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民斌建言:推動建設大灣區企業股權信息平臺,支持金融機構更有效識別跨境客戶身份
2024年全國兩會即將召開。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東亞銀行聯席行政總裁李民斌在其擬提交的《深化大灣區金融合作,促進區內經濟融合發展的提案》中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內企業和居民相互投資、消費、就業和創業等將有增無減,需要推動高水平金融開放,並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互聯互通水平,促進大灣區金融市場全面健康發展。
“2023年大灣區經濟平穩復甦,但是區內金融市場表現冷熱不均。銀行業發展穩健,2023年,廣東省金融機構存款增長8.9%,香港各項貨幣存款增長5.1%。相對而言,資本市場的表現不甚理想。2023年,深圳成指和恆生指數分別下跌13.5%和13.8%,影響投融資功能的發揮。爲此,大灣區需要推動更高水平的金融開放,在保持銀行業穩健發展的同時,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李民斌表示。
他建議,探索更高水平的金融互聯互通,支持投資者跨境均衡配置。資本市場方面,搭建統一的投資產品信息庫,集中展示金融機構已經上架的各類基金、理財等投資產品,統一產品風險分類,爲合格投資者提供及時、透明、標準化的產品信息。鼓勵更多香港私人銀行、家族財富管理機構等在前海設立專營機構。發揮內地和香港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品類互補優勢,推動REITs納入互聯互通機制。銀行業方面,加大在綠色和可持續金融領域的合作。研究推出更多的綠色金融產品,共同吸納全球綠色資金。
李民斌在提案中還建議推動建設大灣區企業股權信息平臺。
“目前境內企業的股權信息來源多樣,境外企業的股權信息很難獲取,且成本較高,對商業銀行跨境服務效率和服務能力造成較大影響。”李民斌表示。
他建議通過大灣區企業股權信息平臺接入境內和境外的數據來源,支持金融機構更加有效地識別跨境客戶身份,加強反洗錢能力,提升跨境服務能力。其中,境內數據來源可以包括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以及啓信寶、企查查、天眼查等第三方企業。境外數據來源可以包括香港金管局2022年10月推出的“商業數據通”,通過查詢境外信貸記錄等相關信息,支持境內金融機構的信貸審批。同時,商業銀行通過該平臺集中查詢,也可以帶動降低查詢成本,並進而支持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在推動更加多元化的跨境數據流動方式上,李民斌建議在大灣區版個人信息跨境流動標準合同的基礎上,進一步多元化跨境數據流通方式。
首先,建設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大灣區跨境數據驗證平臺,將粵澳、深港跨境數據驗證平臺擴展至大灣區全域,便利個人和企業獲得、驗證其自身數據並完成跨境資產證明、跨境銀行開戶、跨境信用貸、跨境保險理賠等金融服務。其次,明確個人數據匿名化處理標準,個人數據匿名化處理後出境的,免除個人授權同意。初期可以在大灣區各地均有機構的銀行試點,再逐步擴展到其他金融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