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2038年恐爆高等教育「生源危機」專家提多項對策建議
人口少子化趨勢下,中國大陸高等教育將在2038年左右迎來歷史性「生源拐點」。(中新社)
聯合國最新發布的人口報告指出,將近五分之一的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義大利、韓國和西班牙,現在面臨「超低生育率」,女性一生平均生育子女數少於1.4個。人口少子化趨勢下,研究預測,中國高等教育2038年左右將迎來歷史性「生源拐點」,屆時將可能引發生源數量危機和質量危機,並造成高等教育生態系統失衡。
據澎湃新聞報導,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包括中國、德國、日本和俄羅斯在內的63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口數量已達到頂峰,預計在未來30年內,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總人口將減少14%。中國可能在2024年至2054年期間經歷最大的人口損失,預計人口將減少2.04億。
今年6月,廣西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教育學部教授賀祖斌和教育學部科研助理郭彩清合作刊發了《少子化趨勢下2024—2050年高等教育生源供需預測與危機預警——基於中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的分析》的論文。
上述研究預測,中國高等教育2038年左右將迎來歷史性「生源拐點」,屆時將可能引發生源數量危機和質量危機,並造成高等教育生態系統失衡。對此,應多措並舉大力提振社會生育水平,開源節流不斷增強生源供給能力,建立生源監測及危機預警機制,促進招生規模與生態承載力適配,以實現高等教育生源供給與需求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
預測:2038年左右迎來「生源拐點」
兩位研究者賀祖斌和郭彩清使用「供需缺口=供給規模-需求規模」計算公式對高等教育生源供需缺口狀況進行測算髮現,中國高等教育將在2038年左右迎來歷史性「生源拐點」,生源供需關係從供大於求轉變爲供小於求。
該研究選用PADIS—INT國際通用人口預測軟件作爲預測工具,以及使用SPSS27.0軟件構建ARIMA時間序列預測模型,以此測算2024—2050年高等教育生源的需求規模。
基於預測結果,研究發現:在2024—2037年間,高等教育生源的供給規模從1585.02萬人減少至1460.26萬人,年均下降約9.6萬人;高等教育生源的需求規模從1070.36萬人攀升至1356.07萬人,年均增長約21.98萬人,形成從514.66萬人縮小至16.98萬人的需求缺口。
而在2038—2050年間,高等教育生源的需求規模從1472.02萬人增加至1816.86萬人,根據悲觀情景下的低方案、穩定情景下的中方案、樂觀情景下的高方案三種情形預測,生源供給規模可能從1198萬人分別減少至645.01萬人、820.08萬人、995.17萬人,形成從274.02萬人分別擴增至1171.85萬人、996.78萬人、821.69萬人的供給缺口。
這意味着從2038年到2050年這一時期的高等教育生源呈現出供給小於需求的發展態勢,生源供給狀態由上一時期的過剩轉變爲短缺,生源供需差距也從需求缺口轉變爲供給缺口,且呈現出顯著的持續擴大趨勢。
生源供給不足會有哪些影響
上述研究指出,在人口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普及化並存的時代背景下,高等教育規模過度擴張與適齡生源規模減少的影響疊加將爲「生源危機」埋下伏筆,並可能進一步引發生源質量危機。
研究進一步闡述,當生源數量下降時,部分高度依賴學費收入的民辦高校和專科層次高職類院校可能會競相降低錄取分數以吸引更多的學生,這樣做的直接後果就是導致生源質量下降。因爲高考成績是評價學生生源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高考成績低的學生往往在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知識基礎等方面較爲薄弱,因此錄取學生的高考成績越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學校的生源質量越差,這將影響教育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
另外,上述研究解釋,生源供給下降還將造成教育教學資源的閒置浪費,招生不足和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又引發部分高校財政危機以及教師和管理人員的職業危機,最終部分高校因經營不善而被迫縮小辦學規模、合併重組、接管轉型或者走向破產倒閉,長此以往將形成「生源數量減少—錄取分數降低—生源質量下降—教學質量下滑—招生嚴重不足—生存倒閉危機」的惡性循環。
研究認爲,在此循環機制下,如果未來仍然大幅度超常規地擴大招生規模,那麼進入高等教育系統的學生就會增多,彼時在校生規模即系統承載量也會變大。一旦規模承載量超出高等教育系統內部資源和外部環境自身能夠承受的最大閾值,就會導致高等教育規模發展與高等教育系統生態承載力不協調,進而打破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及其與外部環境之間的動態平衡,最終引發高等教育生態危機。
如何應對高等教育「生源危機」
該研究認爲,在2038年左右「生源危機」全面來臨之前,應該抓好用好未來14年戰略窗口期,發揮人口預測在教育戰略規劃中的前瞻作用,促進高等教育生源需求與人口供給的適應性可持續發展。
研究者提出的對策建議包括,一方面,面向傳統適齡生源,提高實際生源轉化率。未來高等教育將成爲新增勞動人口的「基礎教育」,應當採取擴大高等教育機會供給的舉措。一是全面放開異地高考,廢除高考報名限制,同時實施按照生源地考生人數來均衡分配招生指標的制度,促進外來務工子女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數量獲得和質量獲得均等化;二是延長義務教育年限至高中,解決高等教育入學前階段的入學、輟學等問題,防止適齡生源中途流失,有效緩解生源供給不足;三是借鑑國外經驗,通過供給優質教育資源、提供獎學金和經濟支持、優化留學生支持服務、開展文化交流和活動、提供就業機會等,以吸引國際生源來補充國內生源供給。另一方面,打破傳統招生限制,擴大生源基本面。高等教育不但要滿足傳統生源對優質教育資源的個性化需求,還要滿足「非傳統生源」對繼續高等教育的多樣化需求。
研究者還建議,建立生源監測及其危機預警機制,應充分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加強人口數據統計,建立教育、公安、民政、衛生健康、醫保、社保等共享開放信息平臺,實現多部門人口服務基礎信息融合共享與動態更新,爲密切監測地區人口變動趨勢和準確把握高等教育生源供需狀況提供及時權威的數據服務。
另一方面,建立高等教育生源預警及退出機制,做到早研判、早預警、早應對。高校管理者應具備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對所在地區的出生人口數量、高中畢業生人數、高考報名人數和高校招生規模以及招生計劃完成情況等系列數據進行監測分析和風險評估,當風險數據達到相應等級的預警閾值後,第一時間向高校發出生源危機預警,並對其實施優化專業結構、調減招生計劃、政府接管、合併收購等措施以有效防範和化解生源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