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企業家正能量得以激發的金融賦能——《企業家論衡》之八

楊再平/文 楊再平/文

對企業家而言,金融是其不可或缺的發展動能,所以其正能量的激發定然離不開金融賦能。本文擬分金融賦能企業家的經典故事、金融賦能企業家的理論觀點、金融賦能企業家的產品系列三部分展開,旨在通過系列經典故事展現金融如何助力企業家創業創新,成就非凡;通過理論觀點揭示金融賦能企業家背後的邏輯與機制;通過產品系列展示金融如何爲企業家量身定做實操載體。且讓我們就一一道來吧!

金融賦能企業家的經典故事

縱觀經濟金融發展的歷史長河,其中不少金融賦能企業家的故事,我們不妨挑選幾則令人印象深刻的代表性經典故事來講講。

一是金融成就愛迪生電燈的故事。 愛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但無金融催化,天才發明即使是無價寶石,也只能束之高閣,而不能被點石成金。

1878年,愛迪生開始研究電燈。衆所周知,任何工程實驗的耗費都非常大,買材料、僱員工、租場地……需要很多很多錢,據估算,每天花費大概在800美元左右。這筆錢就算放到今天仍然是一筆鉅款,愛迪生從哪裡拿到的錢,又如何能在沒有正常收入的情況下養活自己?答案是皮爾龐特·摩根,他在愛迪生腳底板上印下三顆痣,替愛迪生承擔了所有的實驗費用和生活費用。如此,愛迪生才能安心發明電燈。

不知經過了多少次試驗,不知花費了多少個800美元,1879年10月22日晚,皮爾龐特·摩根在家中舉辦了一個盛大的儀式,點亮了住宅中的所有電燈,與親友共同見證了人類點亮黑夜的奇蹟。當年聖誕節,皮爾龐特·摩根在紐約門羅公園點燃了60盞電燈。當時,普通人根本無法理解電能,目睹黑夜猶如魔法般被點亮,人們高喊“愛迪生萬歲”,殊不知點亮萬家燈火的不僅僅是電流,還有摩根源源不斷的金錢。

皮爾龐特·摩根不是慈善家,他是一個商人。門羅公園的表演不僅僅是爲了慶祝聖誕節,也是爲了開創一個新市場。從東海岸到西海岸,從美洲、歐洲再到亞洲,當全人類的黑夜被點亮,將創造多大一個市場,又將帶來多少利潤?百年之交,砸爛一個黑色的舊世界,點亮一個新世界,皮爾龐特·摩根將掌握全世界的財富!

更重要的是,皮爾龐特·摩根認識到電能既然可以點燃電燈,也一定可以作爲動力推動世界,從此,無須火焰、木炭,無須石油,無須瓦斯燈、煤氣,就連工業革命的代表蒸汽機車也將徹底成爲歷史,只有一種看不到的能量在流動。

愛迪生很幸運,那個給他三顆痣的人是皮爾龐特·摩根。所以,愛迪生猜到了故事的開頭。實驗成功後,皮爾龐特·摩根對愛迪生投資1 000萬美元,二人合夥註冊了愛迪生電燈公司,希望把電燈推廣到全世界。

這正所謂: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金融便化龍!

二是金融成就福特汽車不同發展階段的故事。福特汽車公司成立於1903年,由亨利·福特與其他幾位投資者共同創立。在成立初期,公司面臨着資金短缺的嚴峻挑戰,這主要是因爲汽車製造業是一個資本密集型行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來支持研發、生產和市場推廣。福特和他的團隊首先向親朋好友和潛在的商業夥伴尋求資金支持。這些私人投資者爲公司的初期運營提供了寶貴的啓動資金。隨着公司規模的擴大和生產需求的增加,福特汽車公司開始積極向銀行申請貸款。他們通過展示公司的市場前景和潛在盈利能力,成功獲得了多家銀行的貸款支持。

1913年,福特汽車公司引入了流水線生產方式,這一革命性的生產模式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並降低了生產成本。然而,這一變革的背後需要鉅額的資金投入來支持生產線的改造、新設備的購置以及工人的培訓等。福特汽車公司繼續與多家銀行保持緊密的合作關係,通過增加貸款額度來滿足生產線改造和擴建的資金需求。隨着公司知名度的提升和市場前景的看好,福特汽車公司開始吸引風險投資機構的注意。這些機構爲公司提供了更多的融資渠道和資金支持。爲了籌集更多的資金來支持公司的長期發展,福特汽車公司還考慮通過發行股票來籌集資金。這一舉措不僅爲公司帶來了大量的現金流,還增強了公司的資本實力和市場競爭力。

隨着福特汽車公司在美國市場的成功和全球汽車市場的興起,公司開始實施全球化戰略並尋求多元化融資方式以支持其海外擴張和新產品研發。福特汽車公司與多家跨國銀行建立合作關係,通過國際融資渠道來滿足其全球化擴張的資金需求。爲了降低融資成本並吸引更多投資者,福特汽車公司開始通過發行債券來籌集資金。這些債券不僅爲公司提供了穩定的現金流還增強了其財務靈活性。隨着公司規模的擴大和市值的提升,福特汽車公司還積極利用資本市場進行融資活動如增發新股、可轉換債券等以進一步增強其資本實力和市場競爭力。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福特汽車公司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衝擊。爲了應對市場萎縮和資金鍊緊張的局面,公司採取了積極的融資策略來穩定其財務狀況。福特汽車公司通過出售非核心資產和進行業務重組來籌集資金並優化其資產結構。在必要時,福特汽車公司還積極尋求政府援助和貸款支持以緩解其資金壓力。

福特汽車公司的金融支持歷程是一段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旅程。通過不斷創新融資方式和優化資本結構,公司成功籌集了大量資金來支持其生產運營和長期發展。這些金融支持不僅爲福特汽車公司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還爲其在全球汽車市場中的領先地位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金融成就喬布斯蘋果創新的故事。21歲的喬布斯與26歲的沃茲尼亞克和維恩三人1976年創辦蘋果時,營業地點是喬布斯家車庫,運營資金1300美元,是由沃茲尼亞克折價賣掉計算器和喬布斯折價賣掉汽車換來的。

蘋果之前,個人電腦只是少數喜歡自己組裝電腦、知道如何購買變壓器和鍵盤的業餘愛好者的玩物。正是蘋果首次將個人電腦以整套設備的形式呈現給消費者,讓消費者拿到就可以運行,從而將電腦帶如尋常百姓家,推廣到普通人當中,造福大衆,從而實現了產業化。

《喬布斯傳》中有一句話說,“企業家身上有一種很難描述的氣質,我在喬布斯身上看到了那種氣質,喬布斯感興趣的不僅是工程還包括商業上的一些東西”。正是他,洞察“希望電腦拿到手就可以運行的人,其數量是業餘愛好者的1000倍”,並於1976年成功說服沃茲尼亞克不要再免費送出設計原理圖。他說,“我們爲什麼不做好印刷電路板然後賣給他們呢?”他當時想到了一個計劃,付錢給雅利達公司的一個熟人,讓其幫忙繪製電腦圖板,然後製作50張左右,費用1000美元上下,另加酬勞,每塊電路板賣40美元,如此賺得利潤700美元。這應該也就是他的第一桶金吧!不僅如此,他還喜文學及創造性嘗試,他所上大學裡德學院,以自由精神及嬉皮士生活方式著稱,他對東方精神尤其是佛教禪宗的信奉,不是心血來潮或年輕人的一時衝動。喬布斯是典型的既懂科技又懂市場並文化的複合型科技企業家。

