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逛了2個小時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有點模模糊糊的看法。你聽聽看。

比世界小,比人工智能大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

這幾天,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在上海舉辦。

說“世界”有點誇張。OpenAI沒來,Claude沒來。Genemi沒來。Meta沒來。Midjourney沒來。好多都沒來。不過微軟來了。算是代表世界了吧。

說“人工智能”有些保守。除了人工智能,炒菜機器人來了,出版社來了,視頻網站來了,筆記本電腦來了。好多都來了。但他們確實又都和人工智能有關係。算是廣義人工智能吧。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一個比世界“小”,比人工智能“大”的會。

但是,它依然是有意義的。

因爲,它把散落網絡各處的、質量參差的信息,篩選過濾完後,在你面前列好隊。並且配備人講解。等着你檢閱。你只要花128元門票,就能用幾個小時快速瞭解,你原來要研究幾個星期的課題。

所以,我昨天專門去了現場。花了2個小時逛了三個展廳。時間很短。所以只有些模模糊糊的感受。

不一定對。你聽聽看。

感知層,正在悄悄生長、快速進步

我的第一個感觸是:感知層可能會在角落裡爆發。

在WAIC,我看到一家用“腦電”技術,做康復訓練的創業公司。他們給患者的頭上,戴一個腦電監測設備。這個設備可以“感知”你的意圖。是想擡腿嗎?擡不動?那腿部的設備,給一些助力。康復早期,給的力大一些;康復後期,給的力小一些。這樣,逐步完成康復。

我還看到一家,做“觸覺”的公司。人類拿鉛球時,會握很緊;拿雞蛋時,會輕輕捏。人類可以根據物體,精準地用力。爲什麼?因爲人類能感知到你用力時,帶來的反作用力。然後隨時調整力度。這就是“觸覺”。有觸覺,機器人才能拿捏任何物體。

檢測腦電,獲得觸覺。這就是:感知。

當大模型如火如荼的時候,感知層,正在某個角落裡悄悄生長、快速進步。因爲,五感(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是人類智能的“前提”。感知層,也是人工智能的前提。

感知層的進展,非常值得關注。

現在的人工智能,學習的都是人類“咀嚼”過的知識。但這些知識,一定有被吃完的時候。那時候,人工智能必須從這個真實世界,用攝像頭,用收音器,用觸覺、用一切感知手段,直接獲取信息。

不太理解?

嗯。那你可能需要先了解一下,陸奇博士所提出來的“感知-思考-實現”思考框架。

“感知”的目的,是獲取信息。“思考”的目的,是做出決策。“實現”的目的,是採取行動。

有一次,我去北京拜訪奇績創壇的陸奇博士。

陸奇是原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百度集團總裁,Y Combinator中國首席執行官。在我心中,他是神一樣的存在。但他受人尊敬的原因,不是因爲頭銜的高度,而是因爲思考的深度。

陸奇博士,和我分享了一個理解這個多變的世界的思考框架:感知-思考-實現。

“感知”的目的,是獲取信息。“思考”的目的,是做出決策。“實現”的目的,是採取行動。就像人一樣。看見蘋果是“感知”,決定吃掉是“思考”,用手拿起“實現”。

科技每次對這三件事的躍升,就是新範式的新拐點。比如谷歌對感知(獲取信息)的方式的躍升,OpenAI對思考(做出決策)的方式的躍升。

(來源:陸奇博士)

所以,真正的人工智能,必須有眼睛、有鼻子、有耳朵。真正的人工智能,必須有感知。然後,模型(思考)的價值,纔會發揮到最大。

大模型軍備競賽的勝利者,也許是小模型

這次在WAIC,看到了很多國內大模型公司。百度的文心。阿里的通義。訊飛的火星。

從陸奇博士的思考框架去看,他們都是來解決“思考”這個問題的。

感知,可以用“敏銳不敏銳”來評價。思考,可以用“聰明不聰明”來評價。他們都很聰明。他們甚至是全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曉100國語言。還能陪你聊天,給你提供情緒價值。

但是,我們真的需要這麼聰明的模型嗎?你需要一個有9個博士頭銜的人,幫你改勞務合同裡的錯別字嗎?

