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中國科幻電影終於啓程了

如果說年初上映的《流浪地球2》在一月份就預定了2023全年最佳國產電影,不算過分吧。

春節期間,很多人選擇了這部完全沒有賀歲氣氛的科幻電影,包括我家兒子和他的小夥伴們。走出影院,當我好奇地想要知道他們的觀後感時,這幫還沒有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懵懂少年給我的回答是,“先讓我緩緩”。顯而易見,這些孩子已經意識到自己見證了一部足以載入科幻電影歷史的作品,儘管還沒有完全看懂。

《流浪地球2》長達三個小時的篇幅,導演既爲科幻愛好者安排了忠於原著的硬核情節,同時也照顧到了普通觀衆看個大片的基本需求。而鑑定一部科幻電影成功的重要標誌,就是能否讓非科幻愛好者也能夠接受,《流浪地球2》的破紀錄的票房和遠超同期賀歲片的高分評價足以證明這部科幻電影的成功。

相信許多沒有看過原著的觀衆在看完眼花繚亂的前半部電影之後,留下印象的只有那部上天入地的太空電梯。而對於電影后半部突然將焦點從地球轉向月球會感到有點跟不上節奏,畢竟電影名字不是《流浪地球》嗎?

電影前半部分努力地在還原劉慈欣原著中宏大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人類面對着一顆逐漸衰竭的太陽,不得不在各種逃生計劃中做出艱難的抉擇。

《流浪地球》令人感到震撼的並不只是來自於那些宏大的場面,還有電影從始至終一直在試圖和觀衆探討的那個問題,人類社會是否需要爲一百年後的危機而放棄現在的生活?

最終電影給出的答案是,“流浪地球”。

電影后半部分,導演高明地安排了通俗易懂的非科幻情節,讓普通觀衆也能感受到這部科幻電影的震撼力。

所有人都能看懂,電影中的這些普通人爲了一個並不怎麼讓人看得懂的目標,而做出了極爲英勇的行爲。

《流浪地球2》相比第一集有一個明顯的改進,就是弱化了吳京扮演的宇航員角色,電影中真正出彩的是李雪健扮演的駐聯合國代表和劉德華扮演的數字工程師,這樣的演員陣容更加能表現出劉慈欣科幻小說背後強大的人文內涵。

電影中最讓觀衆感到震撼力的一幕恰恰是一個與科幻無關的情節,當中國先遣隊遲遲無法開啓根服務器,面對作戰指揮的強烈質疑,李雪健扮演的駐聯合國代表給出了一個擲地有聲的回答,中國人答應過的事情一定會做到!

《流浪地球2》結尾的一幅畫面將會載入中國科幻電影歷史,執行完起爆程序的宇航員疲憊地倚靠着核彈裝置坐在月球地面,在倒計時歸零之後,他們擡頭遙望了自己的地球家園最後一眼,平靜地按下核彈起爆的扳機。地球從此擺脫月球引力開始流浪,而這些孤獨的宇航員卻永遠留在了月球。

從《流浪地球1》走到《流浪地球2》,最讓人驚喜的是我們依稀看到了一條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道路。

當下的中國電影工業,在資金實力上和科技能力上都能做出不亞於好萊塢科幻大片的效果,然而我們看到的《流浪地球》絕對不是一部簡單堆砌電腦特效的視覺電影,強大人文內涵纔是中國科幻電影的未來。

好萊塢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經將電影特效推向了巔峰,代表作品要算是2009年詹姆斯·卡梅隆那部當時創下歷史票房紀錄的《阿凡達》。即使是2022年上映的《阿凡達2》,也沒有在電影技術上多少革命性的進步,留給中國科幻電影創新的空間相對有限。

值得慶幸的是,中國科幻電影走上了一條既沒有怪獸也沒有外星人的道路,顯然對於從小看着《西遊記》長大的中國觀衆來說,這些噱頭並沒有多少吸引力。然而正如同中國電影的發展,中國作爲一個後發國家正在以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成爲世界性的大國,中國是目前少數幾個真正在探索宇宙奧秘和思考人類命運的大國。只有在這樣的國家纔會誕生《流浪地球》這樣“上帝視角”的作品,而這種充滿人文內涵的中國科幻電影才能走向其他國家無法企及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