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樂與國運的關係
《羣書治要·禮記》講座第7講06
【是故先王制禮也以節事。脩樂以導志。故觀其禮樂而治亂可知。】
〖治禮也以節事 〗孔穎達的疏說:“禮爲反本,故用禮以節萬事”。這個禮都是返回根本,所以先王制禮來節度萬事。
〖脩樂以導志〗就是修正音樂以導達心志,勉力向善,並且行之不倦。
〖故觀其禮樂而治亂可知〗
孔穎達在疏中說:“若能以禮節事,以樂導志,則國治也。若不以禮節事,不以樂導志,則國亂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你用禮樂來治國,國家就會治;不用禮樂治國,國家就會混亂。
像《孝經》上也說,“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所以用禮樂治國,國家就得以治理;不用禮樂治國,國家就混亂,這是一層意思。
另一層意思,就是吳澄在《禮記纂言》中所說的,“禮正而?樂和,則知其國治。禮慢而樂淫,則知其國亂也。禮樂者,與人交接之具,君子治國,謹慎其所以與人相接者。”雖然都用禮樂治國,但是這個禮端正,樂和諧,就能知道他的國家治理得很好;如果這個禮節簡慢,這個樂也都是糜糜之音、邪辟之音,就知道他的國家動亂不安。雖然都用禮樂治國,但是所用的禮樂不同,結果也就不同。後面還說,禮樂是人用以與人交往接觸的工具,所以君子治國要謹慎其用以與人相交接的工具,也就是要謹慎他的禮樂。
觀察一個國家的禮樂就能夠知道這個國家的治亂興衰,這在歷史上有很多的記載。比如說在《晏子春秋》上就記載着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齊景公沒有來上早朝。晏子上朝,看到杜扃等候在朝堂之前,他就問:“君王爲什麼沒有來上早朝?”杜扃回答說:“君王昨晚整夜未眠,所以沒有來上早朝。”晏子又問:“君王爲何整夜未眠?”杜扃回答說:“樑丘據進獻了一名叫虞的善樂之人,他篡改了齊國的古樂,君王整晚都在聽新樂,所以沒有來上早朝。”晏子聽了之後,馬上按照禮法,把這位亂改古樂的人給關了起來。
齊景公聽了之後當然很生氣了,他就質問晏子:“爲什麼把虞關起來了?他昨天爲我唱歌,唱得很動聽,令我很開心。”
晏子說:“因爲他用靡靡之音禍亂君心。”景公聽了之後就說:“諸侯外交的事務、治理百官的政務,我都已經交給您來管理了,您把這些事處理好就夠了,至於我喝什麼酒,聽什麼音樂,希望先生就不要干預了。音樂爲什麼一定要聽古曲?”
晏子怎麼說的呢?晏子說:“古樂消亡,禮法就會隨之消亡;禮法消亡,政教也會隨之消亡;政教消亡,國家便會跟着消亡。音樂與國家興亡是息息相關的。聽靡靡之音會導致國運衰敗,我怕君王背離政教行事。”
說到這裡,晏子還爲齊景公舉了很多歷史典故、例證來加以說明:“商紂王作《北里》,周幽王與周厲王的樂曲,也都是淫靡鄙下,所以才導致了國家滅亡。君王您爲什麼要輕易地改變古樂呢?”這個齊景公也很難得,一經提醒,他馬上悔改,他說:“很不幸,我擁有國家的政權,但是我做事不夠謹慎,不加思索地胡亂講話,您講得很有道理,我願意接受您的勸告。”
從這個故事中就告訴我們,這個音樂和國家的政事密切相關,移風易俗,莫善於樂,所以孔老夫子到了一個地方,還沒有聽這個地方的政事辦的如何,首先聽一聽這個地方流行什麼音樂,他就能推斷出這個地方的民風怎麼樣了。
觀察一個地方的流行音樂就知道這個國家的國運,這在歷史上也有一些記載。比如說在《左傳》上就記載:吳國的公子季札他就很精通音樂。在魯襄公二十九年,季札出訪魯國。因爲魯國是周公之後,保存着完備的先王禮樂和各國的國風。季札到了魯國之後,就要求觀樂。當他聽到鄭風時,認爲鄭國的音樂過於細弱,沒有遠慮持久之風。於是他就說:鄭國將來亡國要比別的國家早。
結果怎麼樣呢?後來鄭國被韓國所滅,果然比宋國滅於齊國早了八十九年,比魯國滅於楚國早了一百一十九年。所以精通音樂的人,他通過觀察這個國家流行的音樂就能知曉甚至預測他們國家的治亂興衰。這裡面,也說明了音樂和政治相通的道理。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因此先王制禮來裁度萬事,修樂來導引心志。制禮是使人返回根本,修樂是勸人向善。故而觀察一個地方的禮樂,便可知其國家之治亂。
歡迎轉發點贊
▼點擊查看更多文章
公衆號後臺回覆“推薦”,可看到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