1976年5月,喬布斯與一間本地電腦商店The Byte Shop洽商,負責人表示如果這部電腦完全裝配好纔會感興趣。店主保羅·泰瑞爾(Paul Terrell)考慮得更長遠,他想訂購50部,並在交貨時支付每部500美元。取了這份訂單後,爲了籌備資金,出售自己各種值錢的東西籌款(像計算機和一臺大衆麪包車),喬布斯還到大型電子零件分銷商Cramer Electronics訂購零件,店鋪的信用部經理問喬布斯如何結帳,他說:“我有一份Byte Shop向我訂50部電腦的訂單,付款條件是貨到付款,如果你給我30天付款期,我可以在付款期限內把電腦裝配好,送貨給泰瑞爾後再付清帳款。”那名經理致電當時正在太平洋樹林市出席IEEE電腦討論會的泰瑞爾查詢,驚訝於喬布斯的堅韌,泰瑞爾向經理確認訂單說如果喬布斯送貨給他的話,喬布斯肯定有足夠的錢付款。他們三人與兩名朋友借用喬布斯家人的車房日夜不分地裝配和進行馬拉松式的測試,終於在期限前送貨給泰瑞爾,泰瑞爾也如當初承諾付錢給喬布斯,使他付清零件的帳單,而且賺了一筆可觀的羸利用來慶祝和留作本錢。

這故事中的三個角色,大型電子零件分銷商Cramer Electronics→蘋果公司→電腦商店The Byte Shop,是一個產業鏈。蘋果公司向大型電子零件分銷商Cramer Electronics賒購零件,30天后組裝電腦賣給電腦商店The Byte Shop,取得款項後付給前者。

在Apple I電腦取得成功後,沃茲成功設計出比Apple I 更先進的Apple II。但這一切都需要錢,批量生產差不多需要20萬美元。他們去找諾蘭·布什內爾,想讓其投資5萬美元,換取1/3股權,拒絕了。建議去找唐·瓦倫丁,回:“你爲什麼讓我去見那些連人類都算不上的怪胎?”認爲喬布斯對市場營銷一竅不通。再找33歲邁克·馬庫拉,回:“如果計劃出的結果很好,那我就投資。”其實大部分計劃是馬庫拉自己日以繼夜完成的。他敏銳到:“將電腦帶入尋常百姓家”,是“一個產業的萌芽,十年一遇的機會。”並大膽預測蘋果兩年後會成爲《財富》500強公司。於是,馬庫拉(Mike Markkula)注資9.2萬美元並和喬布斯聯合簽署了25萬美元的銀行貸款。他們三個在馬庫拉家游泳池邊的小屋會面,簽訂了協議。“我當時想,邁克也許再也見不到自己那25萬美元了,我很欽佩他敢於承受這種風險。”喬布斯回憶道。

由此可見,馬庫拉不僅給予了資金支持,更在於他慧眼識珠、伯樂識馬以及幫助謀劃的智慧。這也是他的過人之處。可以這樣說,沒有馬庫拉當年慧眼識珠、伯樂識馬以及幫助謀劃的智慧,就不會有蘋果的今天。

馬庫拉(Mike Markkula)注資9.2萬美元並和喬布斯聯合簽署了25萬美元的銀行貸款,成爲了擁有公司1/3股權的合夥人。蘋果成爲了股份有限公司,馬庫拉、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克三人各持26%的股份,剩下的股份保留,用以吸引未來投資者。

蘋果1980年上市吸引的資金比1956年福特上市以後任何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公司(IPO)都要多,而且比任何歷史上的公司創造了更多的百萬富翁,五年之內就進入了世界五百強, 2011年8月12日其市值逼近4000億美元,超過埃克森美孚,成爲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這表明,有潛力成長型科技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應藉助資本市場轉瞬之間做大做強。

四是金融成就扎克伯格Facebook騰飛的故事。馬克·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學宿舍裡創建了Facebook這一社交網絡平臺並最初將其定位爲一個校園社交工具。然而隨着用戶數量的快速增長Facebook很快就擴展到了全美乃至全球範圍內。

在Facebook的發展歷程中,金融成就無疑是其迅速騰飛的重要驅動力。Facebook在初創期就吸引了天使投資者和風險投資公司的注意。2004年初,扎克伯格從家人和朋友那裡獲得了第一筆50萬美元的種子資金,用於開發Facebook的原型。隨後,Facebook又陸續獲得了一些天使投資,實現了初步的發展。

2005年,Facebook宣佈獲得來自風險投資公司Accel Partners的1200萬美元投資,這是Facebook迄今爲止最大的一筆融資之一,使其估值達到了8500萬美元。2006年,Facebook又獲得了來自Greylock Partners和Meritech Capital Partners的2750萬美元投資,估值飆升至5億美元。這些資金爲Facebook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後盾,並幫助其度過了初創期的困難時期。

經過數年的快速發展,Facebook在2012年選擇了在納斯達克上市。這一決定標誌着Facebook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也爲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金融成就。Facebook上市的目標融資額爲50億美元,但實際融資額遠超此數,成爲全球矚目的焦點。

Facebook上市首日開盤價高於發行價,市值飆升。這一事件不僅讓Facebook的市值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還吸引了全球投資者的目光。扎克伯格作爲公司的創始人,其個人身價也隨之飆升,成爲全球最年輕的億萬富翁之一。

Facebook的上市不僅爲公司帶來了鉅額的資金支持,還進一步鞏固了其在社交媒體領域的領先地位。上市後的Facebook繼續加大在產品研發、市場推廣和用戶增長等方面的投入,不斷推出新功能以滿足用戶多樣化的需求。

除了上市融資外,Facebook還通過後續的股權融資、債務融資等方式籌集資金。這些資金被用於支持公司的長期發展戰略和擴張計劃。

Facebook還通過併購和戰略投資等方式擴大其業務範圍和市場份額。例如,Facebook以10億美元現金加股票的方式收購了Instagram這一備受歡迎的照片分享應用,進一步強化了其在社交媒體領域的地位。

Facebook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一直備受關注。其股價的波動不僅反映了市場對公司業績和前景的預期變化,也影響了投資者的投資決策。然而,儘管面臨過一些挑戰和爭議(如隱私和數據保護問題),Facebook憑藉其強大的用戶基礎和盈利能力在資本市場上保持了相對穩定的地位。

