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後尋找資本市場新機遇,專家:本輪AI產業趨勢纔剛剛開啓

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於3月11日閉幕。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有哪些亮點?面對全球產業變革與國內高質量發展需求,哪些領域將成爲政策聚焦的重點?在宏觀政策的驅動之下,資本市場將迎來何種發展機遇?

永贏基金權益投資部聯席總經理李文賓和光大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張旭做客界面新聞直播間,分享了他們的看法。

針對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李文賓表示,其中有三點讓他印象深刻。一是明確“出臺實施政策要能早則早、寧早勿晚,與各種不確定性搶時間,看準了就一次性給足,提高政策實效”,較去年底經濟工作會議更顯緊迫,顯示出對於政策時效性的重視。

二是首次提出“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並將“大力提振消費”列爲今年的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務,同時推出“完善勞動者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落實和優化休假制度”等具體舉措,有望打開後續消費提升的空間。

三是報告強調要“注重傾聽市場聲音,協同推進政策實施和預期引導,塑造積極的社會預期”,決策層對於預期管理的重視,有利於疏通共識形成上的堵點。

具體看報告內容,GDP增速目標連續三年設定爲5%左右,但CPI漲幅目標從3%下調至2%。在海外需求不確定性上升、國內消費動能趨緩的背景下,如何理解這一目標的延續性?對此,李文賓指出,事實上,此前各省市兩會在制定年度目標時,CPI漲幅目標已普遍調整爲2%左右。

本次政府工作報告同樣將目標下調至2%,一是近年來CPI持續低位運行,2023年和2024年已經連續兩年僅爲0.2%,2%是一個更加務實的目標。

二是,參考美日歐等主要市場貨幣政策,2%的通脹目標也是一個在長期實踐中行之有效的執行標準。2%的CPI漲幅目標設定後,與實際情況更加切合,有望對今年央行等相關部門的政策執行形成更加強的約束,也顯示出決策層對於名義增長環境改善的重視。

在明確經濟增長與物價調控目標後,財政政策的積極發力成爲實現預期目標的重要支撐。赤字率提高至4%(赤字規模5.66萬億),疊加地方政府專項債新增4.4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特別國債5000億、合計新增政府債務總規模達11.86萬億元。這是否意味着財政政策已進入“強刺激”模式?

李文賓對此表示,2025年雖然新增政府債務總規模較大,但從政策意圖上更傾向於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等多重目標的平衡,不是單純爲了追求短期經濟增速的大幅提升。2025年財政政策並非單純依靠大規模舉債和支出,而是多種政策工具協同發力。如除了赤字安排、專項債等,還有超長期特別國債、特別國債等,這些資金的使用方向都有明確的規定和指向,如用於國家重大戰略實施、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等。

李文賓指出,對於經濟拉動效應而言,政府擴大債務規模增加支出,會通過拉動銀行信貸等一系列具備乘數效應的手段拉動GDP增長。歷史來看,財政乘數大約在0.6-0.8左右,基於今年近3萬億的財政增量來計算,預計將拉動經濟1.3個點左右。

股票市場方面,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加強戰略性力量儲備和穩市機制建設,如何理解“戰略性力量儲備"和“穩市機制建設”的提法?

李文賓指出,要理解資本市場“戰略性力量儲備”,首先需要理解資本市場定位的戰略性提升。去隨着過去三十年的發展壯大,以及2019-2021年居民通過公募基金加速入市,當前資本市場已經一定程度成爲居民的錢袋子,對於打破當前國內內生型需求不足、經濟螺旋性通縮壓力具有重要意義。

本次兩會,“優化和創新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更大力度促進樓市股市健康發展”的表述,顯示出決策層對資本市場的呵護。

“考慮到我國資本市場的規模,戰略性力量儲備應該具備一定規模,並且體現出立體化、多層次特徵,將長期市場穩定保障力量和短期風險應急資金相結合,在維護資本市場穩定、提振投資者信心等方面形成合力。”

李文賓認爲,平準基金或許是最佳答案。平準基金是在市場出現劇烈波動且無法自主調節的時候,通過逆向操作,緩解市場過度波動風險。在本次兩會中,也有多位人大代表建言設立平準基金。在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加大的情況下,目前設立平準基金是必要的,可以進一步加強市場穩定的保障,防範大的市場波動出現。

兩會定調之後,後續政策落地值得期待。今年最看好哪些投資主線?哪些領域和板塊的投資機會需要更加重視?

李文賓表示,一方面,受益於 “兩新”政策加力擴圍的汽車、家電、消費電子等商品消費需求有望持續提升;另一方面,影視傳媒、旅遊等多業態的服務消費作爲符合消費升級和擴容的大方向,有望成爲本輪擴大消費的重要動力和主要增量來源。

其次,經濟轉型背景下,發展“新質生產力”仍是政策關注的重點方向,以AI、高端製造爲代表的科技成長行業有望持續成爲資本市場的結構性亮點。預計後續財稅、金融等政策將繼續加大對於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人工智能+”將成爲重點方向。本輪AI產業趨勢纔剛剛開啓,是值得中長期關注的重要主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