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建言|全國政協委員,四川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林罡:構建普惠金融生態圈鏈

本報記者 張漫遊 北京報道

經歷了十年的發展,多層次普惠金融供給格局逐步確立,普惠金融產品服務持續優化。作爲五篇大文章之一,普惠金融於2024年開啓了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地方法人銀行是普惠金融的支柱力量。面對普惠金融的新發展目標,地方法人銀行如何滿足普惠金融綜合金融需求?全國政協委員,四川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林罡在全國兩會期間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時表示,銀行要從強化體制機制建設、創新投融資服務模式、加深普惠金融認識等方面共同發力,構建包含信貸、儲蓄、理財、支付、匯兌、保險在內的綜合金融服務體系,實現多渠道對接、跨界協同,形成普惠金融生態圈鏈。

構建多層次供給格局

談及普惠金融未來五年發展的主要目標,國務院發佈的《關於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指出,未來五年,高質量的普惠金融體系基本建成。重點領域金融服務可得性實現新提升,普惠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邁出新步伐,金融基礎設施和發展環境得到新改善,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取得新成效,普惠金融促進共同富裕邁上新臺階。

在此背景下,林罡認爲,作爲城商行,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穩妥探索成本可負擔、商業可持續、特色化服務的普惠金融發展模式,全面提高普惠金融服務覆蓋面、可得性和滿意度。

關於滿足普惠金融綜合金融需求的具體落點和抓手,林罡分析稱,主要有四方面:一是強化體制機制建設,提升普惠金融發展內生動力,推進常態長效可持續發展。以國家政策和監管要求爲引領,制定合理的普惠金融發展政策,進一步完善普惠金融敢貸、願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

二是創新投融資服務模式,優化普惠金融供給結構。聚焦重點客羣,開發符合客戶特點和需求的產品服務,從重抵押、重擔保的授信模式向多維度全景式授信模式轉變。推出更多場景化、線上化的信貸產品,提升中小微企業用款便利性。

此前,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有關負責人亦強調,下一步要構建多層次供給格局。指導地方法人銀行結合自身定位,強化普惠金融戰略導向,利用人緣、地緣優勢,着力服務當地小微、“三農”客戶。

三是加深普惠金融認識,針對服務不足領域,創新開發特色產品。聚焦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日常經濟活動需求,加強對信貸、理財、支付、諮詢等綜合性金融產品和服務的統籌發力,讓更多市場主體和人民羣衆都能享受到普惠的金融產品服務。

記者注意到,在《實施意見》中,亦提出“提升民生領域金融服務質量”,具體包括支持具有養老屬性的儲蓄、理財、保險、基金等產品發展。

四是堅持政策引領,加強金融機構協同。加強與國家政策性銀行轉貸款業務合作,聚力雙方優勢,將金融活水引向小微企業。深化非銀機構合作,通過銀擔再擔分險機制、費率優惠、“一區一策”等方式,精準支持實體經濟和小微企業健康發展。

提高普惠金融服務覆蓋面、可得性和滿意度

“作爲城商行,四川銀行意識到,普惠金融工作雖然取得了長足發展,但離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仍有差距,在有效滿足人民羣衆金融需求、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和重點領域方面還有待加強。”林罡說。

林罡建議,銀行業金融機構尤其是地方法人銀行要做好“普惠金融這篇大文章”,必須堅持黨的領導,踐行金融的政治性、人民性,以高質量轉型發展爲目標,錨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聚焦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日常經濟活動需求,通過戰略引領、機制建設、產品創新、服務優化、科技賦能、人才支撐,構建包含信貸、儲蓄、理財、支付、匯兌、保險在內的綜合金融服務體系,實現多渠道對接、跨界協同,形成普惠金融生態圈鏈,全面提高普惠金融服務覆蓋面、可得性和滿意度,助力城鄉融合、區域協同和共同富裕。

從四川銀行的實踐看,圍繞做好普惠金融這篇大文章,該行已從多方面持續發力。

林罡介紹稱,在普惠小微貸款規模方面,截至2023年年末,該行普惠小微貸款規模餘額實現較開業初期翻兩番,普惠小微貸款增速連續兩年超100%;在產品創新方面,該行已推出20款普惠小微產品,構建“標準化+非標準化”產品體系;在科技賦能方面,四川銀行加快產品數字化和線上化轉型,開發落地自建供應鏈金融系統,高效助力產業鏈上下游小微企業發展;在小微貸款優惠定價方面,該行普惠小微貸款加權利率較開業初期下降186個BP,切實降低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在創新推進鄉村振興方面,四川銀行構建“天府糧倉 數字鄉村”工程,推出四川省“天府糧倉”省級公用品牌旗下首款金融產品“蜀農一卡通”,2023年年末,全行涉農貸款餘額超615億元,三年年均增長率達79%。

東方金誠方面分析稱,《實施意見》中繼續強化涉農金融服務,包括強化糧食安全金融支撐,支持農村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支持重點羣體就業創業,以及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金融服務,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該公司判斷,這方面政策性金融機構將發揮重要作用。

(編輯:朱紫雲 校對:張國剛)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