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保淳快評》「備戰」與「戰備」

我們對和平盡過怎樣的力量呢?「備戰」是已經準備要打仗了,又豈能「避戰」?圖爲後備軍人教召訓練。(資料照/黃世麒攝)

從蔡英文的「備戰」二字中,其實我嗅出了戰爭的煙硝味。臺灣固守孤島,能自保已經萬幸,當然不可能派兵出征,因此,「備戰」就是等如積極因應即將可能爆發的兵燹,而且是以臺灣爲戰場的。

「戰備」與「備戰」,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戰備」是必須在承平時期,就應積極訓練,以防一旦擦槍走火、事發倉促,仍然可以因應的防範措施,這也是當初義務役必須有2年,甚至3年的原因。役男受過2〜3年的軍事訓練,雖未必能夠達到正規軍的水準,至少還可以充作「後備」。但自從2000年開始,逐年遞減,到2013年,則僅僅剩下4個月。4個月的軍事訓練,成效能有多大,這是衆所皆知的,更何況,還有替代役一項,簡直形同雞肋,若有而實無。

這羣「後備」人員,其實是無法上戰場的,真正能赴第一線作戰的,恐怕只有正規軍,目前臺灣約有將近19萬的部隊,這纔是主力,但也不可能出境攻敵,只能固守前線。但是,近幾年來,國軍的訓練與資源能力,逐年削減,「能戰」與否,在大多數人心中,向來是存有疑問的。換句話說,在「戰備」上,其實還是有待加強,必須有連續多年的精實計劃及步驟的。

「戰備」當然除了軍事人員外,更重要的是武器裝備,在臺灣不具有研發能力的情況下,只能仰賴美國,但其所願提供的軍備,其實不但價格高昂,且往往未切實用,與對岸相衡,優劣之勢明顯。在「戰備」未能充分齊備下,突然宣佈要「備戰」,其實是有點「驅市人而戰」的,「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難道真的要讓這些後備軍人奔赴前線嗎?

「備戰」者,「準備戰爭」也。我們真的「準備」好了要與對岸開戰嗎?果真開戰,戰場一定是在臺灣本島,無論是否能夠打勝仗,都將是玉石俱焚的局面,臺灣至少將後退50年以上,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的。

「備戰」是緊急情況,迫不得已的,是在「和平」已無任何希望,不得不挺身而出,做自我捍衛的。「沒有人希望發生戰爭」,這就是「避戰」,這就是「和平」,試問,我們對和平盡過怎樣的力量呢?「備戰」是已經準備要打仗了,又豈能「避戰」?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