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港觀盤-聚焦受惠政策方向的產業
中國最早發生疫情,但中國政府在2月初就已大動作封城,原本市場走勢還算平穩,但3月歐美疫情快速擴散後,中國股市也難逃修正命運,市場對疫情帶來的供給及需求的不確定性現階段仍較難評估。
短期歐美疫情是否可以得到控制,是影響市場風險偏好最重要的因素,中長期需要觀察疫情對於供給及需求的實質影響,以及全球央行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及各國政府的財政政策何時可以發揮功效。
中國早在2月就開始大規模封城,3月中旬才陸續解禁,疫情最嚴重的武漢一直到4月初才解禁。從中國公佈的經濟數據來看,3月份重要經濟數據在慢慢回升,目前規模以上工業開工率已達98.6%,人員復崗率達到89.9%,中小企業復工率也達76%,顯示中國的經濟活動已經緩慢的在復甦中;但歐美的疫情目前還不算控制住,估計仍需一段時間纔有辦法逐漸受到控制,在歐美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時,應聚焦中國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及內需狀況。
貨幣政策部分,中國人民銀行持續透過公開市場操作及調降存準率來對市場釋放流動性。相較歐美大動作降息,中國要透過降息來大幅釋放流動性目前還是有一定的難度,主要因爲過去幾年中國政府持續去槓桿,直到近一年纔出現成效。
從人行釋放出的訊息,目前中國的貨幣政策重點在寬信用重於寬貨幣,剛出爐的3月份金融數據,不論社會融資總額還是新增貸款總量都超過市場預期,顯示貨幣政策寬鬆紓困效果正在顯現。預估在短期間內,中國寬鬆貨幣政策仍會以寬信用爲重心,通過疏導機制支持小型微利企業以及民間企業。
在貨幣政策相對歐美大動作降息,財政政策更顯其重要性。近期不論中央政治局會議或是國務院常務會議,都明確指出,中國目前政策重心從防疫防控、復工復產轉向擴大內需,將有更積極的財政政策來擴大內需。
擴大內需不外乎兩條路線,擴大基礎建設及刺激國內消費。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第一次提出新型基礎建設,2020年2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再度被提及,所謂新基建包含5G基建、特高壓、高鐵及軌道交通、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等聚焦科技,市場預估2020年新基建佔比固定資產投資不到4%,但將呈現高速增長。刺激國內消費部分,估計政府將透過定向補貼、發放消費券、減稅優惠等手段。
在全球疫情尚未有明顯的有效控制前提下,短期市場風險偏好程度將會隨疫情狀況呈現劇烈波動,預期待疫情出現曙光時市場將會迎來一波較有效的反彈,而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後,纔有辦法預估疫情對實體經濟造成多大的衝擊,在尚未明朗前,聚焦受惠政策方向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