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加稅?減稅? 如何打造長照制度?
文.劉姵呈
臺灣是全球老化速度最快的經濟體之一,由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的趨勢預估,今年臺灣的老化指數將突破100%,也就是說老年人口(六十五歲以上)會比幼年人口(十四歲以下)還要多;代表少子化跟高齡化的曲線呈現出黃金交叉。因應總統蔡英文推動長期照護政策,將以指定稅收(營業稅、遺贈稅、房地合一稅)加上公務預算,籌措每年三百至四百億元資金,作爲長照體系穩定財源。政府雖積極推動長照保險,但因着朝野意見卻無法達共識。
根據衛福部調查顯示,臺灣超過五成的照顧者,認爲經濟負擔過重,也有三成的照顧者認爲已經無法負荷照顧壓力。媒體上,不乏看到這樣的新聞:照顧者不堪負荷,於是帶着失能的親人,一起結束生命。
一般家庭照顧失能高齡長輩多以外籍看護協助照護,目前所得稅法中的特別扣除項目包含薪資所得、財產交易損失、儲蓄投資、身心障礙、教育學費、幼兒學前項目,唯獨「年長者相關福利」未被納入。現行所得稅法僅能申報醫藥及生育費列舉扣除額,非屬醫藥行爲的長期照護費用不得申報列舉扣除,突顯稅制對長期照護的不足。
財政立委費鴻泰認爲,將「需長期照護者」的醫療費用區分爲「醫藥」和「照護」費,醫藥費適用於「醫藥及生育費」列舉扣除;照護費則增訂「長期照護特別扣除」;凡經醫療機構診斷後,發給「需長期照護手冊」者,即可列報。
憂扶養比沉重 針對看護家庭補助
費鴻泰深感年輕一輩的稅負壓力龐大,提出「所得稅法第十七條修正案」,在六項特別扣除額項目中增訂「長期照護特別扣除」,目前已在一讀中。家中有四老要扶養的他也認爲政府應該給予合理的節稅工具,感嘆:「伴隨老年化的社會到來,一對夫妻可能得養四個老人、兩個小孩,如此重擔,不是雙薪家庭根本扛不起。」費鴻泰認爲,應該針對納稅義務人、配偶或受撫養親屬的家中,持「需長期照護手冊」,繳付給合法設立的長照服務機構,或聘用個人看護的長照費用,給予受照護人特別扣除每個月二萬元到四萬元,每人每年約可扣除至少二十四萬元;但受有保險給付部分則予以排除,這對必須扶養老人的家庭來說,不無小補。
費鴻泰說,「所謂扣除額並非直接抵減繳稅金額,而是減少拿來計算稅額的所得淨額。青年人將是臺灣社會未來發展的重心,唯有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才能全力衝刺。」他強調,減稅辦法仍須考量政府稅收影響。
「稅收制」或「保險制」 只是要錢方式不同
具有社福、稅改雙重背景的民進黨立委王榮璋表示,長照財源問題不在於錢,不論採「稅收制」或「保險制」只不過是向人民收錢的方式不同而已。他指出,長照很類似健保,必須要有人提供服務,與健保提供醫療服務是一樣的,服務人力若無法到達,是不可能支付這麼多錢的,等於超收保費,要人民多繳,甚至影響到民衆調薪、加薪,基本上長照的服務量不可能一下就會帶動成長。
照護人才資源缺乏 未來住宅養老成主流
王榮璋指出,近年來國內各大專院校也紛紛開設與長期照護相關的科系,然而臺灣長期照護服務人力始終不足,據調查主要原因是從事長照工作除了工時長、薪水低外,照顧年長者也要有耐心及同理心。他說,加上本地長照服務員訓練不足,外籍勞工薪資過低,和國內看護人員薪資相比,一般家庭自然選擇薪資較低的外籍勞工,在缺乏誘因之下,更讓本國人不願投入長期看護職場。
王榮璋表示,「人力和相關服務標準都要建構,可惜過去八年來,長照資源投入不夠,外勞也不斷開放,導致我國長照建置及發展受限制,所以我認爲政府要重新投入及改變。」因此,他呼籲政府不要拒絕產業進入長照體系,其次要深入在地化醫療,整合照顧體系。他說,「先以社區爲據點,擴展居家服務,減少長照財政負擔,在宅養老纔是長照主流。」
【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週刊》第825期www.moneyweekly.com.tw。尊重智慧財產權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