五是金融成就馬斯克創業發展的故事。埃隆·馬斯克(Elon Musk)作爲一位備受矚目的企業家和工程師,其創業歷程中金融成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馬斯克與弟弟金博爾(Kimbal Musk)在1995年共同創立了Zip2公司,提供網絡地圖導航服務。這家公司最初由父親寄來的2.3萬美元作爲啓動資金。隨着業務的發展,Zip2吸引了莫爾·達威多風投的300萬美元投資,爲公司帶來了轉機。1999年,康柏公司以3.07億美元收購了Zip2,馬斯克和弟弟分別獲得了2200萬美元和1500萬美元的回報,這是馬斯克創業生涯中的第一桶金。

在Zip2被收購後,馬斯克投資創立了X.com,這是一家在線支付公司,後來發展成爲PayPal。PayPal通過提供便捷的在線支付服務迅速獲得了市場認可。2002年,eBay以15億美元收購了PayPal,馬斯克再次獲得了鉅額收益。這筆交易不僅爲馬斯克帶來了財務上的自由,也爲其後續的創業項目提供了資金支持。

2002年,馬斯克創立了SpaceX(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 Corp.),目標是降低太空旅行的成本,最終實現人類定居火星的夢想。SpaceX在創立初期面臨了巨大的資金壓力和技術挑戰,但馬斯克通過個人投資、政府合同和私人融資等方式籌集資金,推動了公司的快速發展。SpaceX成功研製出Falcon 1、Falcon 9和Falcon Heavy等火箭,並將它們用於向國際空間站和地球軌道發射人造衛星和貨物。

2004年,馬斯克向特斯拉汽車公司(Tesla Motors)投資630萬美元,併成爲公司的主要投資人和董事會成員。特斯拉致力於製造高性能的電動汽車,推動了全球汽車行業向電動化的轉變。在特斯拉的發展過程中,馬斯克通過股權融資、債務融資和政府補貼等方式籌集了大量資金,支持公司的研發、生產和市場推廣。特斯拉的成功不僅改變了汽車行業的格局,也爲馬斯克帶來了巨大的商業成功和聲譽。

馬斯克還是太陽能服務公司SolarCity的董事長,該公司後來被特斯拉收購,成爲其能源產品的一部分。SolarCity通過提供太陽能板和電池儲能系統爲家庭和企業提供清潔能源解決方案,進一步推動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馬斯克還創立了Neuralink和OpenAI等前沿科技公司。Neuralink致力於開發腦機接口技術,而OpenAI則專注於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和應用。這些項目雖然目前仍處於發展初期,但已經吸引了大量的關注和投資。

馬斯克在創業過程中展現出了卓越的融資策略。他善於利用個人影響力、政府支持和私人投資等多種渠道籌集資金,爲公司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後盾。

馬斯克的創業項目不僅帶來了巨大的商業成功,也對全球科技產業和資本市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創新精神和顛覆性業務模式激發了無數創業者的熱情,推動了全球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

六是金融支持比亞迪創新發展的故事。1995年,王傳福與盧向陽、夏作權共同創立了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總部位於廣東省深圳市。比亞迪最初以生產二次充電電池起步,並憑藉其在電池領域的技術積累和市場洞察,迅速成長爲該行業的領軍企業。2003年,比亞迪正式進入汽車行業,推出了首款車型F3,標誌着公司向多元化發展的戰略轉型。比亞迪是國內最早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汽車製造商之一,王傳福先生在這個領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的創新思維和領導能力爲比亞迪的快速發展和壯大做出了巨大貢獻。如今,比亞迪已經成爲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製造商之一,其產品銷往全球各地,並受到消費者的廣泛認可和好評。而其每一重大創新發展的背後都有金融支持主動積極跟進。

自2005年起,國家開發銀行深圳市分行便與比亞迪展開了深度合作,爲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研發、生產、銷售等環節提供全方位的資金支持。截至目前,該分行已累計爲比亞迪授信超過800億元,發放貸款超過500億元。這種長期、大額的資金支持爲比亞迪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針對新能源汽車行業技術迭代快、研發投入大的特點,該分行創新推出研發貸款產品,助力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上不斷升級。例如,在2023年,深圳分行爲比亞迪提供了超50億元的研發貸款授信,實際發放超15億元,鼎力支持其在整車性能、電池技術和智能駕駛技術等方面的研發投入。該分行不僅關注比亞迪的技術研發,還積極支持其產能佈局和品牌高端化。在比亞迪開拓新能源汽車市場初期,深圳分行就堅定支持其產能佈局,對深圳和西安的產線給予貸款支持。同時,分行還於2014年爲比亞迪子品牌騰勢提供了超5億元的中長期貸款,爲騰勢推出國內MPV銷量第一的產品D9奠定了堅實基礎。

同時,光大銀行深圳分行八卦嶺支行作爲服務比亞迪的“第一線”,圍繞比亞迪上下游供應鏈做好服務,助力其E—SBU工作實現跨越。特別是在2021年,光大銀行深圳分行供應鏈金融事業部成立,並與八卦嶺支行合併辦公,更加專注於爲比亞迪提供一站式綜合金融服務。光大銀行不斷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以滿足比亞迪在電動汽車領域的多樣化金融需求。例如,光大銀行爲比亞迪汽車金融有限公司成功落地了“盛世融迪2021年第二期個人汽車抵押貸款資產支持證券”,總規模達20億元。這是全國首單汽車金融公司行業發行的個人汽車抵押貸款綠色資產支持證券,也是目前國內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規模最大的綠色車貸資產證券化項目。

隨着比亞迪全球化戰略的推進,金融機構也積極提供跨境金融服務以支持其海外業務發展。例如,中國銀行作爲境內首家金融機構,與上汽通用五菱印尼汽車公司開展授信業務合作,爲該公司提供跨境貸款支持其境外生產。雖然這一案例直接涉及的是上汽通用五菱而非比亞迪,但它展示了金融機構在支持新能源汽車企業全球化發展方面的潛力和能力。

除了傳統的信貸支持外,金融機構還爲比亞迪提供了包括股權投資、設立產業基金、保險、租賃等在內的綜合金融服務方案。這些服務不僅滿足了比亞迪在資金、風險管理、市場拓展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還促進了其業務模式的創新和升級。

金融賦能企業家的理論觀點

金融賦能企業家也一直是經濟金融學家們關注並深入闡述的重要主題,從而形成了系列金融賦能企業家的理論觀點,我們不妨大致梳理如下。

一是支付結算等基礎性金融便利賦能論。爲“有信用的商人”提供支付結算等便利,這在當今是習以爲常的金融服務,所以很難理解爲企業家不可或缺的金融賦能。而在斯密那個年代,支付結算等基礎性金融服務幾爲全部金融服務,所以他在其《國富論》第二篇“論資財的性質及其蓄積與用途”重點論述的即支付結算等基礎性金融服務怎樣賦能企業家。概而言之:“銀行既以貼現匯票法,又以現金結算法,使國內有信用的商人,無需儲有滯財,以應不時的急需…… 銀行因貼現這些循環匯票而發的紙幣,往往達到進行大規模農業、工業或商業計劃所要使用的全部資金的數目,而不僅限於在沒有紙幣的情況下,企業家必須以現金形式保持在手中,以備不時之需的那部分資金的數目……一個營業不曾過度的商人,即使在沒有期票要求銀行貼現的場合,也常有現金的要求。如果銀行方面除給他的匯票貼現外,還允許按簡單的條件,用現金結算法,在他需要金錢的時候,貸以貨幣,而在他存貨續有售出的時候,陸續零星償還,那對商人就極其便利,他就無需常常儲備專款以應不時之急。而確有需要時,他就可憑現金結算法來應付。”

