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奇:iPhone 滿足了人類的什麼需求?
技術驅動的時代,我們要如何創造價值?
來源:奇績創壇(ID:founders-first)
原標題:陸奇:技術驅動的時代,我們要如何創造價值?
分析框架:洞察技術創造價值的未來趨勢
| 價值的本質是滿足人類需求的能力
很多人都在說價值投資,或者創立一家有價值的公司,那麼價值的本質是什麼?我看了不少關於價值的討論,發現很多都是用價值定義價值,是自循環。
定義價值,我總結自己目前的思考,我認爲價值本質上是滿足人類需求的能力,具體而言,就是「現在和未來通過市場來持續滿足用戶和客戶需求的能力」。
這裡面有幾個關鍵點:(1)用戶和客戶在市場上有區別,他們未必是同一個人,客戶是付錢的,用戶是使用者,他有可能付錢有可能不付錢;(2)價值的本身是滿足用戶和客戶需求的能力,本質是一種能力;(3)它是「現在和未來」滿足需求的能力,它必須具備持續性;(4)它必須通過市場。這個定義裡面缺一個字都不是價值。
簡單舉例來說,如果你有一個工廠,或者你有一個研究機構,你在持續打造未來滿足人類需求的東西,那你就有價值。這是價值的本質,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圍繞人類需求去做。
|技術的核心是用信息來組織能源轉化,滿足人的需求
技術和價值的關係是什麼?我先講講技術的本質,很多人對技術有認知上的誤區。
第一,它是基於自然現象
第二,它有相應的科學理論可以解釋這個自然現象
第三,它有一個信息過程,它是可編程的。
第四,它有一個能源轉化過程,它同時是可執行的。
第五,用信息來規劃能量轉化,去滿足人的需求。不管是生物過程、物理過程、化學過程,都是能源轉化,沒有別的途徑。
總結一下,技術的內核是用信息+能源去改變自然現象,滿足人類需求。技術和人的需求是分不開的,這是技術的核心結構體系。
|技術創造價值的關鍵:用長期主義把握好價值創造和市場價格之間的關係
技術的發展體系永遠是從科學中用科學的理論開發技術,同時技術也在經濟開發體系裡面創造新的財富。價值的發展體系是經濟體系,比如市場,市場是一個財富創造體系,它讓技術在這個體系裡面更好地找到需求來落地。
這裡大家需要想清楚的是,價格和價值是兩件事情:
- 公司的價格是指在某種市場環境下對價值的評估,比如在一級市場、二級市場的交易價格。
- 公司的價值是滿足需求的能力,現在和未來通過市場來持續滿足用戶和客戶需求的能力。
要做好一家創業公司,要真正創造大量的價值,必須堅持長期主義。因爲市場環境永遠在變,但不變的是「人類的需求是否被滿足」,所以技術創造價值的核心關鍵是長期主義。
要做好一家創業公司,我們要長期持續關注「我(是否)在滿足越來越多人未來的需求」,要做一個價值越來越大的公司。
我們也需要把握好價值和價格之間的關係,因爲不融資,不在市場上做商業交換公司就不能持續。我前面的定義,有價值的東西必須能夠持續地滿足人的需求,要持續的話,必須在價值和價格之間做轉化,不管是在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
技術驅動經濟發展的結構、體系和趨勢
接下來我們用前面講的方法論仔細看一下歷史,根據歷史看一下我們今天面臨的發展機會。
我們來回顧下人類的歷史,上面這個圖片,豎軸是經濟體系的規模,橫軸是時間。
