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小英:8年完成20萬戶社會住宅?

文.莊孟翰(顏瓊真整理)

Q:新北市朱小姐:記得去年九合一選舉,6都市長的政見大都跟「社會住宅有關,如今,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英文提出「8年完成20萬戶社會住宅」的政見,會不會稍嫌創意不足?而總統候選人財經政見動見觀瞻,請問你的看法如何?

A: 對於總統參選人來說,現在只是提出全方位的初步政見架構,未來相信還會有更多的財經政策。至於「社會住宅」議題會受到參選人的特別關注,主要是近年房價大幅飆漲引發民怨,因此全民所關心的「居住正義」是最能吸引民衆的焦點議題。

就實際現況而言,臺灣目前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總計只有6813戶,約僅住宅總存量的0.08%,此一數據若與歐美先進國家的比率相較,荷蘭爲34%、英國20%、丹麥19%、芬蘭18%、瑞典18%,歐盟平均爲14%,至於美國與日本分別爲6.2%、6.06%,新加坡則爲8.7%,而高房價的香港亦高達29%。由此,不難理解當前社會各界對於政府始終提不出一套有計劃且可行的社會住宅政策,不滿情緒愈來愈高之原因。

居住正義長久以來始終未受重視,且在提供人民「住居」需求上之補助也有所不足,這纔會讓總統參選人不得不一再提出社會住宅政策之新訴求。 不過,就蔡英文早先提出的政見,擬在8年「完成」20萬戶社會住宅,後來,可能發現該項政策將面臨「沒錢、沒地」的窘境,才又將之修改爲「辦理」的字眼。此外,蔡英文與其團隊也針對20萬戶社會住宅的取得方式,說明包括有60%~70%爲新建,20%~30%是透過容積獎勵,及10%~20%爲包租代管等三種方式。 上述第二和第三種方式,大都是6都市府所提出兌現住宅政見常用的方法,不過最讓6都市長苦惱的,還是在於「沒錢、沒地」,因此,蔡英文所謂60%~70%新建,勢必需要中央地方政府通力合作,例如中央出錢、地方出地,或出錢跟出地兩者並行、共同分攤等,只是攜手合作往往會受到不同政黨的制肘,因此,小英還是要再提出具體可行的對策才行。 在競選時提出「政見」,於當選後形成「政策」,中間還有近4個月的時間可以繼續討論,因此,我會在專欄中再分幾次更深入地探討「社會住宅」此一議題。 惟無論如何,有關「社會住宅」問題,建議都要先從以下4大方向加以思考: 一、積極阻絕外來假性需求,以資遏抑投機炒作:由於這一波房價過分飆漲,系緣於資金過於氾濫之投機與投資,其中又有不少資金是來自於境外的投機炒作,因此,務必積極阻絕外來假性需求以遏抑房價,纔可能實踐居住正義。 二、充份利用現有空屋:根據內政部十年一次的空屋調查,1980年空屋數爲479,839戶,1990年爲674,317戶,2000年1,228,798戶,2010年1,560,355戶,空屋率分別是13.09%、13.29%、17.62%和19.3%,而今年中央銀行根據營建署所公佈臺電用電度數的推估,則爲143萬戶。 2010年的全國主要縣市空屋數中,臺北市佔13.4%,新北市22%,基隆市爲25.2%,桃園市爲21%,顯見空屋大都集中在北臺灣地區,因此,如何運用租稅手段促使大量空屋餘屋釋出,再輔以逐年增加租金補貼名額,如此多管齊下,社會住宅纔有逐步落實的可能。至於行之有年的購屋貸款利息補貼部分,仍應繼續辦理,因爲中南部房價遠較北部便宜,購屋置產相對較容易。 三、人口老化的住房需求:根據國發會所發佈之人口推計,截至民國150年,總人口依高中低推計,可能只剩下1,927.4萬人、1,795.2萬人、1,662.8萬人,更值得關注的是,屆時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將分別高達38.2%、41%、44.2%,因此,未來不僅老人照護問題愈來愈多,公共設施居家之無障礙空間需求亦將有增無減。 四、都市更新:就各縣市推動社會住宅加以比較,臺北市雖然預算經費最充沛,惟地價最貴,土地資源取得最困難;因此,除可積極活化閒置低度使用之公有土地房舍外,經由都市更新的方式亦爲可行途徑。 例如,可加速推動西區都市更新,藉此同步增加社會住宅與老人住宅之供給量;另外,像老鬆西門龍山小學生人數已銳減至600~700位,如能經由整並開發,亦可增加不少社會住宅供給數量。所以,只要檢視目前臺北市還有哪些閒置的學校預定地,經由地目變更,應可增加不少土地來源。 另外,建議中央與地方政府應密切合作,例如新北市捷運三環三線、機場捷運沿線土地,可善加規劃與開發利用;其次,應加速淡水河整治,以帶動兩側水岸住宅與老舊市區的都更。再者,亦應考慮環河南北路地下化工程,除了加速臺北市西區都更,同時也能大量提供社會住宅。以上建議,提供參選人參採。

【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週刊》第789期www.moneyweekly.com.tw,,另推出行動版APP免費下載http://tinyurl.com/ngpv39u,尊重智慧財產權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