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營造謠帶風向 學者:藍軍做不來

國民黨副總統參選人張善政(右二)、立委參選人吳志揚(左二)揮棒象徵打擊網軍。(本報系記者呂筱蟬攝)

銘傳教授孔令信表示,網軍在青年學子最常獲取訊息的分衆媒體「撒網」,分衆媒體把新聞滾大之後吸引大衆媒體報導,這正是網軍的目的。傳播學者賴祥蔚認爲,偏見累積得再高也很難自行崩潰,藍軍只能對新聞事件給出「快狠準辣」的定義來反擊;但他也認爲像楊蕙如扭曲事實、甚至出人命了也無所謂,「藍軍朋友真的做不來。」

孔令信說,學生習慣去社交媒體像Dcard、批踢踢、臉書、YouTube等分衆媒體獲得資訊,網軍就在這裡定量、重複地釋放特定信息,底下留言非常熱烈。像大阪辦事處事發時,網軍的做法是包裝一條新聞,裡面有一些事實,更多是夾議夾敘,這就是「議題操作」;指責的聲浪一出來,後面就很難轉圜,網軍制造風向讓人們討論,大衆媒體再跟進報導,讓話題有份量,這就是網軍的終極目的。

孔令信說,有別於傳統媒體很重視「新聞報導」,網軍不要真相、不要責任,重視「議題操作」,如果苗頭不對勁就換人物、換議題,速度非常快。「當人們連新聞是甚麼都不理解,要如何判別、分析?」

賴祥蔚說,民進黨很會玩標籤化,例如講韓國瑜草包,深深烙印在學子心中。但蔡英文連紐約辦事大樓是不是她買的都搞不清楚,不是更草包?國民黨只會罵蔡英文菜包,菜包菜在哪裡,沒有形象上的連結。

偏見累積到一個地步,是否一定要到政權換人才會崩潰呢?賴祥蔚說,不見得,馬英九當總統時也被修理得很慘。現在學生習慣「迅速到手」的訊息,例如懶人包,如果藍綠要「植入」某種觀念在學生腦海中,就看誰最快速提供吸睛的懶人包;懶人包是一種文宣技巧,不必以道德無下限爲代價,像外交官之死事件中楊蕙如脫離事實,之後出人命也好像無所謂,藍軍朋友就是做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