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良軍:構建“親清型”教師家長關係 | 教育隨筆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

有思想 有深度 生活即教育

教師與學生相處的同時,繞不過與家長打交道。一方面,教師關注學生的成長成才,哪有不與家長互通有無、經常性溝通交流的道理?另一方面,若教師與家長間不分彼此,勢必使得教師在處理教與學的關係、學生與學生的關係時處於被動,或左右爲難,或被迫屈從,進而有違教師職業規範,損傷自身名譽與形象。基於此,教師務必重視正確處理好與家長的關係。

“親”是正確處理教師與家長關係的前置前提。“愛人者,人恆愛之。”現實生活中,爲何許多教師既爲學生所擁戴,也同時爲學生家長所稱道?無他,愛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師要有“仁愛之心”,即人民教師這一高尚身份、神聖職業,決定了廣大教師要有大愛之心,才能更好的“傳道、授業、解惑”。教師與家長之間來往,理應如同親人那般親密、親切、親和,而不是冷冰冰、乾巴巴、硬邦邦。古往今來,好教師無不視學生爲自己的孩子,與家長來往就是“兩個家長”之間的聯絡,哪有不親的道理?以“親”爲彼此交往的前提,教師與家長間才能就學生的成長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求同存異、聚同化異,共同推動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全面進步。

“清”是正確處理教師與家長關係的關鍵和根本。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一定程度上,這正是對教師與家長來往、相處時最好狀態的生動描寫、精準刻畫。教師在處理“教師與家長”關係時,應在“親”的前提下做到“清”,彼此間清清白白、清清爽爽。對於家長一些明顯超出彼此交往界線的做法,教師應理直氣壯的予以謝絕、拒絕,而不能半推半就“成人之美”。要明白“吃人嘴軟,拿人手短”,這“軟”與“短”不僅表現在此後與家長打交道時的“心軟氣短”,也可能會表現在學生知道後的盛氣凌人,有恃無恐、咄咄逼人。只有站穩教師的立場,堅持“清”的原則,才能在與家長交往時不卑不亢,永葆冰清玉潔的高貴品質、超凡脫俗的優雅氣質。

構建“親清型”教師家長關係,教師需“吾日三省吾身”,不斷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做師先做人,做人先修德。說明教師之“師”首先在崇高的師德,其次纔是深厚的專業功底、卓越的教學能力。單一的視自己爲“教書匠”,只能淪爲“工具人”,難免在外部環境的影響下、市場經濟的裹挾中,離“人民教師”的初心使命越來越遠。初心易得,始終難守。身爲教師,應該時刻不忘“我是誰”,時常自問“爲了誰”,才能始終保持人民教師應有的志氣、骨氣和底氣。前人前輩是一面鏡子,主動與之對標對錶,找差距、補短板,方能更好地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切實做到“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構建“親清型”教師家長關係,學校將其納入日常教師隊伍管理的重要議事日程,成爲學校着力開展師德師風建設的“重中之重”。師德師風既是學校辦學風貌、整體面貌的直接反映,又關乎學校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和持續力,所以必須成爲教師隊伍建設的“重中之重”。一方面,要在常態化開展師德師風建設中,專門專題研究如何構建“親清型”教師家長關係,使廣大教師的內心自覺遵守、行爲積極遵循;另一方面,規章制度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把構建“親清型”教師家長關係寫進學校相關規章制度中,凡事按規章辦事、一律依制度行事。此外,家校定期溝通聯絡時,也應將構建“親清型”教師家長關係的理念傳導給家長,使其規範自己的言行,明白老師“一片冰心在玉壺”,不會挑肥揀瘦、厚此薄彼,而是一視同仁,讓所有學生都公平公正的感受到老師的溫暖、溫馨與溫情。

國內刊號CN51-1677/G4

國際刊號 ISSN1672-8181

選自 |《時代教育·行知縱橫》(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學術指導)2022年7-8月刊/欄目:教育隨筆

作者 | 劉良軍,湖北省荊門市委黨校教授

編輯 |張競之

這是我們爲你準備的第1038次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