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半導體類股 兩個月大漲72%
圖/新華社
近5年中國晶圓產能佔全球比重
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等部門,於9月24日推出降準等救市政策後,截至12月8日,陸股半導體類股累計大漲72%,領漲大盤。9月24日以來,陸股市值前三大半導體企業:中芯國際、海光信息、寒武紀,分別累計上漲94.7%、62%、160%。
9月24日以來,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分別累計上漲20.9%、29.9%。
格隆彙報導,在短短2個多月內,陸股半導體類股大漲72%,估值達到歷史相對高點的88倍。其主要動能大多來自交易層面,即大盤迴暖下,資金瘋狂「抱團」半導體爲首的科技類股,使其在短時間內出現明顯溢價。市場分析,基於未來陸產替代加速、業績成長空間大,陸股半導體較其他產業出現溢價是合理的,但過高溢價則是泡沫,一旦大盤轉跌或市場操作切換,就將面臨較大的估值回撤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商務部2日公佈,對中國大陸半導體最新出口管制措施,進一步擴大對半導體制造設備、記憶體晶片等物項的對大陸出口管制,並把136家大陸實體增列至出口管制實體清單。對此,大陸四大協會(半導體、互聯網、汽車、通訊)3日紛紛發聲,呼籲境內企業審慎選擇採購美國晶片,積極使用內外資企業在大陸生產製造的晶片。市場分析,大陸各協會的呼籲,對其他產業同樣具有示範效應,意味着半導體陸產替代速度也將大幅加快。
大陸通訊專家項立剛指出,2018年中國大陸晶片自給率僅5%,當時大陸晶片製造廠只有幾座。到2023年,大陸晶片自給率已提升至25%以上,已蓋好20座晶片製造廠。2024年,大陸晶片製造廠達40座。預測到2026年底,大陸將成爲全球第一大晶片製造國。
市調機構Knometa Research發表報告顯示,到2026年,中國大陸晶圓產能佔全球比重將達22.3%,超過韓國(21.3%),臺灣(21%),躍居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