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外長:沒有改變臺灣代表處名稱計劃
立陶宛外長表示,臺灣代表處的中文名不會變更。(圖/中華民國外交部)
路透社昨天報導,爲降低與中國的緊張態勢,立陶宛外長藍斯柏吉斯曾考慮請臺灣方面調整駐立陶宛代表處的「中文」名稱。藍斯柏吉斯今天重申,沒有相關意圖與計劃。
路透社及英國「金融時報」此前的臺灣代表處更名相關報導,在立陶宛引發各界關注。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今天在國會接受記者聯訪時表示,沒有變更臺灣代表處名稱的意圖與計劃,「我之前就說過了」。
藍斯柏吉斯近日曾與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會面,商討對外政策。媒體關切,瑙塞達的態度是否促使他規劃更改臺灣代表處名稱,因此纔有路透社相關報導,藍斯柏吉斯駁斥。
他進一步指出,他與瑙塞達討論的是如何有效應對中國對立陶宛的違法行徑,並對內降低各項風險、對外凝聚歐盟的共識與支持。
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去年11月18日在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揭牌成立。北京以代表處名稱使用「臺灣」一詞、「損害中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爲由,持續對立陶宛外交及經貿強力施壓,甚至要求歐洲企業將立陶宛自供應鏈排除。
路透社援引兩名消息人士說法報導,爲緩和對中關係緊張,藍斯柏吉斯上週曾向瑙塞達提案變更「臺灣代表處」的中文名稱,使其能如實反映英文名稱Taiwanese的字面意涵「臺灣人」,但這需經臺灣方面同意。
3名立國外交圈知情人士告訴中央社記者,報導不實。其中,立國一名外交官員指出,過去內部曾討論在臺灣代表處中文名稱加上「人」字的可能性,但這個堪稱「立陶宛政府底線」的方案後來也作廢,更何況中方已表態「更名也無濟於事」。
立陶宛外交部本月初回復中央社詢問是否考慮變更代表處名稱時表示,立陶宛政府歡迎臺灣設立「臺灣代表處」,此一決定「堅定不移」。
瑙塞達近日召集政府相關單位高層、企業界代表及包括在野勢力的國會各黨派開會,研商對外政策及立陶宛面臨的經貿挑戰。立陶宛媒體報導,當時各方並未觸及臺灣代表處更名議題,討論重點爲凝聚國內共識,以及如何整合歐盟力量應對北京的經貿脅迫。
駐立陶宛代表黃鈞耀昨天回覆中央社詢問表示,未曾接獲立方變更代表處名稱相關詢問或要求。他強調,臺灣代表處名稱爲臺立雙方共識。外交部今天表示,外交部也未曾接獲立陶宛政府要求更改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的中文或英文名稱。
儘管立陶宛國內部分人士強力主張將代表處名稱由「臺灣」改爲在各國普遍使用的「臺北」,以有效改善立中關係。中共外宣喉舌「環球時報」(Global Times)22日刊登的一篇評論指出,就算立陶宛變更臺灣代表處名稱,立中關係「也不會迴歸正常」,問題關鍵在立國政府是否能認清現實並大幅調整目前的對中政策。
熟悉中共體制運作與思維的澳洲國立大學中華全球研究中心(CIW)研究員宋文笛向中央社分析,立陶宛就算退讓,至少短時間內北京也「不會軟化」,否則「形同讓嚇阻力出現破口」。
他指出,值得注意的是,若中共的作爲傳達的訊息是「知過能改」即可「盡釋前嫌」,將相當於鼓勵其他國家「挺臺」。
也就是說,北京若那麼容易安撫,「挺臺」恐怕將從「大不諱」的準紅線議題成爲無論如何都能「保本」的好生意:各國若嘗試「挺臺」併成功頂住北京壓力,就能在以美國爲首的西方自由民主陣營得分;若頂不住,則只要「修正錯誤」,就可望讓北京「盡釋前嫌」,且各國只要努力過,就算「功敗垂成」,至少也能在臺灣面前得分。
宋文笛強調:「北京可沒那麼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