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患遺傳性罕見病 10歲女孩全身長出“黃色瘤” 全球僅200例

東方網記者劉軼琳2月28日報道:自從4歲一次不慎摔跤後,小芸(化名)的膝蓋傷口癒合處開始長出一顆黃豆大小的腫瘤,隨後肘部、膝蓋、腿部等各處又陸續長出大大小小的“黃色瘤”,6年間她的父母帶她輾轉多家醫院均顯示該症狀由高血脂引起,卻無法明確根本病因。近期,嘉會國際醫院爲她做了基因檢測,最終確診爲罕見基因突變導致的“谷固醇血癥”, 這是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代謝病,在全球公開報道僅有約200例,如不能及時確診並進行有效控制,青壯年時期死亡率很高。目前,經過對症治療與嚴格飲食控制後,困擾她多年的“黃色瘤”已明顯變軟、縮小。

類似小芸這樣的基因性或家族性罕見病患者並不在少數。據統計,目前在國際公認的近7000種罕見病中,約80%爲遺傳性疾病,約50%的罕見病在出生時或者兒童期發病。

另外,仍有部分遺傳病患者會在成年後甚至中老年階段出現症狀,70歲的王先生就是如此。2年前王先生開始出現走路不穩的情況,尤其在近半年來加重,還出現了飲水嗆咳,語言不清等症狀。嘉會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陳燕追問病史後發現,患者母親70歲時也有類似症狀,在完善各項檢驗檢查並檢測遺傳性共濟失調相關基因,確診爲脊髓小腦共濟失調。

國際罕見病日之際,在呼籲對罕見病患者的關注與尊重的同時,嘉會國際醫院推出罕見病基因檢測服務,希望爲更多“疑難病患者”明確診斷,讓這類遺傳性疾病被儘早發現,以獲得及時干預與治療。基因檢測不僅能夠在罕見病診斷、產前診斷、遺傳性腫瘤等方面使患者受益,還可以做疾病的預防,如單基因遺傳病攜帶者篩查,可以有效降低罕見病患兒的出生,做到優生優育。通過進行藥物基因組學檢測,可以個體化選擇敏感性藥物,提高療效並規避藥物不良反應對身體造成損害。當患者疾病情況複雜時,爲明確診斷和鑑別診斷,通常可以使用全外顯子基因檢測,全外顯子基因檢測可以通過1管血檢測6000多種疾病。

“以王老先生的罕見病爲例,遺傳性共濟失調是神經系統疾病中比較常見的一類疾病,有60多種臨牀分型,基因檢測可以明確疾病診斷和分型,並可以進行鑑別診斷。明確診斷後,可以幫助判斷預後,部分型別可以指導用藥,可以判斷直系血親患病風險,指導產前診斷等。我們根據檢測結果爲王先生調整了用藥和劑量,在之後的隨訪中表現出明顯的症狀緩解,步態和吞嚥情況得到改善。”陳燕主任分享道。此次罕見病基因篩查服務同樣會覆蓋帕金森綜合徵類、阿爾茲海默病類、癲癇類3大罕見病中常見病的檢測服務,通過遺傳風險評估助力精準診療,從而更好地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讓更多人受益。

嘉會醫療遺傳諮詢師曾慶文博士同樣提醒道,很多人體內雖攜帶致病突變,但大部分對應的症狀是常染色體隱形遺傳,所以並沒有臨牀症狀。然而,如果父母雙方在共同基因發生突變或缺陷,或者患者也可能會在重要基因的關鍵位置自己發生了突變,則後代可能會導致特定的疾病或健康問題。如出現無法診斷的特殊疾病,可通過基因檢測進行確診,進而判斷預後及精準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