首先,人類發展的歷史主要是由通用技術發展而驅動的,技術的結構核心是信息和能源之間的關係;我們講技術,最關鍵要看的是用什麼樣的信息結構做什麼樣的能源轉化,別的都不重要,決定一切的是能源轉化過程和信息的結構。其次是經濟發展體系,人類歷史上有三個財富發展體系,它們都是由能源和信息的結構所決定。
|不同時代的經濟發展體系
經濟發展,核心要看我們的發展體系的它內在結構是怎樣的,是 1+1=2 的體系,或者 1+1>2 的體系,還是今天我們處於的 1+1>4 的體系。數字經濟爲什麼這麼重要?因爲它是 1+1>4 的體系。這是邏輯可以推演和分析出來的。(注:這裡的 1+1>2 和 1+1>4 的比喻是借鑑李錄先生的有關演講和文獻)。
農業時代(1+1=2)
農業時代,能源主要是太陽能,能源轉化是光合作用,需要一定的土地、化學成分如氮和磷等。能源是免費的,轉化過程也簡單,因此信息結構也簡單,從而導致人要做的事情也很簡單,就是勞力。農業時代有幾千年,它是一個很扁平的增長曲線(如上圖中的橙色曲線)。
需要注意的是,工業時代並沒有取代農業,工業時代帶來更多的工具,比如施肥和除草,把農業做得更好,信息時代也可以把農業做得更好。
但農業本身核心產能是土地,就算把世界上所有的聰明人都給你,但如果你只有兩畝地,那也只能產兩畝地的糧。所以農業時代都是控制土地、瓜分土地的歷史。產出過剩比較少,因此交易簡單,沒有一個複雜的開放市場。因此農業時代是 1+1=2 的市場,產出與核心產能(土地)的關係基本是線性的。
工業時代(1+1>2)
工業時代的起步是能源變革,人類開始使用化石能源,它的載體是電。工業有三個不同的階段,主要是能源轉換效率不一樣。
工業 1.0 是機械設備轉換能源,2.0 是電氣設備轉換能源,3.0 是電子設備轉換能源,轉化效率層層遞進。工業 4.0 會很不一樣,主要是信息化和數字化驅動。
工業時代,由於需要設備來轉化能源,人做的工作變複雜,信息過程也更復雜,需要流程。那個時候誕生了大學,工程師、科學家成爲職業,因爲人類社會需要大量的技能如工程師、裁縫、廚師、律師等分工合作。
工業從 18 世紀中開始到今天,三百來年的時間,這一條曲線(上圖綠色曲線)發展非常快,它的核心產能是人的技能+廠房設備。工業時代經濟發展更加迅速,它是 1+1>2 的體系。爲什麼呢?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是做鞋的生意,一個工廠可以產出一定量的鞋子,再給一個工廠,產出的鞋子不是單純 2 個工廠加起來的量,而是更多。亞當斯密分析了,原因是分工和交易。分工以後,有人專門做鞋帶,有人專門做鞋底,每個人更聚焦,效率也更高,產出也更多。交易會給上游和下游帶來更多機會。
信息時代(1+1>4)
我們今天正處在信息時代,對應上圖中藍色部分。起點是上世紀中葉,人類發明了通用計算機,它可以高效地處理信息,用計算來模擬和預測,設計如何更快更好滿足人的需求;它能用很少的能源、很短的時間更高效地產生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這條藍色曲線漲得越來越快,因爲它是一個 1+1>4 的發展體系。
首先,信息時代的核心產能不再是人的技能和設備,而是人才(研發和市場)+ 技術(資源快速組合),爲什麼是 1+1 大於 4?用以上同樣的例子來回答,當一個工廠規模擴張爲兩個時,更多的知識在沉澱,尤其是通過數據和軟件;數據讓我們更多更好地瞭解需求,軟件驅動讓我們更快更有效地滿足需求,因此產出相對於核心產能是一個多重超線性增長的關係。