在WAIC上,我看到了很多自稱大模型的“小模型”。比如法律小模型(他們自稱大模型)。醫療小模型(他們也自稱大模型)。

他們用“少”數據(比如歷史合同,過往病例 vs. OpenAI的全網數據),訓練“小”模型(幾億參數 vs. OpenAI的1750億參數),訓練出一些專有模型。很便宜,但很有用。

這次看完WAIC,有種感覺。“大幹快上,必須第一”的大模型軍備競賽,很快會退熱。“小模型”,可能是未來商業化的主力軍。爲什麼?

因爲便宜好用啊,朋友。

在思考的模型世界,少量的全才(大模型),會和大量的專才(小模型),共存很長時間。

感知。思考。然後是實現。

時代的殘酷與美妙

這次來WAIC,看到了很多機器人。雨後春筍一樣。不由得感嘆,時代的殘酷與美妙。

就在幾年前,我們還在爲波士頓動力的機器人,能跑能跳,怎麼都不摔跤而歡欣鼓舞。覺得這是機器人技術皇冠上的明珠。但突然一夜春雨之後,全球的科技公司,似乎都能做能跑能跳,怎麼都不摔跤的機器人了。

爲什麼?因爲科技樹上的另一條技術路線,突然被點亮了。

以前的機器人,頭腦簡單,所以合適要研究如何讓四肢發達。如何在智商很低的情況下,能跑能跳。但突然,大模型來了。突然,機器人變聰明瞭。以前用來訓練弱智機器人跑跳的技術路線,就沒必要了。怎麼跑?怎麼跳?不用教了。讓大模型自己學啊。

這不是一家公司戰勝另一家公司,是一條技術路線戰勝另一條技術路線。就像今天,隨便一家創業公司做的聊天機器人,都比蘋果做了十幾年的Siri,不知道聰明多少倍。

因爲科技樹被點亮,具身智能,空間計算,這些機器人方向的概念,越來越火。人工智能終於可以通過“感知”來理解世界,通過“實現”來改變世界了。

感知。思考。實現。

越看越覺得,這個世界的變化,超出所有人的認知。甚至應該超出參與創造這些變化的人。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擁抱這些變化呢?

不要走在主航道的前面,而要走在它的下面,或者旁邊

我有個朋友,很想擁抱人工智能。但怎麼擁抱呢?他說,他發現和OpenAI對話時,只能打字,不能用語音。他說,那我做一個語音插件吧。這樣,就能用語音和OpenAI聊天了。

我說,千萬不要。OpenAI只是沒騰出手來。等他騰出手來,他的下個版本,最多下下個版本,一定就有語音對話了。不要走在OpenAI的主航道上。你一定會被他的車輪碾死。

果然,ChatGPT 4,就自帶了語音對話。4o,即將推出實時對話。我朋友的這個項目,卒。

不走在主航道上,那應該走在哪裡呢?應該走在它的下面。

這次在WAIC上,我看到一家創業公司,做“高質量數學數據”。什麼意思?今天的大模型參加高考,文科超越了絕大多數人類,但數學一直考不好。爲什麼?

因爲大模型的智力,來自高質量的數據。大模型的數據庫裡,一直缺乏優質的數學數據。吉米多維奇的數學分析習題集(噩夢啊),偏微分方程的解法,數學奧賽的證明。基於這些數據訓練,大模型纔會變得聰明。

於是,這家創業公司,就專門構建這樣的數據集。然後,賣給大模型公司。你們淘金,我們賣鏟子。

在WAIC上,我還看到一家創業公司,做“小腦平衡算法”。這麼多公司要做機器人。機器人的核心之一,是不摔跤。怎麼做到?這家公司,不做機器人,只做“不摔跤算法”。然後,把算法賣給機器人公司。他說,現在機器人18羅漢中,5家公司用得就是他們的算法和服務。

這就是,走在主航道的下面。做底層的底層,幫助坦克鋪路。

有意思。

那什麼是走在主航道旁邊呢?

toB,還是toC,是個問題

人工智能的第一桶金,到底在toB,還是在toC,是個爭論不休的問題。

toB太難了,toC太捲了。

但是在這次的WAIC大會上,我還是看到了不少toB的案例。尤其是在視覺識別領域。

一家公司給我介紹,他們的AI“晶圓缺陷檢測系統”。

以前,人們是怎麼檢測一張光滑如鏡面的晶圓上,有沒有缺陷呢?用眼睛。我的天啊,這要耗費多大的人力啊。現在,這家公司用人工智能來檢測。他們把歷史上晶圓的照片,做好標記,然後“喂”給人工智能,讓它自己學習。突然,人工智能就具備了檢測晶圓的能力了。用人工智能檢測缺陷,比人要準確,還更便宜。

