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譜寫中國經濟發展新篇章】從潛在增長率看中國經濟增長的底氣

(原標題:【理響中國·譜寫中國經濟發展新篇章】從潛在增長率看中國經濟增長的底氣)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增長奇蹟。未來一段時期,儘管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仍需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但我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於不利因素,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依然堅實:新一輪科技革命爲高質量發展提供戰略機遇,深厚產業基礎爲高質量發展提供持續動力,超大規模市場爲高質量發展提供需求牽引,要素綜合保障爲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從生產函數的角度出發,勞動力、資本和全要素生產率是決定經濟產出的關鍵,通過對三者變化趨勢的分析可以發現,從現在起到2035年,我國仍然具有較大的經濟增長潛力。

勞動力規模和質量紅利仍具優勢

未來一段時期,我國有條件充分發揮人口數量優勢,持續提升勞動力質量,優化勞動力配置,逐步將人口數量紅利轉變爲人口質量紅利,以人口高質量發展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內生動力。

一是勞動年齡人口規模仍居高位,爲經濟增長提供豐富的勞動力資源。雖然我國從2022年開始出現人口負增長,但人口總量在全世界仍處前列。龐大人口規模不僅能提供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而且能創造大量消費需求,形成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爲經濟增長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與多重可能性。從總量來看,2023年末我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超8.6億人,超過美歐日的總和,青年勞動力數量穩中有增,勞動參與率在世界範圍內處於較高水平。從結構來看,儘管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在加速,但低齡老年人佔比較高,通過延遲退休等方式,提升低齡老年人勞動參與率,將有助於緩解人口老齡化給勞動供給帶來的衝擊。此外,人口老齡化催生的銀髮經濟涉及面廣、產業鏈長,將爲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提供更多機會,有望成爲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二是勞動力健康狀況和教育水平持續改善,助力人口質量紅利加速積累。健康狀況與教育水平是勞動力質量的集中體現。健康狀況方面,新冠疫情後全球健康狀況差距拉大,部分國家主要健康指標下降,而我國居民健康狀況持續改善,居民人均預期壽命接近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國民健康優勢地位得到持續鞏固。教育水平方面,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202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超過1000萬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超過2.4億人,佔總人口的17%;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超過11年,教育水平質的飛躍帶動我國正在從人力資源大國轉向人力資本大國。在人口數量略減但優勢仍在的同時,我國人口質量紅利加速積累,呈現出數量與質量雙維度紅利的機會窗口期,可有效激發經濟潛能。

三是新型城鎮化推動勞動力空間分佈持續優化,爲提升勞動資源配置效率創造巨大空間。勞動力在城鄉和區域間流動可大幅提高勞動力資源配置效率。2023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爲66.16%,與發達國家80%左右的水平仍存在明顯差距。伴隨着農村人口向城鎮流動、經濟欠發達地區人口向發達地區流動,我國勞動力空間分佈將顯著優化,從而提高勞動參與率和勞動生產率,爲經濟發展注入長期動力。與此同時,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之間仍存在17.5個百分點的差距,在推進以人爲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加快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可有效釋放農業轉移人口在消費和公共投資方面的巨大內需潛力,提高勞動力資源配置效率。

資本形成仍擁有巨大增長空間

當前,我國發展正處於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在綠色轉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更新行動和民生領域補短板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資本形成潛力,能夠爲經濟潛在增長率創造可觀的提升空間。

一是綠色發展理念重塑部分產業生產模式,爲資本形成創造擴張空間。“雙碳”目標的提出體現了我國主動承擔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責任的大國擔當,同時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生產方式,爲風光發電、分佈式發電、儲能、特高壓、智慧電網等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創造出巨大的固定資本形成缺口。能源綠色轉型對風光發電產能擴張提出大規模需求,我國風光發電資源與負荷區域錯位問題也將進一步刺激分佈式光伏、特高壓輸電、電化學儲能、氫儲能和智慧電網等相關產業發展,這些清潔能源生產及配套設施需求的增長將爲資本形成帶來重要增長空間。

