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來首見緊縮 7月製造業PMI 驟降至47.8

臺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

新增訂單和生產指數大跌,7月臺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斷崖式下跌,指數大跌5.8點,是2012年7月此一指數創編以來單月最大跌幅,指數也因而中斷先前連24個月的擴張(指數高於50),跌至47.8、是兩年來首度轉爲緊縮。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傳章表示,7月PMI轉爲緊縮且大幅下滑,主要是領先反應景氣動態的新增訂單指數和生產指數均大跌的影響,其中新增訂單指數已連續四個月緊縮,7月更大跌10.8至36.6,且是2020年6月以來最快緊縮速度。至於經季節調整後的生產指數,僅6月維持一個月的擴張,7月隨即轉爲緊縮,指數回跌7.8至43.8。

7月PMI的五項組成指標中,新增訂單緊縮,生產轉爲緊縮,人力僱用與存貨擴張,供應商交貨時間轉爲下降。六大產業中,四大產業的電子暨光學、電力暨機械設備、基礎原物料、化學暨生技醫療等均緊縮,僅交通工具與食品暨紡織二產業仍呈現擴張。

張傳章認爲,PMI的變動主要是與前一個月做比較,不能僅看單一指標,例如國發會6月景氣燈號維持綠燈但分數下滑,7月中央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CCI)創近13年新低,綜合相關指標數據研判,臺灣經濟確有走緩現象,政府雖陸續祭出刺激經濟與消費措施後,因應趨緩現象,未來應再加大刺激力道。

製造業對未來六個月的展望也已連續三個月呈現緊縮,指數較6月下滑7點至30.1,創2020年5月以來最快緊縮速度。張傳章指出,六大產業中,五大產業回報未來六個月展望呈現緊縮,即電力暨機械設備、電子暨光學、基礎原物料、化學暨生技醫療與交通工具等產業,僅食品暨紡織產業持平。

觀察製造業的壓力來自去庫存,張傳章分析,受到終端需求持續緊縮的影響,製造業去庫存壓力居高不下,部分業者若撐不下去,可能暫停或調整資本支出,反應在終端產品價格上漲,及交貨期延長。他建議,企業應調節應收付帳款、篩選客戶、提高現金部位,降低資金斷鏈風險,準備足夠的現金流,面對下半年的不確定性提早做好周全準備。

(相關新聞見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