他進一步舉例闡述:“賴有現金結算法,商人們得推廣營業,而不致有危驗。假設有兩商人,一在倫敦,一在愛丁堡,所經營的營業相同,所投下的資本相等。愛丁堡商人因有現金結算法,所只營業規模能夠搞得較大,人員能夠用得較多,而不致有危險。倫敦商人則因無現金結算法,常須在自己金櫃內或在銀行金櫃內(那自然沒有利息)保有巨 額貨幣,只應付不斷的索討賒購貸款的要求。假定常須保有五百鎊,那末,和不需常常保有現金五百鎊滯財的場合比較,堆棧內貨物的價值,就會少五百鎊。假設商人保有的存貨普通每年脫售一次,這時候,與無需保有滯財的場合比較,他就困爲常須保有五百鎊滯財,所得而脫售的貨物,總少五百鎊的價值。在這場合,他每年的利潤,他所能僱用以辦理銷售事務的工人,都必定比他能多賣五百鎊貨物的場合少。反之,愛丁堡商人,無須保有滯財來應付這種不時的需要。萬一遇有急需,他可由現金結算法,向銀行借錢來應付,以後,接續有售賣,即以所得貨幣或紙幣,逐漸償還銀行借款。與倫敦商人比較,他可用同量資本,囤積較多量貨物,而無危 險。因之,他給自己賺取更大的利潤,給那些爲市場提供貨物的勞動人民以更多的就業機會。國家因之得利不小。”“固然,英格蘭銀行通過貼現匯票所給予英格蘭商人的便利,可等於現金結算法給與蘇格蘭商人的便利,但要記住,蘇格蘭商人也可向銀行貼現匯票,和英格蘭商人一樣容易。而除了貼現期票,蘇格蘭銀行還有現金結算法,故於商人尤爲便利。”

他最後總結道:“慎重的銀行活動,可增進一國產業。但增進產業的方法,不在於增加一國資本,而在於使本無所用的資本大部分有用,本不生利的資本大部分生利。商人不得不儲存只應急需的滯財,全然是死的資財,無所利於商人自己,亦無所利於他的國家。慎重的銀行活動,可使這種死資財變成活資財,換言之,變成工作所需的材料、工具和食品,既有利於己,又有利於國。在國內流通即國內土地和勞動的生產物所賴以年年流通年年分配給真正沼費者的金銀幣,像在商人手上的現錢一樣,也是死的資財。這種死資財,在一國資本中,雖是極有價值的一部分,但不能爲國家生產任何物品。慎重的銀行活動,以紙幣代替大部分的這項金銀,使國家能把大部分這項死資財,變做活動的資財,變做有利於國的資財。流通國內的金幣銀幣,可與通衢大道相比。通衢大道,能使稻麥流轉運到國內各市場,但它本身卻不產稻麥。慎重的銀行活動,以紙幣代金銀,比喻得過火一點,簡直有些像駕空爲軌,使昔日的大多數通衢大道,化爲良好的牧場和稻田,從而大大增加土地和勞動的年產物。”

關於信用貨幣可以節省各種流通費用,從而加快在生產過程,馬克思在其《資本論》做了進一步闡述。他寫道:“主要流通費用之一是具有價值的貨幣本身。”貨幣,尤其是貴金屬貨幣,生產它們的價值要付出很多勞動。同時,金屬貨幣的價值還會因其實體在流通中磨損而減少。因此,金屬貨幣本身就是價值昂貴的流通費用。而“通過信用,貨幣以三種方式得到節約。A.相當大的一部分交易完全用不着貨幣。B.流通手段的流通加速了。這一點,和第2點中要說的,有部分共同之處。一方面,這種加速是技術性的;也就是說,在現實的、對消費起中介作用的商品流轉額保持不變時,較小量的貨幣或貨幣符號,可以完成同樣的服務。這是同銀行業務的技術聯繫在一起的。另一方面,信用又會加速商品形態變化的速度,從而加速貨幣流通的速度。C.金幣爲紙幣所代替。”而且,“由於信用,流通或商品形態變化的各個階段,進而資本形態變化的各個階段加快了,整個再生產過程因而也加快了。(另一方面,信用又使買和賣的行爲可以互相分離較長的時間,因而成爲投機的基礎。)準備金縮小了,這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一方面,流通手段減少了;另一方面,必須經常以貨幣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資本縮減了。”

二是“第一推動力和持續的動力”賦能論。這是馬克思《資本論》在考察“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中“貨幣資本的作用”時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他寫道:“在考察單個資本的週轉時,貨幣資本顯示出兩個方面。 第一,它是每個單個資本登上舞臺,作爲資本開始它的過程的形式。因此,它表現爲發動整個過程的第一推動力。第二,由於週轉期間的長短不同和週轉期間兩個組成部分——勞動期間和流通期間——的比例不同,必須不斷以貨幣形式預付和更新的那部分預付資本價值與它所推動的生產資本即連續進行的生產的規模之間的比例,也就不同。但不管這個比例如何,能夠不斷執行生產資本職能的那部分處在過程中的資本價值,總是受必須不斷以貨幣形式與生產資本同時存在的那部分預付資本價值的限制。這裡說的只是正常的週轉,一個抽象的平均數。爲消除流通的停滯而追加的貨幣資本是撇開不說的。”

關於第一點,馬克思進一步展開論述:“商品生產以商品流通爲前提,而商品流通又以商品表現爲貨幣,以貨幣流通爲前提;商品分爲商品和貨幣的這種二重化,是產品表現爲商品的規律。同樣,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無論是社會地考察還是個別地考察,——要求貨幣形式的資本或貨幣資本作爲每一個新開辦的企業的第一推動力和持續的動力。特別是流動資本,要求貨幣資本作爲動力經過一段短時間不斷地反覆出現。全部預付資本價值,即資本的一切由商品構成的部分——勞動力、勞動資料和生產材料,都必須不斷地用貨幣一再購買。在這裡,就單個資本說是如此,就社會資本說也是如此,後者不過是以許多單個資本的形式執行職能。但是正如第一冊已經指出的,由此決不能得出結論說,資本執行職能的範圍,生產的規模——即使在資本主義的基礎上——就其絕對的界限來說,是由執行職能的貨幣資本的大小決定的。”他進一步指出:“由於週轉期間的長短不同,推動生產資本所必要的貨幣資本量也就有大有小。我們還知道,週轉期間劃分爲勞動時間和流通時間,就要求增加那種在貨幣形式上潛在的或暫歇的資本。”

如果說,一定數量的貨幣資本“是每一個新開辦的企業的第一推動力和持續的動力”,資本執行職能的範圍或生產的規模是由執行職能的貨幣資本的大小決定的,那麼這種動力很大程度不正是金融體系所賦予的嗎?

