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價碳費 拖累綠色競爭力

環境部九日召開第五次碳費費率審議會,委員們初步建議將起徵價區間訂爲每公噸三百至五百元,並建議每兩年調升一次費率,期望在二○三○年可以達到每公噸一二○○至一八○○元。優惠費率的具體數字則於下次審議會再作討論。部分產業協會對此表示擔憂,認爲費率過高,將增加營運成本,並指出臺灣的碳費水準高於日本。

然而事實上,臺灣的碳費制度因設有優惠費率,再加上最終指定目標相較於原先草案已有放寬,讓多數企業能夠「看得到、吃得到」。換言之,大部分企業最終適用的碳費費率將是較爲寬鬆的優惠費率B。再者,高碳泄漏風險企業還享有排放量調整係數值的折扣。若優惠費率如彭部長所宣稱僅爲百元上下,這些企業實際上只需繳交廿元的碳費,遠低於日本的碳價水準。即便依一般費率三百至五百元計算,高碳泄漏風險企業的實際碳費也僅需繳交六十至一百元。因此,雖然企業宣稱費率過高,但實際負擔遠比現在宣稱的數字來得低。

一些企業以「日韓碳價較低」爲由反對碳費,然而臺灣的碳費相較中日韓等鄰國起步已相對緩慢,原訂於二○二四年上路,如今又延緩一年。企業因此避免了承擔過去數年的排碳成本。同時,各國也都在制定更嚴格的碳定價,如中國全國碳市場預計今年納入水泥、鋼鐵、電解鋁,綜合價格收盤價也於今年突破一百元人民幣。韓國也於今年開始制定第四階段,欲重新整頓運作不善的排放交易體系並提升碳價,足見各國的碳價趨勢只會不減反增並擴大覆蓋範圍。

若臺灣碳費費率偏低,將無法釋放足夠的價格訊號來驅動企業減碳,這不僅會削弱臺灣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還可能錯失將危機化爲轉機的契機。尤其在二○二六年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正式實施後,企業將不得不向歐盟繳交碳關稅,若臺灣碳費費率過低,並不利於將資金留在國內做本地減碳技術的投資之用。此外,有愈來愈多國家也計劃實施碳關稅,臺灣碳價需要與國際接軌,方能將相關資金留在國內,促進本地減碳。

碳定價作爲遏止和減輕溫室氣體污染、推動投資的重要政策工具,受到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重視。碳價高階委員會建議,二○三○年碳價必須達到每噸六十三至一二七美元,纔有機會將升溫控制在不超過攝氏二度的目標。丹麥、加拿大、荷蘭等國已宣示二○三○碳價將超過一百美元,新加坡也規畫碳價將在二○三○年提升至卅七至八十美元。若現階段起徵價過低,未來企業將面臨更急劇的碳價上漲壓力。倫敦政經學院研究團隊今年針對臺灣碳定價的研究也指出,臺灣的優惠措施導致臺灣實質碳價落後於其他國家,預計在二○二六年開始產生明顯差距,將對臺灣產業發展造成重大影響。

更重要的是,工總跟商總代表埋怨碳費將增加其經營成本時,卻未意識到過往由於油電價格補貼,其事實上享有排一噸碳高達臺幣一千元以上的補貼。當前每一噸新增的排碳量,都會加劇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外部成本相當於每噸五七○○元以上。碳費的課徵只是矯正這歷史性不公平的第一步。不應一方面高喊ESG,另一方面卻抵抗合理碳費的推動。經濟部也不應再保護這些排碳巨嬰,拖累臺灣綠色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