二十年前,市值高的公司是工業時代的巨頭如汽車、石油企業等,現在大多是數字化時代的領頭公司,接下來數字化的公司會更多。創業不管做什麼生意,都一定要儘量站在藍色曲線上做。我們要做得越來越多的是用數據和軟件來做。數字化本質上是輔助、擴充、替代甚至超越人的能力,有很多產品,比如說內容推薦、電商平臺等,數字化能做的事遠遠超過人的能力,它們的產能會越來越大。
|科學發展進入第四範式
回顧歷史,我們也要關注科學發展體系的演化,科學的發展有四個範式:
第一範式:科學的第一範式是經驗主義和人的深度思考,比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他們在農業時代也有很多發現。
第二範式:工業時代,科學的發展進入第二範式,以系統化的實驗和分析爲主,從伽利略開始,科學家和工程師開始成爲一個職業,有組織地來做科研,大學也在這個時期形成。
第三範式:科學的第三範式是系統性的理論輔助於計算模擬。
第四範式:科學的第四範式是數據驅動,通過數據和算力來探索前沿。
科學發展今天逐步進入了第四範式。進入第四範式後,科學和商業化其實分不開,比如說,數據從哪裡獲取?在大學裡面怎樣獲得數據?國內研究數據從哪裡來?大量的數據只能通過大量商業化的行爲獲得,所以產學研之間的關係又不一樣,拉得越來越近,迭代的閉環越來越緊湊。
對創業者尤其是技術驅動並有遠大抱負的創業者,我們需要關注科學發展體系演變所帶來的機會。今天的全球主流科學發展體系是由 Vannevar Bush 1944 年《科學無盡的前沿》所提議的,核心有幾點:
- 大規模建立研究型大學,讓研究生和教授一起推動科研
- 研究型大學大量驅動工程性研究,不純是基礎研究
- 建立大量的國立實驗室
- 政府出資,科研方向以科學家自導爲主
在新的科學範式下,這個模式已經越來越不夠了。
今天的科學前沿逐步由一些大廠和新一代研究型創業公司在驅動。舉個簡單的例子,今天引領信息科學的是誰?不是斯坦福、MIT 等高校,而是谷歌、微軟、亞馬遜、阿里、騰訊和字節等一系列的大廠。今天站在人工智能最前沿的不是大廠,而是 OpenAI 和 DeepMind(DeepMind 雖然在谷歌裡面,但它本質上還是個獨立的創業公司)。同理,今天引領商業航天的,不是波音,NASA,而是以 SpaceX 爲代表的商業航天創業公司。
爲什麼一個研究型的創業公司能夠引領前沿,因爲在今天這個時代,你只要有頂尖技術,有一個強大的 idea,有能力有抱負,就有機會獲得大量的資本,並跑在前沿。這是我們在場每一位的機會。
|全球地域經濟的發展
農業時代,經濟主要在適合農業發展的地域,基本上到處都有。工業時代的第一階段發生在英國,因爲當時的力學、機械學、早期的物理學研究最多且傳播最廣的是在英倫三島。工業 2.0 在德國等歐洲大陸,3.0 到美國等北美地區,美國過去幾十年基本上壟斷了科研的前沿。
但是現在,這個前沿有可能向亞洲轉移。一方面是經濟中心顯然在向亞洲轉移,另一方面,當科研進入第四範式時代,產業體量大、人才集中的地域有機會驅動新一代科研型創業公司,驅動科學更快地發展。
數字化驅動經濟發展的結構、體系和趨勢
講完歷史和發展趨勢後,接下來講一下今天核心驅動歷史發展的主流——數字化。什麼是數字化?數字化爲什麼重要?數字化的本質是什麼?它的內在結構、發展體系和趨勢是怎樣的?
|什麼是數字化?
