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亞德之戰:馬扎爾蠻族的歐洲霸業走向失敗
公元933年,整個西歐大陸依舊籠罩於馬扎爾蠻族的恐懼之下。由於在普雷斯堡和萊希菲爾德平原連吃敗仗,以東法蘭克爲首的日耳曼諸邦皆放棄抵抗,心不甘情不願的向遊牧索取者納貢。直至新王亨利三世登基,推動新一輪全面軍事改革,才逐步扭轉原先的被動挨打局面。
其中,里亞德之戰就是雙方實力平衡發生變化的開端。雖然規模不大、成果有限,卻讓屢遭挫敗的日耳曼人不再害怕與馬扎爾強敵對抗。
馬扎爾騎兵的劫掠範圍 超過很多人想象
早在912年,原爲薩克森公爵的亨利被康拉德一世指定爲繼承人,成爲東法蘭克歷史上的首位本土君主。此前,王室貴胄皆源於加羅林世系,擁有無可爭議的法國血統。故而在封建效忠關係外,往往容易與臣屬們顯得格格不入。以至於相互猜忌,進而影響到軍事部署等重大決策的制定和執行。通常表現爲君主躲在安全的後方靜觀其變,領主們要麼在動員時陽奉陰違,又或者在戰場上自行其是。作爲敵手的馬扎爾人善於加以利用,不斷削弱中央王權勢力,甚至有取而代之的狼子野心。
好在上述情況在亨利登基後得到明顯改善。不僅因爲其家族來自德意志本土,還在於薩克森曾被大肆擴張的法蘭克人瘋狂屠戮。如今卻強勢上位,完全符合大部分封建領主的潛意識預期。因此,無論推動制度改革還是領兵參戰,都對習慣講德語的將士們更有感召力。
綽號捕鳥者的 亨利三世
與此同時,馬扎爾人對西歐各地的劫掠還在愈演愈烈。先是深入德意志腹地燒燬不萊梅城,繼而襲擊薩克森、洛林施瓦本和法蘭西。隨後重返亞平寧半島,迫使意大利的倫巴第人重新簽訂納貢協議,主動讓出去往普羅旺斯等地中海沿岸地帶的通道。儘管在達爾馬提亞遭克羅地亞山民阻擊,仍舊不妨礙他們嘗試佔領水城威尼斯,並威脅羅馬教廷向自己乖乖認慫。但過於關注南方獵場的結局,就是給北方的日耳曼人制造喘息之機,爲雄心勃勃的亨利留出改革窗口期。
另一方面,新國王的確以薩克森本土爲中心,重塑遭遊牧騎手蹂躪的封建軍事體系。過去,由於持續不斷的推動騎兵化改革,整個德意志社會浮現出相當嚴重的階層割裂。騎士們往往熱衷於策馬速勝,不願也不需要平民壯丁們施以援手。反過來,有能力武裝自己的專業步兵紛紛轉行,進一步削弱野戰部隊的防禦能力。倘若擅自離隊的貴族們潰敗,那麼被撇在後頭的平民同樣無法倖存。即便沒有大型會戰爆發,也湊不出足夠人手來防禦邊界,任由蠻族斥候們來去自如。
亨利的改革靈感 來自《兵法簡述》時代的羅馬人
公元926年,亨利針對這些弊端開啓全面改組。他要求在傳統的貴族城堡外圍,額外修建小型的駐軍要塞,用於安插武裝民兵而非貴族騎士。農民們爲追求安全感,非常樂於接收此類重組,抽出相當多時間進行軍事訓練。這些人通常被分爲9組,其中1組負責輪流站崗,另外8組則留在田間耕作。如若遇到馬扎爾騎兵扣邊,就能迅速組織起前沿抵抗,集中抱團到城牆背後免於危險。他們當中的某些佼佼者,還有可能被升格爲輕裝騎兵,擔任所在民團的天然領袖。
事實上,這種構建前後兩道防線的佈置策略,應該來自於羅馬帝國時代。隨着教育普及率提高,包括國王在內的很多貴族都具備閱讀拉丁文能力,可以看懂《兵法簡述》等古代軍事著作並加以運用。亨利三世改革的民兵要塞羣,作用就類似於羅馬人當年設計的戍邊軍團,只是規模可能要略小一些。原先的貴族騎士隊伍則處於二線預備隊位置,相當於羅馬人的野戰軍團,只是在兵種和規模方面有所不同。整體思維卻高度一致,就是不必忍受小規模突襲困擾,只在大規模交戰時集中出動。