三是“潛在資本”轉化爲“機能資本”賦能論。按照馬克思在其《資本論》所做的分析,“由單純的週轉運動這一機制遊離出來的貨幣資本(還有由固定資本依次流回而形成的貨幣資本,以及在每個勞動過程中可變資本所需的貨幣資本)”,是一種“潛在的資本”“休眠狀態的資本”“可能的資本”,亦即閒置的資本。而追逐利潤最大化的資本家必定會設法把這部分閒置的貨幣資本運用起來,貸放給需要貨幣資本的資本家,使之重新發揮資本的機能作用。這卻有待於信用制度亦即金融體系發展起來。“只要信用制度發展起來,必然會起重要的作用”,這是馬克思的一個重要論斷。

按照馬克思的分析,職能資本在其週轉運動中,一方面造成一些貨幣資本的閒置,另一方面又產生了對貨幣資本的需求。這是因爲,各個個別資本的循環是相互交錯的,他們的運動並不處在同一階段上。當一部分資本家已經賣的過程,即商品資本已經轉化爲貨幣資本時,另一部分資本家則可能正處在買的過程,即實現由貨幣資本到生產資本的轉化,需要用貨幣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另外,各個資本家固定資本更新的時間也不一致。這種情況便決定了在同一時期內,不同資本家對貨幣資本具有不同的需求,當某些資本家握有閒置的貨幣資本時,另一些資本家則可能由於相反的原因,比如購買原材料、設備或發放工資等,恰恰需要補充其貨幣資本。因此,資本家之間就有必要和可能通過有借有還的信用形式,互相調劑貨幣資本。於是便在資本家之間形成了借貸關係,從職能資本運動中游離出來的貨幣資本變成了借貸資本。

這就是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有關借貸資本的形成以及資本主義信用制度的產生同資本週轉運動內在聯繫的分析。而在《資本論》第三卷第五篇中,馬克思在考察資本如何獨立化爲生息資本及其有關的一系列問題時,又對借貸資本如何經由商業信用發展到銀行信用的資本主義信用制度亦即金融體系進一步發展做了更爲深入具體的研究。

當然,本文的關注點在於:“由單純的週轉運動這一機制遊離出來”的“潛在資本”轉化爲“機能資本”高度有賴於信用制度或金融體系的發展。信用制度或金融體系越發達,“由單純的週轉運動這一機制遊離出來”的“潛在資本”轉化爲“機能資本”的比率越高。

四是信貸增加週轉量賦能論。這是凡勃倫在其《企業論》一書第五章“貸款信用的使用”中提出的一個重要理論。他是這樣切入主題的:“如果商務和市場的一般情形已經肯定,那末從一個企業家的立場來看,這時足以決定某一個殷實商號的地位與價值的,實際上是兩個因素—週轉的量值及其所佔的時間長度。”而他所強調的是:“在週轉方面,量的問題,即營業額問題,它的重要程度並不亞於速度問題。任何一個工業企業的收益總是出於週轉率與營業額兩者的共同作用,這當然是人所共知的。企業家爲了達到增加收益的目的,可以使用兩種手段的任何一種,但都是兩者並用的。他增加週轉量的方法是依靠信用和資產的節約使用。他念念不忘的是擴大他的負債額,把他的應收賬款設法貼現。在這樣的方式下,從收益率的角度來看,負債與工業操作節省時間方面的改進有着同樣的意義。在企業家方面這樣使用信用是,結果就好像是把他的資本在一年中週轉了無數次。因此就他自己的地位及市場情況的許可範圍內儘量擴大信用是對他有利的。”

他還在這段論述的腳註部分做了進一步的闡述:“如果企業家不只是使用自己的資本,還以資本爲擔保,利用着他所能借到的任何資金,那末在按當時比率計算的收益中,週轉的意義就更加重要了。在資本(工業設備的價值)與信用(按着當前利息率的)兩者合計下的週轉,將大於不借助信用關係、單純依靠資本下的週轉。在這個意義下,週轉可以看作是所使用的各種價值量及其速度的乘積。因此,如果把信用當作(供作擔保的)資本的一個未定的部分(資本/n),那末可以說

週轉(T)=1/時間(t)(資本(c)+資本(c)/n),即

T=1/t(c+ c/n)= c+ c/n /t,或者t =c+ c/n /T

他接下去進一步分析道:“但是一個債務人對於信用得來的資金是要支付利息的。只有當他那總收益的增加額超過了應付利息時,將這項息金從中減除以後,餘下的方纔是他因使用信用所獲得的淨收益。這一點在企業有利的使用貸款方面定下了一個多少帶着些彈性的限度。不過在通常情況下,在得力的經營下,企業收益的當前比率總是顯著地超過利息率的;因此在通常的繁榮情況下照上述方法使用,一般總是有利的。當市況活躍,賺錢的機會到處都是,而且充滿着財源更大的希望時,情形就更加是這樣。把論點轉一個方向,從企業動機方面來看,一個幹練的企業經營者,在任何時候看到了某一信用關係的成本與由此獲得收益的總增額間有着顯著順差時,他將力求擴大他的信用關係。但是在企業競爭制度下,不論什麼,凡是對一般有利的,就成爲一切競爭者所不可缺少的東西。有些人利用了信用所提供的機會,而別的一些人所處的地位相等,卻在這一點上相形見拙,前者就可以壓倒後者。總之,依靠信用已成爲一般的慣例,已成爲企業競爭競爭中的經常行爲,競爭是以信用的使用作爲一個現有資本的幫手,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的。因此企業的競爭性收益力,它所依據的基礎,不單是自己的資本,而是已有的資本加上這個資本所能支持的借入資金。”

五是加速資本積聚集中賦能論。馬克思在《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指出:信用在資本的積聚和集中的過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他寫道:“信用也是這樣一種形式,在這種行形式中資本極力使自己區別於個別資本,或者說,個別資本極力表現爲區別於自己的數量界限的資本。但是,資本在這上面能夠取得的最高成就,一方面是虛擬資本,另一方面,信用僅僅表現爲積聚的新要素。”在《資本論》第三卷第二十七章的註解中,馬克思引用圖克·托馬斯的幾段話,用以說明信用通過個別資本的積聚,使企業家的經營規模大大超過他們自有資本允許的範圍。

在《資本論》第三卷第二十七章中還考察了信用加速股份公司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而股份公司正是資本集中的重要形式。他寫道:“信用制度是資本主義的私人企業逐漸轉化爲資本主義的股份公司的主要基礎。”而股份公司發展的重要新特點之一就在於“生產規模驚人的擴大了,個別資本不可能建立的企業出現了。”“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歷時較長範圍較廣的事業,要求在較長時間內預付較大量的貨幣資本。所以,這一類領域裡的生產取決於單個資本家擁有的貨幣資本的界限。這個限制被信用制度和與此相聯的聯合經營(例如股份公司)打破了。”

“假如必須等待積累去使某個資本增長到能夠修鐵路的程度,那麼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沒有鐵路。但是,資本集中通過股份公司轉瞬之間就把這事完成了。”這就是馬克思有關金融加速資本積聚集中賦能理論的經典描述。