首先講講什麼是數字化,我認爲數字化有它穩定的結構。數字化的內核永遠有六個組成部分,缺一不可,但是它始終圍繞人的需求,數字化某種程度上是人性化。
數字化的起步是針對某一種人類需求,獲取信息、 表達信息、存儲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最後交付信息,這是數字化的核心。
第一是獲取信息,我們需要有感知能力,因此有各種各樣的傳感器。
第二是表達信息。今天大部分的信息是用符號和文字表達的,深度學習的革命本質是一種表達的突破,不再用文字符號,而是用基於浮點的重疊向量,這一下子打開了新一代感知和各種各樣計算的可能性。
第三,表達之後要存儲。信息可以寫在紙上,今天是存儲在磁盤,以後可能是放在基因裡面。
第四,傳輸信息,要滿足人的需求,信息往往需要覆蓋一個地域,覆蓋一個國家,覆蓋整個世界等。
第五,處理信息,用算力解決一個任務。赫伯特·西蒙是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同時獲得圖靈獎和諾貝爾獎的人,他有一個非常系統化的理論解析人是如何解決問題的,任何人的需求、問題,都可以設計一個任務通過計算來解決。
第六,交付信息,就是把計算結果交付給人,去滿足我們的需求。今天大量的信息交付是在屏幕上輸出給人去讀,越來越多的交付是直接去控制一個設備,甚至直接去控制一個生命體系等。
我們再往外看一層,獲取信息就是獲取數據,數據是信息的表達形式,有了信息之後,我們得滿足人的需求,需要一個模型知道該用什麼樣的任務去滿足人的需求,我們把它叫算法,有了算法之後還得去計算,就要算力,今天用硅,以後可能是別的方法。
計算的本質就是在一種系統架構上,用很少的人員、很少的時間去模擬、設計、測試如何滿足某種需求,最終把這個信息算好以後交付。
這裡連接一切的是軟件,軟件是媒體,核心是數據、算法、算力、人的需求和任務。這是數字化的真諦,它是人的知識和能力的延伸,爲人的需求而起,幫助人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務,滿足需求。
| 數字化開啓了極爲高效的價值增長飛輪
前面我們分析了數字化是人的知識與能力的延伸,它的進程勢不可擋,我認爲數字化進程還會繼續加速。
數字經濟時代,基本上都是大的平臺驅動, 比如 PC、移動互聯網、新一代的人工智能和雲等。一旦有了平臺以後,它有一個穩定的軟件的抽象層次,可以寫軟件,同時針對這個軟件它往往有個硬件架構,比如 x86、ARM、RISK-V 等,它的效用很神奇,可以解釋爲什麼 1+1>4。
第一,算力成本越來越低,也就是摩爾定律,每隔 18 個月,密度增加 1 倍,成本下降,所以供給端越來越便宜。這就是爲什麼數字化技術驅動型的經濟,往往會使商品越來越便宜。
第二,軟件驅動,它可以快速迭代,很多軟件產品每兩週迭代一次。數字化生態跟物種一樣,進化速度快的物種生命力更強。
第三,數據沉澱,每一次調用軟件或硬件,都有數據沉澱,數據裡面承載的是對人類需求的理解和滿足需求的任務的理解,數據沉澱就是知識沉澱。
第四,社會生態網絡協同。在工業時代,如何協同?在工廠裡面,主要是內部協同和上下游協同,今天則是整個社會協同,它的效率遠遠超過工廠。假如我是做鞋的,我知道誰穿我的鞋,誰賣我的鞋等等;我有客戶數據,我可以做產品設計、物流、客服和支付上的協同,把他們綜合在一起。
數字經濟是極爲高效的增長模式,成本不斷地呈指數下降,迭代越來越快,數據沉澱越來越多,更多的需求理解,協同不是在工廠裡面協同,而是整個社會來協同,它是一個極爲高效的價值增長飛輪。
簡單總結一下,爲什麼幾乎每一個國家都在做數字化轉型,爲什麼數字化這麼重要?本質上是把 1+1>2 的經濟變成 1+1>4 的經濟。關鍵是怎麼做?如何推動數字化的進程?
