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國彰邊走邊拍臺北道
臺北水源路。(林國彰攝)
攝影家林國彰出版《臺北道》攝影集,用鏡頭解讀臺北。(大塊文化提供)
「臺北,是一座地理和歷史患了健忘症的城市。我只有拍下來,沒有其他。」攝影家林國彰遊走臺北街頭,拍上班的民衆、上學的小朋友、公園運動的人等,感覺構圖很隨興自在,事實上,當他將眼前一切凝結在黑色框框時,卻成爲一個不可思議的瞬間,而這正是臺北的日常。按下手機快門,林國彰用鏡頭解讀臺北。
林國彰曾經獲得金鼎獎雜誌類最佳攝影獎、韓國東江國際攝影節最佳外國攝影家大獎以及荷蘭世界新聞攝影比騫日常生活類金眼獎等,七○年代受報導攝影啓蒙,自學攝影,認同攝影信念,以「看見、紀錄、幫助」六字,關懷人的生活、生命與生存現況,鏡頭背景常聚焦社會風景與城市地景。他認爲攝影是長期觀測,須不斷重回現場,重複按下快門,在快門一鬆一緊中體驗。
《臺北道》是林國彰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的同名專欄,誠如他的攝影好友林柏樑爲文所言,「國彰安靜而內歛,好讀書、愛思考,因爲耳疾而長年戴助聽器,他和外界有如隔着一片透明玻璃,看起來好像是缺點,對於喜歡拍攝靜照的他反而是某種優勢,讓他可以更冷靜看待眼前的一切,就像攝影常常被比喻做一種『無聲的語言』。」
林柏樑指出,十年前國彰太太生病,他因此中斷在廈門的長期攝影計劃,專心陪伴太太治療、運動,藉山水療愈身心。他出門漸漸不再帶相機,無形中養成用手機拍照的習慣。這本《臺北道》就是他在陪伴夫人散步運動的空檔,以手機拍攝的作品,從六萬張影像檔中,挑出其中的102幅,內容是臺北的裡裡外外,以地理爲經、歷史爲緯,擷取當下。
寡言的林國彰在他唯一一場新書發表會上面對發問,一貫以句點作答,猶如他爲攝影作品所配的文章,句句以句點分割,所以當主持人、攝影家沈昭良詢問他:「你會給想走攝影這條路的年輕人什麼建議?」時,他一句「要自己去找啊」讓現場瞬間冒出許多「句點」,幸得主持人拋出「要多讀書,他看很多書」化解。從林國彰行文即可看出老派攝影家在句點間關懷生命、回顧歷史,始終具備另只看透人間的眼。
《臺北道》的出版並沒有讓林國彰停下腳步,他依然行走在臺北街頭,誠如他書中最後一張照片文字所言,「光一直在。日以作夜。光的後面是什麼。無人知曉的暗。沒有光哪來暗。暗藏影。暗藏不住光……」攝影家邊走邊拍,仍在尋找屬於臺北街頭的那道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