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評丨動畫短視頻“髒污化”,不是之前的那個問題了

最近《法治日報》的一篇報道關注了孩子看的動畫短視頻成人化、低俗化、暴力失度等問題。不少家長反映孩子從網絡電視、視頻平臺上接觸到的動畫片中,存在許多粗俗用語、暴力鏡頭、危險行爲,比如引導孩子拜金,充斥打打殺殺的語言,主人公常說着“臭狗屎、變態、腦袋進水了、去死”之類的髒話,孩子們跟着模仿,行爲失當。

這種動畫短視頻的“髒污化”,和前幾年家長集中吐槽的動畫片的“安全警示”問題,可能不是一回事兒。前幾年新聞熱點中,確實能看到不少“子涵媽媽”式的案例,認爲孩子看了動畫片裡“烤全羊”的故事,就模仿着“燒小朋友”,就揚言要舉報。而如今的動畫片的問題就是:商業機構按照成人化的喜好製作動畫片送給孩子。更直白地說,那些拍網絡段子的人正在拍動畫片。

對這一事實有疑問的人,不妨打開家裡的網絡電視或者視頻網站,在少兒頻道頁面上往下滑動幾頁,隨機選擇一部動畫短視頻,看完再作評價。某些粗製濫造的內容,以搞笑賣醜、展示暴力爲能事,充滿網絡梗、成人語言,甚至有很多就是赤裸裸的葷段子,這些就在孩子觸手可及的地方,並且還會在孩子們的口耳相傳中完成二次傳播,成爲幼兒園、小學新的“社交貨幣”。

孩子固然不能生活在真空環境中,但這並不意味着可以將未成年直接暴露於原生態的互聯網環境中。經典的傳播學理論認爲,信息環境並非現實環境“鏡子式”的再現,而是傳播媒介通過選擇加工重塑後向人們提示的環境,顯然“人類幼崽”尚不具備鑑別“擬態環境”的能力。從人的身心發展規律來看,低年齡段的孩子往往只會將推送到眼前的信息視作真實世界的一部分,不加甄別地加以吸收。

現今的網絡環境和監管制度對兒童接觸短視頻的過濾和篩選,不是過度而是不足。分級制度尚難落實、行業自律沒有強制力、法律監管只能“打地鼠”,動畫製作商的倫理底線,基本就決定了動畫視頻的安全底線。他們在吸引更多年齡層孩子的動機驅動下,依循短視頻市場中的流量思維,以造梗、獵奇、煽動、低俗的方式製作兒童短視頻,以便實現病毒式傳播、成癮式觀看,也就不難理解了。

其實用心一點還會發現,除了動畫短視頻有“髒污化”傾向,一些網絡遊戲、兒童繪本、音頻節目中也充斥着低俗粗鄙的情節和對話。孩子接觸的信息當然不能只是王子公主式的純真童話,可將一棵尚未紮根的嫩苗,放在暴風驟雨之中顯然也不合適。沒有形成固定三觀的孩子,過早在網絡世界“經風雨見世面”不是什麼好事兒。相比提早預防,事後補救教育,難度實在太大。

提醒問題嚴重性,強調及早建立兒童短視頻篩選過濾機制的同時,家長必須更強烈地意識到自身的教育引導的責任。家長是孩子最後一道也是最關鍵的一道防線。一方面將網絡生存教育提前,強化孩子對不良網絡信息的警覺性;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樹立孩子正確的三觀,幫助孩子建立自身對“髒污化”內容的“免疫力”,是互聯網時代家長的必修課。

此外,行業治理層面上也應主動應對動畫片的短視頻化、“髒污化”問題,有必要制訂明確的分級制度規範,兩三歲孩子看的動畫跟十五六歲孩子看的動畫,明顯就不應該是一個標準,不能一刀切管死,又要杜絕渾水摸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