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虹院士:加強農膜殘留污染防治,加快推廣全生物降解地膜 | 科技導報

李景虹,分析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爲分析化學、化學生物學、電化學等。

地膜覆蓋技術是中國農產品安全供應的重要保障技術之一。中國每年作物覆膜面積近3.0億畝,地膜覆蓋使得作物產量增加30%以上,由此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達1200億~1400億元。

在傳統地膜覆蓋技術應用中,相伴而生的農田地膜殘留會帶來土壤環境惡化、產品質量退化、農業生產投入增加等一系列問題,導致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成果演變爲“白色污染”,嚴重地影響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國家有關部門對地膜殘留污染問題十分重視。2020年以來,相關部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希望通過“減量、回收、替 代”來應對地膜殘留污染問題。

2020年1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生態環境部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要求2020年底前禁止生產和銷售厚度小於0.01 mm的聚乙烯農用地膜;在重點覆膜區域,結合農藝措施規模化推廣可降解地膜。

2020年7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9個部門聯合發佈《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並制訂相關塑料製品禁限管理細化標準,要求狠抓重點領域推進落實農膜治理等方面的工作。

2021年2月22日,《國務院關於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出臺,指出要加強農膜污染治理,紮實推進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

同時,全國各地、各部門、各相關行業積極推動落實《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相繼出臺了地域性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實施辦法。

近年來,中國全生物降解地膜得到全面發展。經過多地研發和應用,全生物降解地膜已經能夠滿足特定農作物在特定地域氣候條件下的生長要求,對於替代傳統塑料地膜,推動白色污染防治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發展中還存在以下問題。

1)標準不夠完善。目前國家標準爲《GB/T35795—2017全生物降解農用地面覆蓋薄膜》,已不能完全適用可降解地膜的發展水平。同時,可降解地膜評價認證和降解產物檢測評估體系也亟待完善。

2)生產成本過高。可降解新材料在應用過程中,由於成本高於傳統的普通塑料製品,在市場競爭中受到很大的限制,造成可降解地膜離大規模替代傳統塑料地膜還有一定差距。

3)技術有待提升。儘管中國在生物降解有關技術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但產品綜合性能不足,不能完全適應中國複雜的自然地理條件,部分地區會出現降解膜提前降解現象,影響消費者接受和使用的信心。

爲了更好地落實和紮實推進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特此提出如下建議。

1)設立試驗示範和推廣專項預算,加快全生物降解地膜在可行性已經得到驗證的地域和作物上的推廣應用。加快全生物降解地膜在土豆、水稻、花生、玉米、蔬菜、菸草等作物上的推廣應用。在推廣應用早期設立試驗示範和推廣專項預算,給予差價補貼,激勵全生物降解地膜研發和生產。也可考慮將研發和生產、推廣服務主體列入可以免徵、減徵企業所得稅的目錄。

2)完善降解地膜標準,健全降解地膜評估體系,推行准入制,從源頭把關,引導產業規範健康發展。由政府管理部門授權,委託中國塑料協會、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和中國農用塑料應用技術學會牽頭,整合原料企業、加工企業與農田應用整個產業鏈,組織完善全生物降解地膜產品及農田應用標準,進行農用生物降解地膜應用效果及安全性的驗證和評估,對合格產品給予認證,協調解決從生產到推廣、應用中的技術問題;國家工商、質檢部門嚴格執法,防止魚龍混雜。

3)在尚不適宜應用全生物降解地膜的地域和作物上,加強聚乙烯地膜的管控和回收。目前,全生物降解地膜的保墒性能和耐候性能在高度乾旱地區尚不能滿足棉花等作物的覆蓋需求,在這些地區和作物上,宜重點加強聚乙烯地膜的生產、銷售和使用管控,尤其是對其極限厚度的管控,推進聚乙烯地膜的高效回收、殘膜處理設備與技術的推廣與應用。

原文發表於《科技導報》2022年第15期,原標題爲《加強農膜殘留污染防治,加快推廣全生物降解地膜》,歡迎訂閱查看。

內容爲【科技導報】公衆號原創,歡迎轉載

白名單回 復後臺「轉載」

《科技導報》創刊於1980年,中國科協學術會刊,主要刊登科學前沿和技術熱點領域突破性的成果報道、權威性的科學評論、引領性的高端綜述,發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完善科技管理、優化科研環境、培育科學文化、促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決策諮詢建議。常設欄目有院士卷首語、智庫觀點、科技評論、熱點專題、綜述、論文、學術聚焦、科學人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