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新房庫存規模下降,“供大於求”逐步轉向“供小於求”

鋼鐵叢林拔地而起、樓市新盤不斷推出、購房者爭相搶購......過往數年,這是房地產行業的普遍場景。

但如今,昔日舊場面已然淡去。受購房者入市意願低迷、企業資金緊張等影響,近年各大房企拿地及開工動力普遍不足,新盤整體推售節奏放緩,行業從熱火朝天轉向集體冷靜。供給側熱度轉淡,帶來了一個顯著影響——樓市待售新房庫存規模縮水。

據克而瑞最新發布數據,2023年全國百城住宅狹義庫存總規模,回落到了近年來的低點,從年初的56321萬平方米收縮至53231萬平方米,同比下降6.2%。

當供求關係短暫逆轉,樓市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房價會否逆轉回升?

綜合業內說法,上述情況並不容易發生,房價能否企穩,受多重因素影響,不僅是新房狹義庫存。從更廣闊的空間看,當下我國仍處於“去庫存”的重要階段,如何讓大量二手房流通起來、如何賣掉體量不小的新房,更需要行業去突圍。

百城新房狹義庫存下降

過往幾年,我國新房市場大多是“供大於求”的狀態,但如今形勢正發生變化。

行業研究機構克而瑞最近發佈報告稱,2023年,房地產市場仍處在深度調整期,新房供給持續縮量、成交仍然疲弱,受此影響,全國百城住宅狹義庫存回落至近年來低點。

具體而言,2023年1月,全國100個典型城市狹義庫存總規模爲56321萬平方米,到12月狹義庫存面積降至53231萬平方米,同比下降6.2%。

所謂“狹義庫存”,指已批准預售可供銷售的商品住宅建築面積中,尚未銷售的面積規模。相對應的“廣義庫存”,指商品住宅市場中,可銷售房屋量、住宅用地施工量之和。

因統計口徑差異,關於我國住宅規模到底是何水平,一直存在討論與爭議。業內第三方機構多采用“狹義庫存”這一指標,均顯示出新房庫存規模正在縮水。

億翰智庫表示,自2020年8月“三條紅線”開始,房企拿地意願和能力大幅縮減,新增住宅供應不斷縮量。從典型城市來看,大部分一線、核心二線城市的新增供應規模不及2022年,一線城市中僅深圳,核心二線城市中僅杭州、蘇州的新增供應量同比錄得正增長。

中指研究院則統計了50個代表城市2024年1月末的商品住宅可售面積(拿證未售面積),顯示大約有3.4億平方米,較2022年末下降約9%。同期,50城新房批准上市面積同比下降約11%,銷售面積同比下降約5%,供應端表現弱於銷售,導致短期庫存下降。

“2023全年,全國100個城市庫存規模已經出現連續11個月同比下降。”易居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同期全國百城新建商品住宅供求比爲1:1.1,改變了過去“供大於求”的常態。

從“供大於求”到“供小於求”,地產行業環境發生了哪些變化?

克而瑞表示,新房庫存規模收縮主要受供給約束,一方面地市顯著縮量,另一方面則是樓市持續低迷,房企推貨信心不足,致使供給收縮速度超過成交,比如2023年,全國百城商品住宅供應面積同比下降13%,而成交僅下跌5%。

“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額指標連續兩年同比下降、房地產新開工面積連續四年下降、全國重點監測的30個城市土地購置面積連續三年下降。此類數據均說明,當前房地產市場供給端出現萎縮狀態,進而使得庫存指標難以增加。”嚴躍進表示。

與此同時,當下各地都在加大“去庫存”力度,主動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存量住宅的消化。“從實際觀察看,主動降價的樓盤、以舊換新項目、教育和交通配套不錯的項目、總價可控的房源等,去化狀況都是不錯的。”嚴躍進稱。

城市分化顯著

供給端短期萎縮,會改變行業基本面嗎?事實可能沒那麼簡單。從絕對規模及去化週期看,當前樓市仍然“壓力山大”,距離“房少惜售”還有很遠距離。

嚴躍進表示,2023年初百城新房去庫存週期(存銷比)爲18.9個月,到年底升至22.4個月。這說明2023年新房去化動力仍然薄弱。正常來說,住宅去化週期合理值爲12~14個月,2023年底去化週期仍然偏高,即高於合理值至少8個月。