| 數字化進程的結構、發展體系和趨勢
數字化的進程有規律可循,有它的結構、發展體系和趨勢。
數字化的結構是什麼?數字化永遠是平臺驅動的,平均每隔 12 年左右有一個新的計算平臺,歷史上都是這樣往前走的。
這個平臺的結構包括前臺和後臺,前臺是交互能力,後臺是計算規模,它的發展趨勢和驅動力是數字化覆蓋的寬度和深度。
比如說 PC 時代,代表企業包括 IBM 和微軟。我在微軟工作了八年多,微軟是一個了不起的公司,它數字化了企業辦公室的桌面:文檔,企業的信息管理和流通,本質上它是一個鼠標鍵盤公司,但是造就了一個 4 萬億美元的產業生態。
接下來,移動互聯網時代,代表企業是蘋果、三星、谷歌,他們數字化了什麼?是人社交通訊信息和人的日常行爲,出行、支付、社交等。
人工智能時代,物理世界和數字化世界融入一起,所以它的驅動力就是數字化的深度融合,然後一個平臺一個平臺往下走,大概 12 年左右,這是數字化發展的趨勢。
技術發展的(無盡)前沿:結構、體系、趨勢
如果我們把數字化和其他前沿的科學技術合在一起,那就是下面這張圖,它的結構、體系、趨勢都在這上面。我們先講一下數字化目前面臨的前沿,今天數字化的前沿非常多維度,有三個大的平臺在同時往前走。
| 數字化的前沿:三個大平臺在同時往前走
(1)移動互聯網/雲
我們目前的主流數字化平臺是移動和雲的時代,它的前端一開始是手指觸摸交互,今天手機的感知能力也越來越強,有了定位,定位很重要,物流、打車等都是定位帶來的機會。接下來是攝像頭和視頻,以及激光雷達等。
大家一定要關注視頻,這裡面有很大的機會,我們歷史上一直在等這樣的機會。因爲今天所有的人機交互,核心邏輯都是用語言、文字和圖像描述一個思想空間,通過點擊和上下滑動與這個思想空間交互。這個邏輯代表什麼?它代表人和需要交互的對象在做間接交互,而不是直接交互。
但是,短視頻,快手、抖音等基本開啓了直接交互的大門。你到一個直播間,可以和主播說,「老闆,你這個包很好看,能不能讓我看看裡面,或者能不能給我打 8 折」。這樣的交互,它意味着人開始和物理世界、自然社會做直接交互,這開啓了一個新的大門,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軟件驅動的直接交互,演化出新的內容,通訊,社交,電商,企業服務等等。
後臺,在雲的時代,大家要關注雲原生。雲原生不光是軟件的體系變成以微服務、網關、Mesh 這一系列組織企業和 C 端這些看得見的體驗,更爲重要的是,它會帶動未來硬件的更新和軟件體系的重構。
視頻原生會發生,毫無疑問,視頻承載的信息遠超文字和圖像。未來的人機交互,企業管理都會以視頻流爲主。今天的互聯網主要是爲文字圖像,非實時交互而設計的,對音視頻的延時交互是根本不行的,必須在互聯網上用視頻做直接的交互,直播課、錄播課等各種各樣的互動,這會帶來新的基礎平臺,新一代的 Paas、新一代的 Iaas,機會非常多。上海有一家創業公司叫做聲網,非常出色,它代表了很多類似的機會。
(2)AI/邊緣及 5G
我們今天,人工智能時代也開始了。今天的 AI 以深度學習爲主,核心本質是一種新的計算技式,本質是用重疊向量表達信息,通過簡單的優化過程來高效快速地抽取特徵,用這些特徵可以快速高效地解決我們關心的任務,比如視覺識別任務、語言交互任務等等。
這個新的計算方法它之所以能成爲大量經濟價值的重要源泉,是因爲它可以把物理世界的信號直接投射到這個向量空間,所有的傳感器、傳控器,所有物理模態都可以,從人機交互的角度看,一切交互模態的大門通通打開。過去交互都是鼠標鍵盤,現在是對話交互、視覺交互,未來還有觸覺交互等,自然交互都可以開啓。
同時在後端,創新的機會非常大。芯片和底層軟件都要逐步重建,今天的 X86、ARM 等都走不到未來,因爲它們只能在維度很低、控制流可以穩定預測的情況下能有效工作。中國需要重建自己的生態,雖然面臨着卡脖子的問題,但從時機來看還是幸運的,因爲本來芯片和底層軟件都要重做。