二是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催生基建新需求,爲資本形成帶來增長潛力。黨的二十大關於“加快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的重大部署,開啓了我國信息化發展的新徵程,有效推動5G、人工智能、數據中心、衛星互聯網、工業互聯網、物聯網、智慧交通等領域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活動迅速展開。2023年上半年,我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同比增長16.2%,遠高於傳統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速。同時,根據有關研究機構估算,我國未來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活動將持續擴張,在基建投資中的佔比將逐步提高至15%—20%左右,表明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正在成爲國民經濟循環中新的需求迸發點。這些領域由於具有明顯的重資產特徵,將會給固定資本形成帶來巨大的增長潛力。

三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激勵城市更新行動,對資本形成提出重大需求。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城市更新包括“城中村”改造、城市地下管網建設以及推進以縣城爲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等。隨着我國城鎮化逐步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城市更新將在激發生產活力、促進資本形成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據多家機構預測,本輪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待改造面積或超13億平方米,每年將拉動近萬億級投資。同時,城市地下管網建設是城市的“裡子”工程,具有投資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特點。未來,我國每年將改造10萬公里以上地下管線。這些城市更新需求將有效帶動上下游產業生產活動,有力促進資本形成。

四是民生領域需求不斷擴張助推服務業轉型升級,爲資本形成帶來廣闊藍海。服務業不僅是國民經濟的“壓艙石”,也是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助推器”,還是推動新經濟、新動能加速成長的“孵化器”,具有較大的增長空間。隨着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加快推進,我國在教育和科技服務等方面的需求將持續增長,同時帶動相關上下游產業積極佈局未來,加速資本形成。此外,爲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養老服務正在成爲新的需求熱點,對不同類型養老場所、適老化設施設備的長期需求將有效帶動資本形成。在衆多服務領域資本形成需求持續涌現的背景下,如果各項促進服務業對內對外開放的政策措施能夠加速落地,將進一步有利於資本形成,切實提升潛在經濟增長率。

全要素生產率有潛力保持在較高水平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帶來的“集約式增長”愈發重要。圍繞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鼓勵創新等方面制定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將有助於激發市場活力,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水平,釋放經濟增長潛力。

一是在推動要素市場化改革、優化資源配置方面方興未艾。2022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圍繞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生產要素推出針對性改革措施。在我國數據資源優勢顯著、勞動力數量仍處高位、高水平人才加速成長的情況下,通過推進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公共數據共享和數據流通交易規則,實施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改革,提升人力資本與崗位需求匹配度,暢通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渠道等,將有助於優化各類要素資源配置,大幅提高單位要素資源生產率,推動全要素生產率持續提升。

二是在加快服務型政府轉型、實現供需平衡方面大有可爲。當前,我國面臨部分行業生產過剩、傳統領域投資受限等問題。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對財政支出進行結構優化調整,增加財政資金對居民收入的補貼力度,將有助於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實現供給需求平衡。具體而言,通過穩步推動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大幅提高低收入羣體社會保障水平,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加大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領域投資,採取基本公共服務與常住人口掛鉤等一系列措施,將有助於促進國內消費,擴大有效需求,暢通國內大循環,實現資源合理配置,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三是在擴大服務業對內對外開放、激發市場活力方面潛力巨大。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通過設立自由貿易區和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城市等開放平臺,持續深化服務領域對外開放。但相較於發達經濟體,現階段我國在金融、電信、教育、醫療等領域開放程度仍較低。通過全面推行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放寬市場準入標準,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等措施,將有助於吸引更多的民營資本和外國資本投向國內服務業,特別是附加值較高的生產性服務業領域,從而激發服務業市場活力,促進服務業升級轉型,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四是在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方面前景廣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國家綜合創新能力持續提升。2023年,中國在全球最具創新力國家中排名第12位,並在量子通信、高鐵、光伏、無人機等領域進入全球領先行列。我國正在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過深化科技和教育體制改革,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等,實現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將科技創新成果切實轉化爲新質生產力,推動技術進步,培育促進經濟增長的新業態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