薩克森的職業農兵 類似於古羅馬戍邊軍團
公元932年,由於軍事改革出具規模,日耳曼各邦諸侯在埃爾福特宗教會議上決定停止納貢。亨利更是當衆上演行爲藝術,將一隻死狗甩到蠻族代表的桌上,預示着同對方勢不兩立。當然,此舉意味着全面攤牌,很可能立即面臨大股遊牧騎兵前來興師問罪。好在馬扎爾人尚未反應過來,還是按照先前的安排分頭打鼓草,且八個部落都有自己的收貢範圍。等到有能力上門討要說法,已經是第二年的事情了。
次年春季,遊牧騎兵們剛剛渡過冬歇期,便馬不停蹄的奔向東法蘭克王國地界。雖然他們通常喜歡在夏季和秋季出征,前一年的貢品欠收卻對其經濟造成很大影響,所以等不及天氣轉暖就前來套現。可能是出於利益劃分規則,又或是行動太過急切,這次來襲的隊伍規模比較有限。他們由包括布爾蘇在內的2-3位酋長聯合指揮,動員規模遠不如先前幾次大戰,可能僅在7500人左右。但基於過往幾十年的成功經驗,不會對輕鬆到手的勝利存有任何疑慮。
傳統日耳曼騎士 類似於古羅馬野戰軍團
相比之下,東法蘭克王國的封建聯軍同樣好不到哪裡去。雖然亨利以國王的名義向所有諸侯下令動員令,但很多公國依然對馬扎爾人心生忌憚,根本不願意爲可能到來的又一場失敗負責。例如屢次衝在第一線的巴伐利亞,就只有很少騎士應徵報到。本地的圖林根騎士則裝備寒酸,多半是由於常年遭劫掠所致。即便是堪稱絕對主力的薩克森人,也不免受到經濟影響,在個人配置和訓練方面都達不到理想狀態。亨利三世只能再將部分堡壘農兵編入隊伍,勉強湊出與入侵者規模相當的兵力。
當年3月5日,有恃無恐的馬扎爾人深入圖林根公國,進攻位於溫斯特魯特河與赫爾默河交匯處的里亞德。這座小鎮可能就是亨利軍改的產物,擁有重新加固的外牆和守備隊,讓缺乏步兵協調的遊牧騎手們比較難堪。由於每次都是靠野戰獲勝,他們還沒意識到掌握圍攻技巧的重要性,以至於被區區據點拖住前進步伐。稍後又通過偵查發現,大批日耳曼武裝正朝自己的方向進逼。索性放棄原有的強攻計劃,連夜向東方的密林區域撤退。可能是希望復刻經典策略,將騎士們吸引到包圍圈內獵殺。
正在射擊的馬扎爾輕騎兵
豈料亨利根本不按套路出牌,直接用農兵部隊發起首輪進攻。馬扎爾騎射手尚來不及拉開距離,就已經被輕裝騎兵追上,雙方立刻爆發激烈的馬背角力。遊牧健兒們無法使用複合弓作戰,只能憑藉馬刀、尖頭錘等銳器肉搏,場面上絲毫佔不到什麼優勢。而且勝負尚未分出,第二波的重裝步兵隊伍又匆匆趕上來攪局。他們舉着長矛和盾牌衝鋒,瞬間就打的入侵者們措手不及。更爲可怕的是,還有第三批重裝騎士正飛奔馳援戰場,即將從兩翼實施決定性夾擊。
眼看局勢不利於自己,馬扎爾方面選擇繼續撤退,主動脫離同日耳曼軍隊接觸。因此,雙方都沒有付出多少傷亡代價,場面很難稱得上決定性較量。
日耳曼人的小勝 讓邊境獲得二十多年安全
不過,里亞德之戰足以證明亨利三世的改革方向正確,完全可以給馬扎爾人制造出更大麻煩。後者也忽然意識到,過往的手下敗將已今非昔比,只能暫時放棄對東法蘭克王國的劫掠。雙方都心照不宣的號稱自己勝利,又在之後的二十多年裡避免直接衝突。
從某種意義來講,這個從匈牙利盆地綿延至喀爾巴阡山的草原強權,正以不引人注意的方式走上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