已佔全球顯卡銷量的80%,但它若是從中國廣袤市場撤離,那就是將機會拱手讓給黃仁勳口中追趕能力“不可低估”的中國AI芯片企業。
黃仁勳無法將最頂尖的A100和H100芯片賣給中國市場,只能賣低配平替版A800和H800。
即便如此,在芯片成爲全球科技競爭最前線陣地的情況下,黃仁勳來華,勢必會受到大洋彼岸嚴苛的審視。
左右爲難下,說黃仁勳壓力不山大,是不可能的。
但越是這樣,他能否順利來華,越會對美國芯片行業在特殊節點上的行爲趨向產生影響。
很多時候,冰面加速消融,就是被破冰之舉帶動的。
從馬斯克到黃仁勳,兩個AI風口上最火爆企業的一號位,都將目光更多地投向了中國,這無疑是機遇。
正如王新喜老師所說,在美國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兩大勢力中,中國更傾向於選擇與美國產業資本展開深度合作。
特斯拉跟英偉達看重中國供應鏈或市場,意味着能在融合中將全球頂尖生產力輸出到中國。這正是我們所需要的。
不論他們來華釋放的是“5G”還是“6G”信號,以開放姿態去擁抱,都是最該有的取態。
一個馬斯克來了,可能十個王斯克會跟着前來;一個黃仁勳來了,沒準五個李仁勳會一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