六是企業家創新槓桿賦能論。在金融賦能企業家的理論中,熊彼特的論述爲我們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見解。他認爲,由於創新來自於體系內部,新組合的實現,就意味着對經濟體系中現有生產手段的供應作不同的使用。支配生產手段對於執行新組合是必要的。金融家通過提供信用,向企業家貸款,正好就把資源放在企業家手中供其運用,這就是銀行家所起的槓桿和橋樑作用。而提供信貸的人便是“資本家”那一類人的職能。在熊彼特看來,所謂資本,就是企業家爲了實現“新組合”,用以“把生產指往新方向”、“把各項生產要素和資源引向新用途”的一種槓桿和控制手段。資本不是具體商品的總和,而是可供企業家隨時提用的支付手段,是企業家和商品世界的“橋樑”,其職能在於爲企業家進行創新而提供必要的條件。

“所謂資本不外乎企業家把所需的具體的物質資料置於自己支配之下的槓桿,是爲達到新的目的而處理物質資料或給生產指出新的方向的手段而已。” 他這段話強調的是,金融體系創造信用,轉移或集中購買力,賦予企業家以支配資源進行創新的槓桿。由此可見,熊彼特所謂的信用或金融,指的就是企業家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隨時使用的支付手段,亦即創新槓桿。

銀行信用的供給促進了創新活動的進行,因爲企業家需要資金來支持他們的創新項目。所以,熊彼特認爲信用制度或金融體系在企業家創新進而推動經濟發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換句話說,信用就是專爲以實現創新爲目的的企業家而創設的貨幣資本。信用使得個人能夠在某種程度上不依靠繼承的財產而獨立行事。

熊彼特還強調,企業家的創新活動需要金融的支持來將生產要素重新組合,從而創造出新的價值。金融不僅爲企業家提供必要的資金,還通過風險管理和資源配置等功能,降低創新活動的風險和成本,提高創新的成功率和效率。

“銀行非常信用的供給和新組合的成羣出現,促進了經濟繁榮,擾亂了現存的經濟均衡狀態。”這正是熊彼特有關金融賦能企業家而進行創造性破壞“創新”的重要論斷。

“只有創新才能獲得利潤,利潤只有一種,就是企業家利潤,只有企業家才能獲得利潤。資本家得不到利潤,資本家只能得到利息。他出售資本,當然只能獲得利息。是企業家獲得利潤,是企業家僱傭資本家。” 熊彼特這一觀點進一步揭示了金融在企業家利潤獲取中的重要作用。在熊彼特看來,資本家通過出租資本獲得利息,而企業家則通過創新活動獲得利潤。這種利潤是短暫的,因爲競爭對手會很快模仿並趕上來。然而,正是這種短暫的利潤激勵着企業家不斷進行創新活動,從而推動經濟的持續發展。

七是讓沒有原始積累者成爲企業家賦能論。這是2013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席勒(Robert J.Shiller)在其《金融與美好社會》一書中提出的一個重要觀點。他寫道:“基於同樣的原因,金融讓人類的創造力得到了更有效的發揮。如果沒有金融,那麼只有那些已經積累了財富的人才能創業。金融則使得沒有原始財富積累的人也能夠成爲企業家。金融讓資本得以投入潛在回報率極高的項目,而無須考慮經營者是否富有。”

這段話深刻揭示了金融在現代經濟體系中對促進創業活動、特別是鼓勵非傳統背景人羣(即那些沒有預先積累大量財富的人)成爲企業家的關鍵作用。我們可以從兩個層面來解讀和闡述這段話:在沒有金融支持的情境下,創業活動往往被侷限於已經積累了相當財富的人羣中。這是因爲創業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用於產品開發、市場調研、團隊組建、設備購置、運營啓動等多個方面。如果個人或團隊沒有足夠的資金儲備,這些關鍵步驟就可能難以推進,甚至導致創業項目夭折。因此,在沒有金融系統支持的情況下,創業成爲了一項高門檻的活動,主要被那些已經通過其他途徑(如繼承、投資回報、職業積累等)積累了足夠財富的人所壟斷。

金融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極大地拓寬了創業者的範圍,使得那些沒有原始財富積累的人也能夠有機會成爲企業家。金融通過提供多樣化的融資渠道和金融產品,如銀行貸款、風險投資、天使投資、衆籌、政府補助等,爲創業者提供了必要的資金支持。這些資金不僅幫助創業者解決了初期的資金短缺問題,還爲他們提供了更多的試錯機會和發展空間。因此,金融成爲了創業活動的催化劑,促進了創新和經濟增長,同時也使得創業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而是成爲了更廣泛人羣可以參與和追求的事業。

總之,這段話強調了金融在促進創業活動、鼓勵非傳統背景人羣成爲企業家方面的重要作用。金融不僅打破了創業活動的資金壁壘,還爲創業者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和資源支持。因此,建立健全的金融體系、優化金融環境、推動金融創新對於促進創業活動、激發市場活力、推動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八是“激光效應”賦能論。這是筆者原創的一個觀點。“好鋼用在刀刃上”,“創新”無疑成爲了推動經濟發展的最關鍵的“刀刃”。它如同鋒利的激光,穿透迷霧,照亮前行的道路,引領着經濟體系不斷突破舊有框架,實現質的飛躍。

激光,這一科技領域的奇蹟,以其獨特的“最快的刀”“最準的尺”“最亮的光”“奇異的光”之譽,展現了其在精確切割、精密測量、高強度照明及特殊科研領域的非凡應用。其背後的科學原理——受激輻射,揭示了能量轉換與放大的奧秘:在高能態的原子受到特定光子的激發後,躍遷至低能態並釋放出與入射光子完全相同的光子,這一過程不斷重複,形成強大的光束,即激光。這一過程不僅是對物理定律的深刻詮釋,也爲我們理解經濟發展中的創新機制提供了生動的類比。

將這一原理映射到金融與經濟領域,“金融”相當於“光子”,它是經濟發展的血脈,是資本流動與配置的載體。而“企業家”,則相當於“高能原子”,未知的他們擁有遠見卓識、勇於探索,懷揣着創新夢想,不斷尋求突破與變革。當“金融”這一光子精準地“刺激”或“感應”到這些“高能企業家”時,就如同光子激發了高能原子的受激輻射,釋放出巨大的創新能量。

“金融支持企業家”的過程,實質上是在爲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金融機構通過貸款、投資、風險投資等多種方式,爲具有創新潛力的企業注入資金,幫助它們克服初創期的資金瓶頸,加速技術研發、市場開拓和產品迭代。這一過程正如光子激發原子躍遷,使得原本潛在的創新能量得以釋放,並在不斷的循環中增強、放大,最終形成具有強大競爭力的創新成果,即“激光效果”。

在這樣的框架下,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創新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它們不僅推動了技術進步,還帶動了產業升級,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金融的有效支持也促進了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爲更多的創新項目提供了融資渠道,形成了良性循環。

