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建言丨全國政協委員洪明基:推動餐飲品牌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 鍾楚涵 蔣政 上海報道
2024年以來,我國居民餐飲消費意願和偏好出現明顯變化,餐飲商戶主體數量保持增加,供大於需導致行業價格競爭加劇。在此背景下,在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合興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洪明基帶來了關於推動平臺與餐飲品牌高質量發展方面的提案,助力行業良性發展。
洪明基認爲,從政策環境和行業發展角度,宜重點關注減少行業限制和監管成本,通過市場機制進一步調節行業供需關係,併發揮協會、平臺多方作用加強對行業的支持引導。
推動餐飲品牌高質量發展
對於整體餐飲行業,洪明基指出,2023年年初開始的餐飲開店潮在2024年仍在延續。商戶數增速超過行業增速,商戶平均份額被攤薄,降價促銷成爲大多數商戶的主要競爭手段。
洪明基進一步指出:“隨着消費者的需求發生變化,商務宴請場景減少,可以提供高性價比餐品和滿足個性化就餐場景的品類如自助餐、小吃快餐等增長迅速,高客單價的正餐品類如火鍋、國際美食等市場份額減少,低價品類增長更快是行業價格下降的結構性原因。自建供應鏈或者與三方供應鏈合作已經成爲衆多餐飲企業提升門店效率、降低採購成本的主要途徑。產業化推動行業連鎖化進程,預計2024年餐飲行業連鎖化率將比2023年提升3個百分點左右,連鎖化率帶來的成本優化也推動了行業價格下行。”
除此之外,洪明基指出:“2024年以來,新開店商戶主體從老餐飲門店橫向擴張轉爲大量餐飲新人入場。餐飲行業作爲投資門檻相對較低的經營品類,吸納了大量創業人羣。根據新商戶問卷調查結果,約有六成的新開門店老闆之前沒有接觸過餐飲行業。大量新創業商家缺乏餐飲運營經驗,且餐品同質化較爲嚴重,多傾向於以低價方式快速積累客源,本身生存能力較弱,也對老商家的價格造成了較大沖擊。一批服務能力差、存活週期短的餐飲加盟商通過無序加盟圈錢,引導加盟商家盲目降價,也加劇了行業低價內卷。”
在此背景下,洪明基提出以下建議:一是引導媒體客觀傳遞行業信息。加強對餐飲行業創業與經營情況的報道,向餐飲創業人羣傳遞行業專業化和競爭強度很大、投資餐飲需要理性調研和謹慎決策的客觀聲音,宣傳推廣具有地域特色、文化內涵和創新菜品的餐飲品牌,通過優秀案例引導創業商戶通過差異化競爭,推動行業從低水平價格競爭轉變爲圍繞品質、服務、創新特色等要素的高水平競爭。
二是充分發揮行業組織作用。支持協會面向社會發布行業景氣、競爭熱度和加盟品牌運營服務能力評價等行業信息,爲新餐企、小餐企經營決策提供參考,出臺餐飲行業加盟相關標準,整治無序加盟亂象,引導加盟行業規範發展。
三是降低餐企經營成本。建議各地商務部門對於用工不減員和增員的,予以適當成本補貼。各地市政相關單位對於餐飲企業用水用電予以階段性優惠,對於不能使用明火的購物中心餐飲門店用電實行分時電價,餐飲高峰時段執行民用電價格。建議消防部門和燃氣部門擴大指定消防設計、設備安裝和維護複合資質企業名錄,適度減少消防不合規的罰款力度。
四是提升行業產業化和數字化水平。建議各地商務部門聯合行業協會和企業主體積極拓展線上渠道,應用數字化管理工具提升運營水平。通過稅收優惠、補貼等方式支持商戶開展數字化轉型和供應鏈優化。鼓勵生活服務線上平臺提升數字化服務能力,爲餐企提供市場調研、選址支持等開店前期服務,定向觸達營銷助力新店度過爬坡期。
五是鼓勵平臺出臺舉措幫扶商戶。建議平臺積極根據行業最新動態和商戶需求,推動行業生態優化,減少營銷活動與流量排名掛鉤、精簡活動削減無效營銷,並通過流量和現金補貼、縮短商戶賬期、幫助商戶提升線上經營能力等手段幫扶餐飲商戶。
推動中國餐飲國際化
洪明基指出,中餐作爲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既是民生經濟的支柱產業,也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近年來,中華文化在全球的傳播力度不斷加大,從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到各類文創產品,中國文化正逐步走向世界,收穫了廣泛的認可和喜愛。與此同時,餐飲文化作爲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具備強大的國際影響力和傳播潛力。
但當下中餐的國際化進程仍然面臨諸多挑戰,對此,洪明基指出:“缺乏專門的政府機構統籌規劃、品牌國際化程度較低、文化推廣手段有待加強,這些因素制約了中餐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力,儘管中國電影、國潮品牌在全球市場已初具規模,但中餐的品牌塑造和文化傳播仍顯不足,缺乏類似《哪吒》這樣的全球熱門IP來助推餐飲文化的傳播。”
在此背景下,洪明基提出建議:設立專項扶持基金,強化政策引導,重點支持不同區域的知名餐飲企業出海和海外中餐品牌建設、供應鏈搭建、本土化研發等金融服務,對中小餐飲企業給予貸款貼息和風險補償。鼓勵地方政府配套資金,探索“政府+行業協會+企業”的聯合投資模式。
優化跨境合作機制,推動中餐標準化與品牌化建設,與重點國家簽訂檢驗檢疫互認協議,簡化原輔料出口流程,推動中餐食材納入國際採購清單。
制定中餐國際標準體系,制定《中餐國際化操作規範》,覆蓋烹飪工藝、食品安全、營養標識等領域。加快預製菜國標制定,明確原料、加工及標籤標準,消除海外消費者疑慮。
打造全球中餐品牌矩陣,構建人才與技術創新體系,深化文化傳播與產業融合,遴選“中華老字號”和新興連鎖品牌,通過“一帶一路”沿線佈局示範店,形成“旗艦店+社區店”網絡,推動餐飲企業發展跨境電商和海外連鎖經營,打造全球文化IP。
推動數字化與綠色轉型:鼓勵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在中餐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推廣低碳包裝和節能廚房設備。
舉辦“國際中餐日”系列活動,支持全國性行業協會聯合海外華人社團,開展中餐非遺展演、烹飪大賽、美食品鑑。建設“中華飲食文化數字博物館”,通過VR技術展示中餐歷史與技藝,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傳播。
推動“餐飲+文旅”融合:將地方特色餐飲納入國際旅遊推廣項目,如“川菜+熊貓文化”“粵菜+海上絲綢之路”主題線路。推動中餐產業鏈全球化佈局,形成“標準輸出+品牌輸出+文化輸出”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編輯:於海霞 審覈:孫吉正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