今天有些語言用得很有意思,叫做異構計算,對我來講,這個異構計算纔是未來真正的主流計算,過去的 X86、ARM 才應該算計算曆史的異構設計,因爲未來主流是智能化的計算體系,從架構上講,以人作爲一個智能體系,主要是處理高維度信息、用高並行的大量數據作爲計算主流。
智能雲/邊緣,人類的發展永遠是路徑依賴的,人工智能的未來是在今天雲和移動端的基礎上往前走的,因此自然會生成智能雲和邊緣,特別是 5G 的邊緣計算。
這裡還有新的後臺的機會,特別是新的數據和計算平臺。這裡簡單提一提,在人工智能時代,新的核心產能之一是數據。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即使把世界上所有的工程師都給你,讓你做語音交互的應用,但是你沒有 2 萬小時標註數據,你做不出來。
數據是人工智能時代的核心產能,但是數據的複製成本是零。如果金子可以不斷變成新的金子,那金子就不是金子了,所以如何用隱私計算等新的計算平臺,讓數據變成產能,有很多的機會,當然,像 OpenAI 做的,通過大模型、大算力、新的平臺如 GPT1、2、3、4、5……,這樣一直往下走,未來的模型只要通過微調(fine tune), 經過 few shot learning,很快就可以做出來,所以這是新的 Iaas/Pass 的機會。
同時講一下數字化的廣度和深度,本質上人工智能時代開啓的是把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混爲一體,未來數字化的生態會有新一代的、定義性的體驗出現。
過去的歷史,每一個時代都是定義性的體驗產生的數字化生態,PC 時代是 Windows 的發明,在移動時代是 2007 年的 iPhone,下文會講爲什麼這是定義性的體驗,因爲它啓動了新的時代。
人工智能時代,定義性的體驗還沒有到,但是很快要到了。比方說一輛軟件可更新、可延伸、可以自動駕駛的車子;一個完整的、軟件定義並可延伸的醫院、工廠、學校等;每一個這樣的定義性的體驗,都可以啓動一個大的商業生態。人工智能時代機會非常多,包括新的生命科學、藥物開發體系等等。
這裡提到了自動駕駛的車子,上圖中黃色標註是電動車的生態,最近大家都關注到了,越來越多公司都進場了。從探索未來大規模商業發展潛能的角度來講,他們都應該進場,這是理性的。
我們和中國造車企業交流很多,今年 5 月的時候,奇績做了第一次對接創業公司和造車企業的產品對接。我們聊了不少領軍人物,他們爲什麼造電動車?就是爲了拿一張進場的票。進什麼場?自動駕駛帶來的新一代信息工業的制高點。
未來的汽車是軟件可定義的電子電氣設備(它將由好幾億行代碼驅動),它將是信息工業的制高點,信息工業的發展永遠有一個母生態,今天的母生態是手機生態,以蘋果、華爲、谷歌、Qualcomm 等爲代表,其他很多產品都是基於這個產品衍生出來的。
下一個母生態將是汽車,同時,電動車又代表了新的能源產業的制高點,是人類能源體系從化石能源進入新能源的轉折。
人類歷史上還沒有這樣一個商業化機會,同時佔住信息工業和能源工業的制高點,因此你今天有能力就應該去拿一張門票,給自己留一個機會。未來還有更多的企業會宣佈進場。
(3)新前沿
新一代數字化前臺能力包括 AR、VR、腦機接口等,AR、VR 可以把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融合在一起,帶來新的體驗,類似《頭號玩家》等。
新的後臺也起來了,量子雖然離商業化還有距離,但是技術一直髮展很快,還需要時間。
量子一旦出來,它是一個完整的生態,早期很可能是量子化學、量子材料等,當然量子計算會帶來顛覆性的效果。