因此,“好鋼用在刀刃上”,在金融支持創新的實踐中,意味着我們要精準識別並大力支持那些具有真正創新能力和市場潛力的企業,讓有限的金融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確保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創新成爲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引擎,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邁向更加繁榮的未來。

金融賦能企業家的產品系列

金融賦能企業家離不開一定的金融產品,抑或說,金融賦能企業家必需藉助一定的金融產品,因爲金融產品是金融賦能企業家的必要實操載體。

而賦能企業家的金融產品,當然一定要量身定做。從某種意義講,企業家是人格化的企業,所以針對企業家量身定的金融產品,其實就是針對其所創所營企業而定做相應的金融產品。抽象掉不同行業、地域等屬性的企業,其很重要的企業共性就是不同生命週期,所以關鍵在於理解每一階段企業面臨的主要挑戰和資金需求,並將這些需求與相應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相匹配。

金融賦能企業初創期產品系列。初創企業通常需要外部資金來將創意轉化爲實際產品或服務。創業貸款提供一種相對低風險的融資方式,因爲這些貸款常常得到政府的擔保或貼息,可降低金融機構的風險。政府引導基金則旨在促進特定行業或地區的經濟發展,常常以債權或股權的形式存在,提供資金支持同時不增加企業負擔。例如,某科技初創公司因缺乏足夠的抵押物,難以從傳統銀行獲得貸款。該公司成功申請了政府的創業貸款,獲得了50萬元的啓動資金,並額外獲得了地方政府的稅收優惠和創新獎勵,從而順利開展業務,這突出顯示了政府支持對於初創企業的重要性。

對於具有高增長潛力的初創企業,吸引天使投資者和風險投資基金的關注至關重要。天使投資者通常在較早階段介入,提供資金支持並可能參與企業管理。天使投資一詞起源於紐約百老匯的演出捐助。“天使”這個詞是由百老匯的內部人員創造出來的,被用來形容百老匯演出的富有資助者,他們爲了創作演出進行了高風險的投資。天使投資是自由投資者或非正式風險投資機構對原創項目構思或小型初創企業進行的一次性的前期投資,天使投資是風險投資的一種,是一種非組織化的創業投資形式。天使投資是風險投資的先鋒。當創業設想還停留在創業者的筆記本上或腦海中時,風險投資很難眷顧它們。此時,一些個體投資人如同雙肩插上翅膀的天使,飛來飛去爲這些企業“接生”。投資專家有個比喻,好比對一個學生投資,風險投資公司着眼大學生,機構投資商青睞中學生,而天使投資者則培育萌芽階段的小學生。

國外某雜誌刊登過這樣一幅漫畫:在美國硅谷大街兩旁的樹上蹲着不少風險投資家,如果誰在街頭大喊一聲:“我有項目!”就會有人從樹上跳下來給你投資。漫畫是誇張的,但也不無道理。如同美國的華爾街是金融業的代名詞一樣,硅谷的沙山路則是風險投資公司的代名詞(簡稱風投)。但與華爾街的投行不同的是,華爾街的投行投資的多爲金融和傳統產業,風投公司投資的多爲高新技術企業。因此成爲創業者的聖地。在沙山路上,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Benchmark Capitle、Matrix Partner、Sequoia Capital、Redpoint Ventures等,僅Sand Hill Road 3000號這一樓羣裡,就容納了20餘家風險投資公司。他們手握數百億美金的風險資本,夢想着發現下一個Amazon或者是Google。現在,那裡已經成爲美國風險資本的象徵,其於創新技術市場的重要意義,已經相當於華爾街之於證券市場。

從硅谷內最成功的“公司”斯坦福大學開始,一路往南至聖何塞市,沿途穿越沙山路(Sandhill Road),低矮或高聳的辦公樓在街道旁醒目地矗立,那是風險投資公司的大本營。最負盛名的建築物是沙山路3000號,它建在一個漂亮的山坡頂上,登高遠望可以看見海濱美景。山坡上的花木有專人精心修剪,寶馬和奔馳在停車場上一字排開,這幅刻意佈置的田園景象流露出榮華奢靡的生活質量。世界上最爲知名的風險投資商們正擠在這棟樓裡,他們聚集在一處,左右着各個國家的創業人的命運。

2010年以色列人均風險投資額爲170美元,美國爲75美元。7年前,以色列的人均創業投資就已經是美國的2.5倍,歐洲的30倍,中國的80倍,印度的350倍。媒體不吝對於勇敢挑戰現狀的創業公司的讚揚,和對於失敗和轉型故事的鼓勵性報道,讓以色列創業者們,以及投資人和民衆,對創業失敗的風險的接受度非常高,覺得失敗了從頭再來就好,寬容程度可能更甚於美國。尤其是,以色列的許多創新是屬於技術類型的探索和嘗試,創業者本身就做好了如同在實驗室中進行科研反覆實驗的準備,失敗不是意外,而是成功路上的必須。

以色列地小人少,決定了創業者從創業開始就註定了必須孤注一擲搏擊國際主流市場。這樣一來,在B輪C輪等成長期投資方的背景和投後增值能力就會非常重要,所以以色列即便出現了本土的成長期基金(例如Qumra),在與國際資本競爭的時候也會缺乏競爭力。所以以色列的本土早期基金往往承擔着source 和孵化初期創業公司的角色,爲B輪C輪的晚期國際VC培養出優秀的投資標的。

以色列爲什麼做得成功?歸根結底還是因爲民間資金大比例的投向了創新行業。以色列在全世界領域內,研發投入都是佔GDP比例最高的國家,但是政府在研發的投入佔GDP的比例卻恰恰相反是最低的之一,大部分資金都來自於民間,通過VC/PE將個人資本與創新公司對接,形成蓬勃的生態圈,這樣,個人財富得以支撐了國家的創新實力,同時個人財富也在這一過程中得以快速升值。

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是“十四五”(2021—2025)期間,國家重點鼓勵和引導的方向。在2021年6月2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十四五”時期要縱深推進雙創,更好貫徹新發展理念的要求。在強化創業創新政策激勵方面,要落實好稅收減免、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增值稅增量留抵退稅等政策。拓展雙創融資渠道,加大普惠金融力度,鼓勵社會資本以市場化方式設立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進一步明確提出“鼓勵和規範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等安排。

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官網發佈的歷年《私募基金統計分析簡報》,在2020年前,我國股權與創業投資基金投資高新技術企業的案例數量佔比爲40%左右,金額佔比爲20%左右。在2021年的新增投資中,高新技術企業投資案例數量佔比已提高到46.4%,金額佔比也提高到36.6%。到2024年一季度末,在中基協登記的私募股權創投基金管理人有1.25萬家,管理基金規模約14萬億元,其中在信息技術、半導體以及生物醫藥等重點科創領域在投項目有10.4萬個,在投的本金有4.6萬億元。

風險投資則更多關注於企業的長期增長潛力,不僅提供資金,還可能提供市場資源、管理經驗等增值服務,幫助企業快速成長並準備未來的上市或併購。某新能源初創企業以其獨特的電池技術吸引了一位天使投資者的注意,獲得了200萬元的天使投資。隨後,該企業又成功吸引了一家風險投資基金的800萬元A輪融資,用於技術研發和市場推廣。這不僅提供了資金支持,還帶來了寶貴的行業資源和經驗。

