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秋遠/確定是不是你的菜,不喜歡就閃!工作也是?
▲年輕人找工作,薪水還是夢想重要?(圖/librestock示意圖)
文/呂秋遠
「麗絲姐姐你好:我是去年的畢業生,待業中。去年六月曾經進入職場,但只有四個月就離職。那份工作讓我做的很不開心,我也想着我才22歲,不缺這份工作,我希望姐姐能夠開導我這個草莓族的人生態度。
我覺得現在普遍低薪,所以要找自己喜歡的事情做,但我不知道什麼是我喜歡的事情。我理想的工作是:生活品質>福利>薪水。是的,我覺得25k是我最低能夠接受的。生活品質我很在乎,偶爾奢侈一下買專櫃美妝品、偶爾看個威秀電影。30歲的我可能才月薪40K吧,還好我不打算生小孩。
但是這一切都是我在想,辭職後我有再投入求職,基本上都是爲了錢而去應徵,重點是薪資也不是很好。我們常常會罵慣老闆,拿香蕉當然只請得起猴子。在這求職過程中,我是不是也只是個沒演化完全的猴子呢?
我又想着再躲回校園當個學生,考個研究所,但我覺得幾年後,我又要面對一樣的事情,頂多起薪有增加?
我不知道該怎麼找到我要的人生,要個能活下去的薪水、能請生理假的公司、做的開心的工作很難嗎?身爲新鮮人,我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
律師回覆
這位妹紙,你的問題羣組非常的經典,所以我們來討論一下這些問題。因爲我想要把所有的問題用快問快答的方式進行,免得變成十篇博士論文,我們就這麼開始吧!
1.只有幾個月就離職,是不是沒定性,叫做草莓族?這叫做認清事實,不叫做草莓族。你可能要用一輩子的時間來確定喜歡一個人,但是你只要三秒鐘,就可以確定這個人不是你的菜,不是嗎?所以,不喜歡就閃,正確。
2.既然都低薪,要怎麼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這叫做踏雪尋梅。你可以用趨近法與試誤法,不斷的嘗試,反省自己上一份工作不喜歡的地方在哪裡,修正目標以後就會越來越接近。Trial and error,就會越來越接近真相。
▲追求與興趣相符的工作,更能投入且無懼工作壓力。(圖/達志/示意圖)
3.生活品質>福利>薪水,這樣的排列組合有錯嗎?這叫做排列組合。你在不同的階段,就會有不同的優先順序。你現在可能認爲買星巴克勝過於買儲蓄險,但是過兩年以後,或許會改變。只是我希望你記得,大部分時候,有些生活品質是要薪水來支撐的。這大概就像是麪包與愛情的選擇一樣,20歲的時候,你會覺得玩樂團很窮困的男友很酷,30歲的時候,你或許會改變想法。
4.不打算生小孩,壓力是不是比較小?這叫做世事難料。不過要記得,你的身體你作主,不要因爲別人要你生就生。而且你的心臟要夠強,你的另一半、長輩朋友,都會不識相的幫你找藥方符水餵你喝,或是不斷的關切你的肚皮到底是胖還是懷孕。這纔是壓力。
5.爲了錢去工作,這樣好嗎?這叫做人爲財死。我也很希望明天叫醒我的不是鬧鐘,而是夢想。然而,你當然要爲錢工作,沒有錢怎麼談夢想?我知道你想問我,關於工作,賺錢與追夢要選哪一個?兩個都選不行嗎?不行?好,我當然是覺得跟着興趣走,請回去看題目2。而且請記得,追求與興趣相符的工作,是你一生的工作。
6.新鮮人是不是還沒有進化的猴子,所以拿不起香蕉?這叫做初生之犢。所以你是小牛,不是小猴子。你得要認真學習解決問題的方式,而不是像只猴子般的焦躁。解決問題的方式,意思是說,你要知道怎麼解決公司的問題?公司有什麼問題?客戶需求。話說,你現在知道怎麼滿足你上一間公司的客戶需求嗎?還不行的話,當然不能拿香蕉,這是猴子的待遇。
7.念研究所做什麼?這是逃避現實嗎?這叫做不學無術。不要把研究所當作避風港,聽你的口氣就是這樣。你花了兩年時間,如果只是爲了讓起薪多3K,你也太了不起。這兩年,如果你好好工作,學習怎麼解決別人的問題,起薪有可能甚至會高出10K,你要3K做什麼?研究所,是讓你對有興趣的主題鑽研學問的地方,你可以學到學術邏輯,但是不見得可以應用在生活上。要想學,才能真的有術。
8.要怎麼找到一個理想的人生?這叫做南柯一夢。人生,生來就是受苦的,我們透過受苦,去理解別人的傷,沒有理想人生這種東西。大部分的人,其實都在煩惱,而極少數沒煩惱的人,往往也都會自尋煩惱。所以,別找理想的人生,而是找適合自己的人生。不一定理想,但至少安心。
9.要找到一份像樣的工作,很難嗎?這叫做生不逢時。你正處於一個權益覺醒的新世代,與過勞辛苦的舊世代衝擊的交叉路口。有些老闆已經知道,員工是公司最大的資產,但還是有很多老闆認爲,愛拼纔會贏,想當年我也是這麼苦過來的。讓就業環境有點樣子,其實不難,但是要靠我們一起來努力。例如自己也得要放棄太便利的生活,不要壓榨別人的時候,我們覺得人家是草莓;別人壓榨自己的時候,我們覺得人家是魔鬼。
10.新鮮人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對不起,我們這個世代,沒有留給你夠好的東西,希望你二十年後,不會跟我說出一樣的話。
好文推蔫
黃暐瀚/監察權「不可或缺」?
●作者呂秋遠,碩博士畢,宇達經貿法律事務所執行合夥律師,原文刊載於作者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