| 新能源、新生命科學、新材料科學、新航天等領域的新前沿
今天,其他技術領域的前沿都在高速發展,這裡簡單提一下:
(1)新能源
首先是能源,毫無疑問,整個社會必須找到一個可持續再生的形式。碳捕捉技術、新的電池和存儲技術、氫能、生物能源等,最終我們的解決方案可能是可控核聚變,因爲地球上所有的自然能源,如太陽能和風能,最終都是太陽核聚變形成的;當然這個很難,但是核聚變如果可控的話,效益是最高的。
(2)新生命科學
生命科學在發生重大的變革,基於過去幾年在感知能力上的躍升,我們有了基因組,特別是基因測試的成本一直在往下降;其他感知系統如低溫電鏡等等;同時人工智能算法和大算力,使得藥物設計、藥物研發、精準治療都是朝數據驅動和計算方向發展,也就是科學的第四範式,這裡帶來非常多的機會。
(3)新材料科學
材料科學,稍微滯後一點,但是也朝這個方向走。中國的大量機會更是產業驅動,比如芯片、生物、能源等等;特別是芯片工業,需要找到更多好的路徑;計算驅動的研發形式也會往前發展。
(4)新航天
最後講一下商業航天,因爲要滿足人的需求,永遠需要空間。關於如何去看商業航天,我們不妨回看過去,像中國鄭和下西洋一樣,或者是葡萄牙和西班牙開始去找新大陸,如果鄭和找到新大陸,可能今天的歷史就不一樣了。類比到今天,現在是去月球、火星等太空,去找到適合人類商業化發展的空間,未來將會很不一樣。商業航天早期的應用更是針對地球上的遙感和通訊,比如 starlink 等等。
遙感體系或者整個地球的環境數據,包括整個地球的氣候、風力,二氧化碳排放等,中國創業公司也很多,美國創業公司也非常多,這個發展方向已經非常快速了。
需求的結構、體系和趨勢
前面我們講到,任何技術的發展永遠和人的需求掛鉤,但我們觀察到的一個誤區是,不少人爲了技術而技術,而不是使用技術去滿足人的需求。
這裡我們分析一下需求,需求也有它的結構和體系,據此我們可以判斷它未來的趨勢。
| C 端的需求:用戶永遠不滿足
個人的需求方面,有一個簡單的理論,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底層需要溫飽,需要安全,更上層需要得到認可等等。從創新的角度講,我非常推薦大家一個概念,貝佐斯三年前寫給投資者的一封信,他個人的認知是,用戶永遠不滿足。人的需求是永遠不滿足的,因爲總有更好的方法可以去滿足得更好。
基於此,我們可以用一個體系來分析,有哪些人的需求,對應會帶來哪些技術驅動來創新的機會。比方說,簡單從人羣、時長、365 天、階段來看,人羣可以分爲老年人、小孩、職業人士、學生等。基於此,我們可以畫一張表,看看每類人每天 24 小時怎麼分配。
從奇績創壇的角度,我們認爲,通訊有非常大的突破空間,特別是基於視頻的實時異步通訊,誰先把這個做出來,就可以獲得非常大的商業價值。
娛樂,我們認爲是會長期增長的剛需,人永遠需要打發時間,特別是有意義地打發時間。
教育和醫療,在中國是需求遠遠大於供給的兩個行業,它們非常特殊,人類有很多職業可以選擇,這兩個職業很特殊,他們都是把人變得更好。如果讓我選一個的話會是教育,只要教育好了,其他一切都會很好。一個國家長期的興旺發達,永遠要在教育上發力。這是特別重要的機會,我們每個人都要關注到這一點。
在 C 端,從創業的角度,我這裡要和大家分享一個想法,就是如何考慮長期深層的需求,好的創業者往往在需求上想得很深,我給大家舉幾個例子,供大家參考:
第一,今天大家用的現代手機,它起源是 2007 年蘋果的 iPhone,那個時候,我在雅虎,喬布斯經常到雅虎來。2007 年,第一個 iPhone 出來的時候,這是一個很差的電話,基本打不通。第一個 iPhone 是和 AT&T 綁定的,AT&T 補貼 300 塊,成本 600 塊,上面固定了 6 款應用,雅虎 2 個應用,谷歌 2 個應用,蘋果自己做了 2 個應用,沒有什麼生態。
