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研究院講解員馬丁——講述好每一件文物
秋意正濃,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景區內遊人如織。“咱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像龕,叫作盧舍那大像龕……”龍門石窟研究院講解員馬丁正在爲遊客詳細介紹景區內最爲宏偉壯觀且享譽中外的窟龕。一旁的遊客細細觀察眼前的文物,聽得十分專注。
從業10餘年來,馬丁刻苦學習、踏實勤懇,不斷提升自身講解水平,熱情周到地服務每一批遊客,多次在省市級講解員、導遊大賽中獲獎,得到同事及廣大遊客的稱讚。
“是什麼讓你在這裡講解了這麼多年,還如此有激情?”對於這個問題,馬丁的回答很質樸:“龍門石窟就像我的第二個家,我無法想象離開這裡之後會怎麼樣。我對這份工作已經有很深的感情,會在這裡一直講下去。”
越做越有味道
馬丁今年38歲,是河南洛陽瀍河區人。初次踏入講解員行列時,他可謂是個外行人。
談及爲何選擇講解員這一職業?
“就是喜歡!”馬丁的回答很直接。大學學計算機專業的馬丁,從小就對文史知識感興趣,更對家鄉洛陽懷有深厚情感。大學畢業後,馬丁考入龍門石窟研究院成爲一名講解員。畢竟不是科班出身,入職後的馬丁總擔心自己不夠專業,怕被遊客問住。這份擔憂成爲他不斷學習與探索的動力,驅使他持續深耕,不斷提高業務能力。
“我原本聲音偏尖銳,不夠悅耳。剛工作時,我經常因爲不正確的發聲方法感到喉嚨不適。”馬丁說。
參加專業培訓後,馬丁意識到,聲線並非不可改變,科學的發聲習慣與技巧能有效延長職業生涯。在日常工作中,他在學中練、在練中學,每天在景區的講解都是他寶貴的練習時間,很快他便練成播音員一般的渾厚聲線,引得不少遊客稱讚:很專業,聽着帶勁!
一點點學,一遍遍講,每天都幹同樣的事,會不會枯燥?
“完全沒有!”馬丁說,自己不僅沒有倦怠,反而對工作始終保持高漲的熱情。他一邊說,一邊向記者展示手機中兩個名爲“工作用”的照片集。兩個集冊內共有200張照片。遊客能在照片中近距離觀賞如指甲一般大小的龍門石窟最小石像,還能跨地域欣賞雲岡石窟造像風格,這些都是他工作多年的積累。
“這工作越做越有味道。”馬丁說,講解工作遠不止“動動嘴”那麼簡單,要想讓更多人走近文化遺產,就要研究他們的興趣點在哪裡,大到運用哪些科技手段,小到使用怎樣的攝影技巧,都是學問。
功夫用在平時
“講得深、解得透、接地氣”是遊客對馬丁的評價。
在不少遊客眼中,馬丁對龍門石窟的每一處細節都瞭如指掌。對此,馬丁謙遜地表示:“我對龍門石窟的瞭解其實還不夠深入。這裡共有2345個石窟,近11萬尊造像,以及2800多塊題記碑刻。即便到了現在,每當我漫步在景區內,仍時常會發現一些之前未曾留意的佛像,促使我進一步去探索。”
多年來,馬丁養成一個習慣:在沒有講解任務的時候,他會去尋找那些之前忽略的點位,進行深入的研究。在他看來,這些文物是歷史的見證者。雖然文物無聲,但他的工作就是記錄文物聲音、串聯歷史故事,並將這些內容傳遞出去,讓大家瞭解龍門石窟、愛上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不僅是石刻藝術的寶庫,更是中華各民族千百年來交流融合的縮影。”這是馬丁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龍門石窟厚重的歷史文化背景,對講解員的知識儲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做好講解工作,功夫要用在平時。馬丁經常利用休息時間閱讀專業書籍、觀看紀錄片等,豐富知識儲備。遇到拿不準的問題就去請教專家,確保講解內容準確。
馬丁說:“人們走進博物館,不僅滿足於到此一遊,還想更好地感受歷史文化魅力,瞭解文物背後的故事。好的講解既能有效傳播知識,又能給觀衆留下想象空間。在準確和生動之間找尋平衡,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述文物知識,是我們講解員的必修課。”
“要講好龍門石窟故事,不能只講龍門石窟。”馬丁說。石窟文化一脈相承,代代延續,從洛陽周邊14處石窟羣到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等,每一次探訪與交流都讓馬丁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每次講解,馬丁都將石窟造像中人物的服飾變化、表情神態,乃至每一塊碑刻背後的故事娓娓道來,讓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在驚歎於藝術之美的同時,也能深刻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作爲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博物館天然承擔着爲社會發展服務、爲公衆提供文化資源共享平臺的職責。我們敬畏文物的同時,講解也應該更接地氣,更有親和力。”馬丁說。
因人施講見功力
常年在一線工作,馬丁成爲文旅行業發展的親歷者和見證者。在他看來,以前主動請講解人員隨行講解的遊客並不多。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遊客不再是看熱鬧,而是真正想了解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
“一些人會提前做好攻略,在參觀時提出不少有意思的問題。”馬丁說,“這就需要我們根據不同的對象,提供多樣的優質服務。比如面對小朋友,就應該注意淺顯易懂,側重講解那些能與課本知識相銜接的文物。”
馬丁從不拘泥於固定的講解腳本,他認爲講解員要做到因人施講——即根據遊客的年齡、文化層次靈活調整講解內容,確保每位遊客都能聽得津津有味。“現在,來洛陽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與這些遊客互動時,我也想投其所好。”他說。
面對年輕客羣,馬丁在講解過程中巧妙融入當下流行元素,讓遊客有代入感、產生情感共鳴,也讓古老的歷史更加貼近現代生活。
在馬丁看來,做好每一次講解,是對文物的尊重,也是對遊客的尊重。
繁忙的工作之餘,馬丁還參加過電視節目、錄製短視頻,通過多種渠道向公衆講述龍門石窟的故事。
馬丁曾做客吉林大學的線上課堂,以龍門石窟石刻藝術等爲主題,爲學生講授知識。他還承擔過講解詞撰寫、活動策劃和主持等工作,每天忙得腳不沾地。
在今年4月份的一場大型直播活動中,作爲出鏡講解員,馬丁化身洛陽和龍門石窟的推介大使。面對直播鏡頭時,學識淵博、自信從容的馬丁圈粉衆多,粉絲數量從幾百攀升至近8萬,不少網友在線催更視頻,這讓馬丁對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認識。
馬丁說:“在現場聽我講解的遊客還是少數,但網絡渠道可以讓更多人瞭解龍門石窟。未來除了繼續做好本職工作,我也想通過互聯網渠道突破自我,讓更多人通過網絡瞭解龍門石窟。”
近期,龍門石窟景區迎來一批高校實習生。講解工作之餘,馬丁老師也正式上崗。面對這些年輕面孔,馬丁不遺餘力地傳授知識與經驗。“希望更多年輕人感受到龍門石窟的魅力,加入講解隊伍,用更有創意的方式,講好文化遺產的故事。”他說。 (經濟日報記者 夏先清 楊子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