金融賦能企業成長期產品系列。在企業步入成長階段的關鍵時期,其對流動資金的需求日益增長,而金融的力量在此刻顯得尤爲重要。供應鏈金融作爲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通過深度優化企業的應收賬款與應付賬款管理流程,顯著改善了企業的現金流狀況。藉助先進的金融科技,如區塊鏈、大數據與人工智能,供應鏈金融實現了資金流動的透明化、智能化,爲企業提供了更爲靈活、高效的融資解決方案。企業得以將應收賬款轉化爲即時可用的流動資金,有效緩解了資金壓力,並藉此契機擴大了生產規模,充分展現了供應鏈金融在優化企業現金流中的核心作用。比如,微衆信科憑藉其“泛中心數字化供應鏈金融數據增信解決方案”入選“2024數字金融創新先鋒案例榜”,並獲評“大數據創新案例”。該方案通過構建數據驅動的信貸體系,實現供應鏈金融貸前、貸中、貸後全流程信貸智能風控。這一創新不僅提升了供應鏈金融的效率和透明度,還爲企業提供了更加便捷、低成本的融資途徑,有效優化了企業的現金流狀況。

與此同時,銀行信貸成爲企業獲取資金支持的另一重要渠道。銀行根據企業的具體發展需求,提供了短期、中長期等多種貸款選項,確保了企業在擴張過程中的資金需求得到充分滿足。這種靈活的融資方式不僅幫助企業穩定了財務結構,還爲其抓住市場機遇、實現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後盾。

隨着企業成長潛力的日益顯現,戰略投資者與私募股權基金也紛紛投來關注的目光。這些投資者不僅爲企業注入了大量資金,還帶來了寶貴的市場資源、技術支持與管理經驗。以一家快速成長的互聯網教育公司爲例,其成功吸引了一家大型教育集團的戰略投資,不僅獲得了鉅額的資金注入,還共享了教育集團的市場資源和教學研發能力,實現了業務的迅猛增長。這充分證明了戰略投資者在提供資金之外,更能通過深度合作與資源共享,推動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然而,在享受金融賦能帶來的紅利時,企業也需時刻警惕潛在的風險。加強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成爲保障企業穩健發展的關鍵。企業應建立健全的風險管理體系,全面評估市場、信用、操作等各類風險,並制定相應的應對措施。同時,完善內部控制機制,確保資金使用的合規性與有效性,防範財務風險與合規風險的發生。

此外,企業還應積極踐行綠色金融理念,推動可持續發展。通過採用環保技術、優化生產工藝、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方式,降低環境風險,提升企業社會形象,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在金融賦能的助力下,企業得以在成長之路上穩健前行,不斷開創更加輝煌的未來。

金融賦能企業成熟期產品系列。當企業進入成熟期,公開市場的資本市場融資成爲重要的融資渠道。通過發行股票或債券,企業可以籌集到大量的長期資金,支持其持續擴張和研發創新。此外,公開市場的融資也能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和合作夥伴。一家領先的電子商務公司通過在主板上市,公開發行股票籌集了20億元資金。這筆資金用於公司的國際擴張計劃,幫助公司成功進入歐洲和北美市場,展示了公開市場融資在企業擴張中的重要作用。

併購融資和銀團貸款爲成熟企業提供了進行產業整合和市場擴張的資金支持。通過併購,企業可以實現規模經濟和業務多元化;而銀團貸款則提供了大額資金,滿足企業的大規模融資需求,如大型設備採購、國際擴張等。一家化工企業爲了擴大產品線和市場份額,通過併購融資和銀團貸款的方式籌集了50億元,成功收購了兩家競爭對手,實現了行業整合。這凸顯了併購融資在幫助企業實現規模經濟和市場主導地位中的關鍵作用。

金融賦能企業衰退期產品系列。在衰退期,企業可能需要進行資產重組和債務重組,以改善財務狀況和提升運營效率。金融機構提供的資產重組諮詢和債務重組服務,可以幫助企業合理配置資源,恢復盈利能力。通過出售非核心資產、優化負債結構等方式,企業可以減輕財務負擔,提高運營效率。一家傳統零售企業在面臨電商衝擊時,通過與金融機構合作進行資產重組和債務重組,出售了部分虧損門店,優化了負債結構,減少了財務成本,最終實現了企業的轉型和復甦,展示了金融手段在企業危機管理中的作用。

對於面臨破產風險的企業,破產重組融資可能是一個可行的選擇。這類產品旨在幫助企業在破產重整過程中保持運營,尋求重生的機會。通過法院監督的重整計劃,企業可以在債權人的保護下進行重組,尋找新的發展方向或戰略投資者。一家歷史悠久的鋼鐵企業在市場環境變化下陷入破產困境。通過法院監管的破產重組程序,企業獲得了新的投資者注資,並進行了產業升級,最終擺脫了破產危機,重回市場競爭,體現了破產重組融資在挽救危機企業中的關鍵作用。

綜上所述,金融賦能企業家,也可謂“ 投早、投小、投長期、投全生命週期”,這就涉及“耐心資本”這一金融熱詞。“耐心資本”是指長期投資資本,泛指對風險有較高承受力且對資本回報有着較長期限展望的資金。

“耐心資本”不是僅關注企業的短期收益狀況,而是着眼長遠,綜合考慮企業技術創新、領先優勢、商業模式等非財務指標,以對企業發展潛力和遠期收益爲信心,爲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活水。

2023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結束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根據會議精神提出,大力推進投資端改革,推動健全有利於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政策環境,引導投資機構強化逆週期佈局,壯大“耐心資本”。其中,“耐心資本”這一表述引發廣泛關注。

《2024年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引導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簡單來說,就是鼓勵投資機構增加對初創企業、小微企業、科創企業的投資。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進一步強調,要“鼓勵和規範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發展耐心資本”。

從全球實踐看,耐心資本主要來源於政府投資基金、養老基金(包括社保基金、企業年金、個人養老金)保險資本等,是私募創投基金、公募基金等引入中長期資金的重要來源,能夠爲投資項目、資本市場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關鍵要素保障,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條件和推動力。

業界一般認爲,耐心資本是指以長期投資爲主,堅持價值投資、責任投資,而不以短期交易作爲獲利手段的資本。對一級市場而言,耐心資本應當指風險偏好很高,主要支持“從0到1”創新創業的中長期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對二級市場而言,耐心資本應當是養老資金、保險資金、產業資本等長線投資資本。

如果構成上述全文的第一部分“金融賦能企業家的經典故事”,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二部分“金融賦能企業家的理論觀點”,給讀者以發人深省的啓迪;第三部分“金融賦能企業家的產品系列”,向讀者清晰呈現了金融賦能企業家的系列實操載體,那本文的寫作目的就算基本達到了。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佈者【楊再平】所有。本App爲發佈者提供信息發佈平臺服務,不代表經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