我是第一批買了 iPhone 的人,當時,拿到 iPhone 的人都會很激動,這是一個定義性的體驗,新的時代到了,這個手機不一樣。爲什麼?2007 年的 iPhone,它滿足人的什麼需求?打不通電話,只有 6 款應用,爲什麼大家那麼激動?核心我認爲它是滿足了人類隨時隨地要獲得信息的需求,因爲人是一個信息動物。
第一個 iPhone 很厚很重,像一塊磚,但是充一次電,至少可以用一天,放在口袋裡,24 小時隨時隨地可以獲得信息,電腦則不行,因爲只有坐在桌子旁邊才行。iPhone 開啓了定義性的時代,我們可以隨時隨地,24 小時獲得信息。總結來說,iPhone 底層滿足的是人隨時隨地獲得信息的需求。
我再舉一個例子,大家都知道愛迪生髮明瞭電燈,但賣了 7 年賣不出去,找不到應用。歷史上曾經試過執行死刑,也行不通。請問,電滿足的是人的什麼需求,我認爲電滿足的是人要隨時隨地轉化能源的需求。
爲什麼愛迪生能夠改變歷史,做出了不起的發明?因爲電滿足的是人要隨時隨地轉化能源的需求,照明只不過是一種應用。那個時候大家不願意買愛迪生的電,理由是油燈也很好用,蠟燭也很好用,照明的需求基本被滿足了。但是有了電之後,我們可以有電熨斗、電風扇、微波爐,衣服皺了,轉化能源,把它燙平。以前燙衣服怎麼燙?用煤爐燒開水去燙。隨時獲得能源進行轉換,這是最爲底層的需求,好的創業者要抓住這種歷史性機會,要對人類的底層需求有深度思考和把握。
我再問一個問題,Elon Musk 成立特斯拉,它滿足了人的什麼需求?他解決了人的什麼痛點?特斯拉是滿足人的交通需求嗎?這早就被滿足了,我們有這麼多油車。爲什麼這一家公司這麼特殊,值得我們關注,它滿足了什麼需求?我認爲它滿足了人類希望子孫都能夠活下去的需求。
沒有新的能源,我們其實都知道,高概率我們子孫的子孫可能就無法在地球上生存下去了。這是一個深層的需求,人是一個很特殊的種類,我們不光想自己要活得好,也希望下一代活得好,他們的下一代也要活得好,這樣的剛需是需要被滿足的。
好的創業者,尤其是真正能夠改變世界的創業者,他是要開啓這種根本性的創新,需要對需求考慮得很深,把大量人的需求滿足得更好。
| B 端的需求: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基於時間的考慮,B 端我不多展開講了,B 端也有它的結構,它永遠需要降低成本,增加產出,永遠需要管理生產、銷售、客戶、員工、供應鏈、資金等,企業的信息化,第四產業裡面,有大 B 和小 B,大 B 的需求和小 B 的需求非常不一樣,歷史上還沒有看到一家公司既能服務好大 B,又能夠服務好小 B。
這裡簡單講一下,農業爲什麼以前沒有數字化?因爲農業沒法有效地被數字化,即使給你手機,你也無法獲取信息,手機作爲感知,它沒有辦法知道水稻是怎麼長的,小麥是怎麼長的,它必須使用傳感器。在農業領域,數字化、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一起做,人工智能之前農業沒有辦法數字化,所以這個機會是一起來的,是疊加的。
同時我們需要更多企業數字化的基礎,特別是開源技術。
今天的信息工業爲什麼這麼蓬勃發展,主要是過去四五十年沉澱的軟件,我們每一個創業項目,每一個新的應用,程序員寫的代碼不多,因爲大部分代碼已經有了,都是模組化,所以開源開放非常重要。
第四產業,前面講的數字化轉型,把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一起往上拉,都有機會從 1+1>2 變成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