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說恐龍 | 一枚牙齒,叩開恐龍王國之門

一枚牙齒,叩開恐龍王國之門

文/邢立達

1915年,中國的多事之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還在打得不可開交,袁世凱政府宣佈接受二十一條,緊接着還悍然稱帝,而革命的火種也沒有熄滅,《新青年》的創刊了。

而此時,剛創建2年不到的中央地質調查局則在南方默默的開展工作。

中央地質調查局是是中國近代科技史上最重要和最有影響的科學機構之一,章鴻釗最早倡議,而後在丁文江的一手創辦下成立。

這年夏天,受中央地質調查局之邀,爲了幫助中國尋找石油和天然氣,美國地質學家勞德巴克(G. D. Louderback),帶領着美國的一個地質調查組,長途跋涉來到中國的西南腹地——自貢。

一個有關自貢恐龍的傳奇故事由此展開……

▲勞德伯克。圖片來源於網絡

勞德伯克,1874年4月6日出生在美國舊金山,是美國著名的地質學家。

作爲一位傑出的地質學家,勞德伯克對美國大盆地的構造、新礦物的研究、放射性元素與火山活動的關係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

不僅如此,他還對中國的恐龍研究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正是他在中國期間一次偶然的發現,不僅給中國的古生物研究先驅們帶來了希望,還成就了中國西南地區恐龍研究的全新篇章。

而且,我們所熟知的一種生活在中侏羅世的小型鳥腳類恐龍——勞氏靈龍,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以紀念他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以勞德伯克命名的“勞氏靈龍”。圖片來源於網絡

1914年~1916年間(一說是1913~1915年間),勞德伯克帶領他的團隊,在四川威遠﹑榮縣和自流井一帶進行地質調查,主要的任務是尋找當地的石油和天然氣。

1915年的8月30日,這一天正值四川最爲炎熱煩躁的夏季,勞德伯克在距離榮縣東南3公里處的一個砂岩崖壁上,發現了一個類似化石的東西。

他小心翼翼地敲打化石周圍的岩石,很快,一段直徑約20釐米,長約30多釐米的大腿骨化石就出現在了他的面前。

同時,在周圍,他又發現了一顆匕首狀的、邊緣具有小鋸齒的殘破不全的牙齒。化石就埋藏在一小山頂的紅棕色砂岩上,砂岩稍粗,多雲母,砂岩的下面,是厚約7釐米的深色硬砂岩,再往下是厚約2米的具有綠橄欖斑點的紅頁岩。

▲勞德伯克發現的恐龍牙齒。圖片來源於網絡

看到這一地質情況後,勞德伯克喜出望外,他斷定這是一個巨型恐龍的骨骼化石。於是,他又在牙齒化石附近繼續尋找,可除了一堆碎骨外,再無發現。在結束中國的地質考察後,勞德伯克將這些恐龍化石回到了美國。

20年後,美國古生物學家甘頗(C.L.Camp)研究了這個破碎的牙齒,於1935年發表了研究報告。

甘頗認爲,在榮縣發現的這些化石標本,是一種生活在侏羅紀的巨型肉食性恐龍的骨骼。

勞德伯克肯定沒有想到,當年自己這個偶然的發現,竟然是自貢地區恐龍化石首次科學的發現,而且也是四川盆地乃至整個中國西南地區恐龍化石的最早科學記錄。

一顆破碎的恐龍牙齒就這樣叩開了自貢恐龍化石寶藏的大門。

1935年,甘頗教授關於勞德伯克在榮縣發現恐龍化石的文章一經發表,立刻引起了中外地質古生物學家們的濃厚興趣,爲了研究四川盆地內的古脊椎動物,爲了弄清這個紅色盆地的地層年代,受到勞德伯克重大發現鼓舞的地質古生物學者們紛至沓來。

他們先後在榮縣、廣元、威遠和重慶等地發現若干處化石埋藏點,並採集到一些標本,鑑定出幾個新的屬種,爲研究四川盆地的地層時代提供了進一步的化石依據。

在這羣中外學者中,有一位才氣橫溢的中國年輕博士,他便是中國古生物學會的主要創始人,也是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的奠基人,著名的古脊椎動物學家楊鍾健(1897年~1979年,字克強)。

▲1927年6月1日,楊鍾健於瑞典烏普沙拉

楊鍾健早年就讀於德國慕尼黑大學,1928年學成歸國後,便開始從事我國的古脊椎動

物與古人類的研究工作。撰寫的《中國北方齧齒類化石》是中國學者第一部古脊椎動物學專著。

他不僅領導了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的發掘,還發現了舉世聞名的祿豐龍、馬門溪龍等。一生髮表的學術性文章達500多篇,包括20多篇專著,是近代中國自然科學界著述最多的少數幾個學者之一。

▲楊鍾健院士20世紀60年代工作照。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楊鍾健涉入我國古爬行動物的研究領域之前,中國恐龍化石的採集與研究工作一直都由外國人把持着,標本也大量外流。

面對這一局面,楊鍾健教授憂心如焚。爲了改變我國古爬行動物採集研究工作的落後局面,他毅然從緊張繁忙的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的發掘研究工作以及教學、整理論文的工作中抽出身來,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我國的古爬行動物化石的採集研究工作之中。

1933年至1949年的十幾年間,楊鍾健教授和他的助手卞美年教授與王存義等人,踏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爲採集、研究中國的古爬行動物化石做了大量艱苦卓絕的工作。

在這期間,楊鍾健教授對自貢榮縣恐龍化石的採集研究工作,便是中國恐龍採集研究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一筆。