所以,toB到底有沒有機會?當然有。

個人可能因爲興趣而買。企業一定因爲效率而買。toB的企業,對效率更加敏感。人工智能的核心價值,就是提效。什麼是提效?就是用20萬,省下100萬。這樣的系統,一定是未來。

很多人覺得toB難做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想把興趣賣給企業。

都是年輕人,都是年輕人,都是年輕人

WAIC的一樓,都是些大公司。個人覺得,屬實沒什麼好看的。也可能是因爲熟悉吧。很快就走完了。然後就到了2樓。二樓的Future 100展區,真是好看。

Future 100,就是未來的100家公司。今天,他們是創業公司。

看完之後,除了感受今天大家都在哪些方向嘗試之外,更大的一個感受,就是:都是年輕人。

太年輕了。

一個小夥子,在大學裡和導師一起做項目。做着做着,這個世界即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再不休學就來不及了。然後,他就出來創業了。今天做的相當不錯。

我和他聊完,甚至有些震撼。真有點硅谷的感覺了。

我們經常抱怨,說機會都被60後,70後,80後抓走了。90後,00後沒機會了。但真的是這樣嗎?

60後抓住的,是下海的機會。70後抓住的,是房地產的機會。80後抓住的,是互聯網的機會。那90後和00後呢?90後和00後的眼裡,不應該盯着這些過去的機會。你們的機會在當下,在未來。人工智能,是所有60後、70後、80後這輩子都羨慕不來的機會。

滿眼都是年輕人。真的。這個世界,依然充滿希望。

要不要學編程?要。不但要學編程,還要學數學。

剛剛高考結束。很多朋友問我,孩子應該報考什麼專業。正好看完WAIC,說說我的看法。

有人說,未來人工智能會比人聰明,人唯一擅長的,就是創造力了。所以,應該學藝術。

學藝術很好。我沒有問題啊。但如果你問我的話,我會建議你,在有可能的情況下,學數學和計算機。

有人說,以後人工智能都會自己編程了,還學編程有用嗎?

這個邏輯有意思了。大部分中國人都會寫字,那你學寫字還有用嗎?有些能力,是別人會你就不用會了的。但有些能力,是別人會,你更要會的。因爲編程,就是一種“語言”,與人工智能這個物種溝通的語言。未來我們必須與另一個物種對話。學習編程,不是爲了編程,而是爲了理解這個物種。

編程,和數學。看完WAIC之後,我更堅定了自己的這個想法。

沒有人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變化。覺得創造力只屬於人類,可能也只是一種自大。

那孩子學什麼呢?

水面變化越快,就越要學底層的東西。因爲底層的數學不會變。爲什麼不會?因爲數學,不會就是不會。

未來,就在前方。但我卻被困在了現在。

回到WAIC。回到真實的世界。回到當下。

也許是因爲“人工智能”大會的原因,這次WAIC,是刷臉入場。挺好。我買完票後,就去刷臉了。

但是,在通往刷臉機十幾米的地方,有工作人員攔住了我。說要看購票記錄。我說是別人幫我買的。他說,那就看付款短信也行。我說我真沒有。我只帶了臉。不是說刷臉嗎?

他們說,那不行。萬一你是黃牛呢。沒有記錄,我不能讓你去刷臉。因爲我不知道你是不是真買了票。我說,我刷了臉,不就知道我是不是買了票了嗎?

我們就在那裡“玩”了5分鐘繞口令遊戲。

未來,就在前方10米。但是,我卻被困在了現在。

就10米。但看上去,卻是很長的路要走。而我們前行的最大的阻力,居然是人類自己。

哎。繼續努力吧。

P.S.

2024《進化的力量·劉潤年度演講》,正在籌備過程中。今年,我們年度演講的主題詞,是:總會花開。

所以,在10月26日到來之前,我們會不斷尋找那些在困境中盛開的花,和他們給出的解題思路。

既然說到了人工智能,最近,我們也注意到了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AI音樂定製服務。

這一下就引起了我們的強烈好奇。

所以,我想斗膽請求你,如果你或是你的朋友,就是提供AI音樂定製服務的創業者,歡迎你在留言區留下聯繫方式(不會放出),給我們一個專門請教的機會。

非常期待你的留言。感謝。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作者/ 劉潤編輯/ 二蔓版面/ 黃 靜

這是劉潤公衆號的第2304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