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聰建議:交通管理社區化

不少標線型人行道路線上仍有路燈等設施,影響行人安全。(簡立欣攝)

狹窄巷道畫設「標線型人行道」,人行、車行空間變得清爽;不過專家表示,畫設人行道之後更重要的是執行,建議應該「交通管理社區化」,從小而大、由下而上管理,否則線畫好行人也不走,還被車子停好停滿,警察也不管,等於白搭。

日前有北市議員反映,「標線型人行道」因爲沒有設護欄或防撞杆,常遭汽機車違停佔用,卻無人取締;此外有幼兒園、店家前畫「標線型人行道」,等於逼着家長、外送被迫違停。

一直倡導「交通管理社區化」的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表示,畫設「標線型人行道」之前,政府要保留讓社區做需求調查的機制,由社區去向主管機關建議他們需要甚麼樣的人行空間,畫設之後並由社區人士管理,例如招募志工去規勸違規使用者,從小而大、由下而上,這個制度才能可長可久。

社區需求調查包括當地的停車需求。李克聰表示,標線型人行道旁邊是畫黃線、可臨停3分鐘,或是隻能畫紅線、連臨停都不準,也非常重要。以前畫設標線型人行道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停車空間不足,車輛就違規停在標線型人行道上,且違停之後也沒人管。如果由社區管理,一有違停就有志工來規勸,也就是「交通管理社區化」,慢慢地違停就能改善,不能只靠警察開罰單。

畫設「標線型人行道」的道路,是否一定要以設置實體人行道爲終極目標?李克聰說,這是可望而不可及,實體人行道是理想,但大家要實際一點,不能陳義過高;他認爲,在集散道路或巷道要做實體人行道可能壞處更多,因爲一做了實體就沒有彈性,光是停車問題就會讓社區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