▲楊鍾健正在研究永川龍頭骨化石

1934年,楊鍾健教授曾經入川進行過一次地質考察,對四川中生代地層分佈情況有所瞭解。

1936年春天,楊鍾健帶着助手,邀請由南非轉道來華的甘頗教授一道,由當時的北平出發,取道陝西,二度入川。

楊鍾健和甘頗沿着勞德伯克當年行走過的路線,經成都來到自流井和榮縣一帶,認真地考察了勞德伯克曾經走過的地方,在勞德伯克發現化石的區域內進行了仔細的觀察和尋找,希望能發現更多的新的化石標本。

雖然沒有找到勞德伯克當年發現化石的具體地點,但窮數日之力,卻意外地發現了5個化石點。其中,最富集的化石點,便是著名的“榮縣峨眉龍”產出的地方——距榮縣城東約1公里的梓桐橋旁的西瓜山。

提及榮縣,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榮縣大佛,這個有着世界第一大釋迦牟尼佛的城市位於四川省南部,屬自貢市管轄,距自貢市區38公里,毗鄰內江、宜賓、樂山市,地處長江上游沱江、岷江水系的低山丘陵地帶。這是一個典型的四川小城,有着豐富的資源、秀美的風景。

最初,楊鍾健他們的考察並不順利,僅在西瓜山附近一個小丘上的砂質泥岩中找到一些化石碎片。後來經過試掘,才斷定這是一具保存較好的蜥腳類恐龍骨架。

▲大山鋪恐龍化石埋藏遺址。圖片源自/《鹽井傳奇,恐龍故鄉》

楊教授當時興奮不已,因爲這是他開始進行中國古爬行動物化石的採集研究工作以來,所見到的第一具保存較好的蜥腳類恐龍骨架。

於是,他們在這裡進行了一週多的系統發掘,並精心地繪製了化石產狀圖,記錄了含化石地層的有關資料。

最後到考察結束時,除了挖掘出一具蜥腳類恐龍骨架外,楊鍾健和他的團隊還採集到了一些不完整的其它爬行動物的化石。

隨後,他們又在距榮縣城東北約6公里的陳溪採得兩枚蜥腳類恐龍牙齒。

有關此次考察工作中的逸聞趣事,楊鍾健後來在《晉蜀掘骨記》中也有精彩記述。

比如有關恐龍發掘活動在當地引起的轟動,楊鍾健記道:“不料在他們看來,真正一種不可解的神秘。怎麼以三位從來沒有到過榮縣的人,居然到榮縣一天,即便指定了西瓜山某地有龍骨,又居然一掘,即有許多骨頭髮現,豈非奇而又奇?在他們大多數人心理中,必以爲我們有盜寶之本領,而此寶又必十分有價值……,這個‘龍’字,在他們竟視爲中國古書上及傳說上的‘龍’。龍在一般傳說上,爲奇世之珍寶,今又得其骨,其寶貴可知。無怪乎地主鍾先生,視其地土中之產此,認爲奇貨,以爲‘龍爲國瑞’,乃來信有所要求……。信中措辭甚和婉,大要不外要名(作報告陳列須列其地主之名,並設法轉請政府褒獎),要利(採掘之地需要作價賠償)……。後來,把龍的價格格外擡的高些,指爲中國雄飛世界之兆。恐龍果有如此功效,我很想竭一生精力發覺恐龍。”

▲大山鋪化石挖掘現場。攝影/餘銘源。

這也難怪楊鍾健在後來運“龍”途中到處隱隱聽聞“打龍的走了!打寶的走了!”也被人詢問“榮縣發現一條金龍的消息”。感慨道:“幾塊石骨頭,經19天的輾轉傳聞,竟成了金的了。”

懷着收穫的喜悅,他們將這批化石運回當時的中央地質調查所,進行了室內修理,並由楊鍾健教授進行研究。

1939年,楊鍾健教授在《中國地質學會志》第19捲上發表了他的研究報告,認爲榮縣西瓜山的這一巨型蜥腳類是一單個個體,應歸於腕龍類中的盤足龍類,爲一新的屬種。其生活時代應爲侏羅紀。

▲楊氏馬門溪龍挖掘現場。源自/《鹽井傳奇,恐龍故鄉》。

爲紀念這次四川之行,爲標名我國地質古生物工作者親手採集研究的首例蜥腳類恐龍骨架的產地,楊鍾健將其命名爲“榮縣峨眉龍”。

這不僅是自貢地區發現的第一具較完整的恐龍骨架,也是自貢地區最早被科學命名的恐龍化石。

同年,楊鍾健也首次報道了雲南祿豐發現的恐龍。

▲峨眉龍骨架。源自/《鹽井傳奇,恐龍故鄉》。

榮縣峨眉龍,這是一種生活於中侏羅世的蜥腳類恐龍。恐龍家族中的明星們——馬門溪龍、樑龍、迷惑龍、腕龍等都是生活在晚侏羅世的恐龍,與榮縣峨眉龍相比全是小字輩。中侏羅世的恐龍非常少見,因此發現峨嵋龍的化石更顯得彌足珍貴。

榮縣峨眉龍以其獨有的價值和意義,已經載入中國恐龍研究史冊。

它的發現與研究,不僅扭轉了中國恐龍長期由外國人採集研究的局面,同時也進一步證明,在自貢這塊土地上蘊藏着豐富的古脊椎動物化石,是研究我國侏羅紀恐龍最理想的地區。

▲自貢恐龍化石分佈圖。源自/《鹽井傳奇,恐龍故鄉》。

參考文獻:

李忠東,邢立達,鄒蓉,《四川地質公園科普叢書-世界地質公園卷:鹽井傳奇,恐龍故鄉 》,星球地圖出版社,2014年;

文丨邢立達

編輯 | 老俠

圖片| 自貢世界地質公園等提供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