與歷史數據相比,當前樓市去化壓力也處在高位。嚴躍進稱,歷史上去化週期最高點出現在2012年2月,數值爲22.8個月,2023年12月份去庫存週期屬於歷史“次高”水平。

不同的城市,庫存壓力也不盡相同。嚴躍進表示,當前去化週期較好、低於14個月的城市有15個。去化週期相對更低的10個城市爲:合肥、貴陽、南昌、珠海、上海、濟南、杭州、三亞、中山和成都。這類城市大多人口或年輕人規模大,庫存去化指標也更爲健康。

典型如合肥,受供地節奏比較剋制影響,合肥的住宅去化週期十分健康。2月25日下午,合肥市召開房地產開發企業座談會,會議表示合肥全市人口1253萬人,人口淨流入居全國城市前列;2023年合肥市區商品住宅去化週期不足6個月,其中部分區域不足5個月。

去年,合肥土地供應面積同比降低53%,土地成交面積同比下降38%,但受樓市去化較好、當地產業資源帶動等影響,房企仍在積極加碼,土地成交樓面價同比上漲了27%。

去化週期相對高的10個城市則爲:韶關、晉江、舟山、洛陽、西寧、江陰、哈爾濱、泉州、景德鎮和嘉善。這些城市大多屬於過去典型的熱點三四線城市,當前市場明顯降溫。

克而瑞也分析稱,消化週期偏高的,多爲老舊庫存積壓嚴重的二三線城市,2023年12月末狹義庫存依舊保持高位,去化週期均在50個月以上,短期內庫存壓力巨大。

此外,深圳、青島、鄭州、廣州、廈門、寧波、蘇州、濟南等核心一二線城市,去化壓力適中,2023年12月末消化週期在13~30個月不等,但供需錯配較爲嚴重。“比如廣州,庫存以70平以下小面積段爲主,佔比高達22%,而成交則以80~120平爲主,小面積段產品預期仍將積壓。”克而瑞稱。

在同策研究院看來,2024~2025年,全國仍將處於去庫存階段。從土地供應看,2014~2023年間,我國商品住宅銷售規模爲132億平米,期間有198億平米土地出讓,無形中增加了66億平米潛在庫存;加上大量次新房庫存分流新房需求,後續樓市去庫存壓力仍然很大。

市場能否築底?

新房供求關係的變化,會對房價有何影響?

此前市場上便有觀點稱,未來房地產銷售會處於底部回升狀態,但因爲行業受到創傷,房企現金流緊張,投資能力較弱,再加上現房銷售之劍懸在頭上,房企即使有錢也不敢囤太多地,所以未來兩年市場上新房供應會越來越少,一旦銷售企穩,房價很可能企穩回升。

此前2012年時,也有業內人士預言稱,2013年3月房價會暴漲,依據便是土地供應不足以及投資增長下降。儘管沒有暴漲,但是在2013年2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中,有66個城市房價指數環比上漲,一些一線城市房價環比漲幅超過3%。

回到現在,在當下銷售低迷的局面下,房價有可能企穩回升嗎?

申萬宏源近日發表報告稱,目前房價走低並非源於缺乏需求,而是觀望導致潛在需求無法釋放。未來有三種可能扭轉這一趨勢:投資需求集中拋售結束、新房供給減少、保交樓加碼。報告認爲,若新房供給出現單邊減少,可能會從供給側導致房價止跌,2018年曾出現類似情況(地產需求下滑、新房供給減少、房價上漲)。

諸葛數據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王小嬙告訴第一財經,目前房價下跌表現明顯的是二手房市場,從新房市場看,新房房價相對穩定,一方面近年來土地成交規模下滑,傳導至新房庫存量規模下滑;另一方面,多地取消土拍限價,未來推出的項目更加註重品質化,拉高新房均價。

中指研究院市場研究總監陳文靜告訴第一財經,整體來看,當前不管是已取證未售庫存、還是已竣工未售庫存均處在較高水平,將進一步影響企業開工積極性。短期來看,市場仍處於去庫存階段,房價有一定下行預期,而對於短期庫存量較低的城市,房價下跌的預期相對較弱。未來銷售端若能持續修復並保持活躍,價格的穩定運行態勢預計會進一步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